简述排污许可制下火电行业现状及发展
2020-01-13李保花徐海红
李保花 徐海红
(1.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31;2.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 100012)
1 引言
排污许可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强化排污者责任、推动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制度,是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通过实施排污许可制,实现企业污染物排放行为的“一证式”管理,推动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1-2]。火电行业是典型的污染集中高效治理的高架固定源,具有大气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工艺相对固定成熟的特点,因此作为重点排污行业先行试点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按照原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开展火电、造纸行业和京津冀试点城市高架源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的通知》(环水体〔2016〕189 号),自2017 年7 月1 日起,现有火电企业必须持证排污,自证守法,按规定建立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及定期报告制度[3]。本文通过分析火电行业现状,结合排污许可管理要点,简述排污许可制对火电行业环保管理的影响。
2 火电行业的现状
2.1 行业发展现状
根据全国电力统计基本数据,截至2017 年底,火电装机容量110 495 万kW,同比增长4.15%。其中,煤电装机容量98 130 万kW,同比增长3.7%;燃气机组装机容量7 570 万kW,同比增长7.98%[4]。火电装机占比从2016 年的64.3%降至62.2%,煤电装机占火电总装机的比重由2016 年的57.3%降至55.2%。
2.2 行业环保现状
2.2.1 行业环保进步明显
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和行业环境管理要求提高,特别是《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和煤电超低排放政策实施后,烟尘(颗粒物)、SO2、NOX等常规烟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电力的烟尘、SO2、NOX排放量分别为26,120,114 万t,相比较2010 年分别下降约84%,87%,88%[4]。
2.2.2 行业环保仍有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有组织低矮源排放废气,无组织排放废气、废水,相比于有组织高架源排放废气,无论是环保部门监管,还是企业生产运行中,均存在着薄弱环节。如部分电厂煤尘污染严重,煤矸石堆场未采取防扬尘措施,输煤、制煤系统除尘器闲置或不规范设置,中西部地区干灰场扬尘严重;废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或闲置,废水缺失监控,废水排放去向与环评不符等。
3 排污许可管理要点
3.1 排放口及排放因子
《火电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排放口进行差异化管理,将废气有组织排放口区分为主要排放口和一般排放口。主要排放口包括锅炉烟囱和燃气轮机组烟囱,一般排放口包括输煤转运站排气筒、采样间排气筒等。《规范》对主要排放口管控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对一般排放口按照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管控许可排放浓度。
为落实全面达标排放,纳入排放许可管理的排放因子原则上为排放标准中所有因子。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的企业在申请排污许可证时,排放标准包括的颗粒物、SO2、NOX、汞及其化合物、林格曼黑度全部需要申请许可排放浓度,其中颗粒物、SO2、NOX申请许可排放量。
结合火电厂的无组织产排污节点,依据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管控因子和无组织许可排放浓度。火电厂无组织废气主要包括煤场等产生的粉尘(颗粒物),油罐区产生的非甲烷总烃和氨罐区产生的NH3。无组织废气污染源应说明采取的控制措施。
对于火电行业的水污染物,《规范》确定废水排放口为一般排放口,仅许可排放浓度,其中将脱硫废水排放口按照车间或生产设施废水排放口进行管控。
3.2 许可限值
所有纳入管控的排放因子都需要申请许可排放浓度。按照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许可排放浓度,火电厂的烟囱(烟道)排放口的废气污染物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限值要求。有地方排放标准要求的从严确定。如浙江、山西、天津、河南等将煤电超低排放战略落实到地方标准条款中。
火电厂非甲烷总烃无组织排放管控要求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或相应地方标准;氨罐区的NH3无组织排放管控要求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或相应地方标准。
为满足管理要求,许可排放量分为年许可排放量和特殊时段许可排放量。在确定年许可排放量时,区分现有污染源和新建污染源,现有污染源采用规范中推荐的排放绩效法测算的绩效许可排放量与总量控制要求的排放量,二者取严后的排放量作为最终许可排放量。新建污染源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按照技术规范中推荐的排放绩效法测算的绩效许可排放量、总量控制要求的排放量,以及环评文件批复给出的排放量,三者取严后确定的排放量作为最终许可排放量。绩效法是根据等效发电量和单位发电量污染物绩效值,核定发电锅炉、燃气轮机组SO2、NOX、烟尘的许可排放量。
火电厂的废水管控要求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及地方排放标准确定。
3.3 自行监测
自行监测是企业落实排污许可证要求的数据支撑,也是用来核定企业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的数据来源。《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火力发电及锅炉》(HJ 820—2017)指导火电企业自行监测,按燃料类型(燃煤、燃油、燃气)、锅炉或燃气轮机规模(14 MW 或20 t/h 及以上、14 MW 或20 t/h 以下)对主要排放口烟囱有组织废气的监测指标、监测频次分别规定。无组织废气的监测指标为厂界颗粒物、储油罐周边及厂界非甲烷总烃、氨罐区周边NH3,监测频次均为每季度一次。
废水排放的监测点位包括总排放口、脱硫废水排口、循环冷却水排口、直流冷却水排口4 类,分别规定监测指标、监测频次,其中脱硫废水不外排的按照每季度监测一次。
3.4 环境管理台账及执行报告
排污许可制不仅规定了企业的排放浓度限值和排放总量的限值,而且还规定了与之相关的环境管理要求。环境管理台账记录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企业的日常环境管理,作为证明企业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进行环境管理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依据。环境管理台账主要记录基本信息、污染治理措施运行管理信息、监测记录信息等内容,充分反映生产设施及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情况,实现数据资料的高效处理和便利调用。
执行报告是排污单位在排污许可管理过程中自证守法的重要载体,火电企业应按照许可证中规定的内容和频次按时上报执行报告并公开,自证持证排污情况。
4 排污许可制对火电行业发展的影响
4.1 主动申请与承诺,提升企业环保责任意识
排污许可制改革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不再进行保姆式管理,主要依企业的申请和承诺核发排污许可证,突出了企业的环境主体责任。企业申请排污许可证时,需同时提交守法承诺书,对申报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承诺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污并严格执行,确保实际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排放方式、浓度和排放量等达到许可要求。这将促使企业梳理应当遵守的各项环保法律法规要求,自觉遵法、守法。排污许可证既能帮企业建立守法边界,也可以促使企业主动了解其环保责任并履行,提升了企业环保责任意识。
4.2 依法按证排污,推动企业提高环保治理水平
企业要按证排污,排污许可证上没有规定的则不能排放。这将促使企业按照《规范》要求排查污染物排放环节,及时申领排污许可制,并按证排污。《规范》不仅规定了烟囱污染源的环境管理要求,还对输煤转运站排气筒、采样间排气筒等有组织低矮源、无组织废气源和各类废水,从排放限值、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自行监测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实现了排污环节的全覆盖。通过排污许可证强化低矮源、无组织废气源和废水管理要求,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如煤场改造为全封闭煤场、脱硫废水处理设施改造,同时加强对低矮源、无组织废气源和废水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另外,排污许可制与环境保护税有机衔接,引导企业诚信纳税,对排放低的企业依法减征环境保护税。对自愿实施严于排污许可证要求的企业,加大激励措施,提供优惠政策[2],激励企业努力提高环保治理水平。
4.3 自证守法,促进企业加强日常精细化管理
自证守法要求企业有能力说明自己实际排放了什么污染物,污染物排放量是否满足排污许可证要求。对于火电企业首先是要规范排污,保证污染防治设施长期稳定运行,为自证守法建立基础条件;其次是依法开展自行监测,建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与执行报告制度,为自证守法提供证据;最后是信息公开,公开证据证明守法,其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企业日常运行中的精细化管理。这一系列措施,可建立从过程到结果的环境守法完整证据链条。
4.4 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促使企业自觉遵法
目前,我国火电厂启停频繁和长期低负荷的运行特点带来燃烧不稳定、烟气温度低等不利影响,造成SCR 脱硝设施不能投运,引起NOX排放短时间超过排放限值。针对上述情况,《规范》提出“NOX的稳定运行达标判定期为机组启动后出力达到额定的50%开始到机组解列前出力降到额定的50%为止。在此期间外的启动和停机时段内的排放数据可不作为火电机组NOX达标判定依据”。该意见弥补了监管盲区,改善了各地执法不一的现象。另外,《规范》关于重污染天气等特殊时段许可排放量和实际排放量核算的管控要求,如提出“对于应当采用自动监测而未采用的污染因子,采用物料衡算法或产排污系数法按照直排核算实际排放量”,带有惩罚性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事中事后环境监管,促使火电企业自觉遵法。
5 结语
改革后的排污许可制作为我国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强化排污者环保主体责任。排污许可证由企业自行申请,并承诺“按证排污、自证守法”,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提升环保治理水平,加强日常环境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