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远取动法结合走罐治疗落枕的疗效观察
2020-01-13陈婷婷
姬 佳 陈婷婷 石 斐 张 军 孙 洁
作者单位:北京小汤山医院102211
落枕,亦称失枕,是一种好发于冬春季节的急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入睡前颈部无明显症状,晨起后自觉颈部疼痛不适且活动受限,一般为单侧发病,偶有双侧受累者。病因可能为夜间睡姿不良或睡眠时枕头不合适造成的肌肉扭伤,也可能由于夜间感寒,颈部气血凝结,阻滞经脉,造成局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本病一般发病较急,症状轻者数日可自愈,重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反复落枕是指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的落枕或出现的类落枕症状[1]。笔者以循经远取动法结合走罐治疗落枕,因用针少、起效快,患者接受程度更高,临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25例落枕患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中西医结合门诊及康复门诊就诊的患者,女性11例,男性14例,年龄最小的43岁,最大的75岁,平均年龄64.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4天。患者就诊时均有一侧颈部疼痛及不同程度的颈部活动障碍,严重的因俯仰、转侧困难呈现痛苦表情。
1.2 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制订: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肿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者使头部歪向健侧;③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及条索状改变;④颈椎X线可见退行性改变或无明显异常。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落枕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0~75岁之间,性别不限;③发病后未予药物及其他治疗;④自愿接受本治疗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小于40岁或者大于75岁;②有颈椎骨折等外伤史;③合并心肝肾等脏器的严重疾病;④怀孕或者哺乳期的妇女。
2.治疗方法
2.1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 针刺运动疗法的一种,包括针刺与运动两个因素,即在针刺的同时活动患部。①取穴原则:患者取端坐位,嘱患者缓慢活动颈部,按疼痛部位所属经络在远端选取相应穴位,太阳经型、督脉型主要表现为痛在项背部且有明显压痛,头部俯仰受限,根据经络循行在远端分别选取后溪、水沟;少阳经型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部两侧压痛明显,且颈部不能左右回顾和向两侧偏斜,因此在少阳经远端选取中渚穴。若疼痛见于两个部位以上者,为混合型,辨证后采取相应的穴位。②操作方法:嘱患者周身放松,针刺局部常规消毒,根据不同穴位选取相应规格的针灸针。水沟:选用0.25×25mm毫针逆着督脉循行方向向上斜刺0.2~0.3寸,给予强刺激捻转泻法2~3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限度为度。后溪、中渚穴直刺0.5寸,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传导。进针后嘱患者按照医者口令小幅度、缓慢、反复进行主动颈椎屈伸、旋转活动,活动幅度由小至大,至颈部能忍受的最大幅度,待活动至最大限度后再反复多次,时间2~5分钟。
2.2 循经走罐疗法 起针后,患者坐位,充分暴露颈肩部,用红花油作为润滑剂,选取相应大小的火罐,用闪火法将火罐吸附于大椎处,然后用手握住火罐,根据患者落枕的不同分型在颈部沿着相应的经络走行上下反复推拉,至皮肤潮红或者红紫,甚至出现成片的痧疹,每次走罐约10~15次,每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
3.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关于落枕疗效标准:①痊愈:颈部疼痛、酸胀等症状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且随访半年内症状无再发。②显效:颈部疼痛明显好转,颈部活动自主,且随访半年内发作少于2次。③好转:颈部疼痛减轻,颈部活动改善,且随访半年症状发作大于2次但小于5次。④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随访半年内症状时有发作。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3.2 治疗结果 25例患者中,治愈20例,占80%,显效3例,占12%,好转2例,占8%。总有效率为100%。其中6例一次即愈。
4.病案举例
齐某某,男性,62岁,退休教师,既往体健,2019年2月就诊。患者就诊时表情痛苦,自诉晨起后自觉左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则疼痛,疼痛牵及耳后及肩胛部。查体:向右侧扭转时,左侧天柱穴周围有明显自发痛、压痛。舌淡苔薄白,脉弦。门诊行颈椎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初步诊断为落枕,病变在太阳经,治宜舒经通络,活血止痛。针刺处方:直刺后溪穴。操作:患者取端坐位,周身放松,手微微握拳,在穴位处常规消毒后选用0.25×40mm针灸针直刺0.5~1寸,然后行小幅度提插捻转等刺激手法,嘱患者依医者口令做拮抗性动作,即边进针边嘱患者缓慢、匀速的反复进行颈椎屈伸、旋转等活动,活动幅度由小至大,待活动至最大幅度后再反复多次,时间2~5分钟。结束后在患者颈部涂抹红花油后选取大小适中的火罐沿太阳经上下推移,至局部皮肤充血红润。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诉左侧疼痛消失,颈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5.讨论
落枕是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学“伤筋”范畴,多由于患者的颈部发生扭伤或感受风寒湿邪侵袭,使局部气血凝滞,经脉痹阻所致。治疗上西医多采用联合治疗,如各种手法联合健康教育、关节松动术、功能锻炼、按摩等,或使用各种现代诊疗仪器联合治疗。中医治疗以舒筋活血、解痉止痛为原则,针灸与推拿为应用最多的治疗方法,方式多种多样,有单穴针刺疗法、多穴针刺疗法、针刺配合其他疗法[包括推拿、拔罐、运动疗法、刺络放血疗法、现代治疗方法、刮痧、中药汤剂、灸法等)、其他针法(平衡针、浮针等)、推拿手法、中药汤剂配合其他疗法、灸法、火罐法等][3],这些治疗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在药物治疗方面,西医采用的非甾体消炎药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治标不治本;单纯应用中药活血化瘀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针对性不强,且起效慢。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是针刺运动疗法的一种,临床常用于治疗疼痛类疾病,它是根据疼痛位置与经脉循行的关系,在辨明归经后在距离疼痛较远的地方选取相应的腧穴针刺,同时配合活动患侧,即在相对症状较轻的姿势基础上,何种动作疼就做何种动作,轻柔、缓慢地活动,是中医学“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具体体现。《灵枢·始终篇》中也有:“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4]。”20世纪60年代初期,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时活动患部可以促进疼痛缓解,随后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观察,发现肢体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可以增加针刺的止痛作用,是疼痛获得缓解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患侧不仅能减轻疼痛,而且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受限状态[5]。邵氏[6]采用分经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无论从VAS评分还是颈椎活动度改善情况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孙氏[7]认为,针刺时对患者进行主动或者被动运动,可以在活动期间对局部紧张的肌肉进行调节,使疼痛得到更加彻底、有效地缓解,从而大大提高治愈率。由于其安全、有效,且取穴少、易操作,临床上常结合针刺与运动疗法治疗一些运动系统损伤性疾病,如各种扭伤、肩关节周围炎、落枕等病症。这样既能有效缓解疼痛,又能通过适当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加速患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消除炎性反应、松解粘连的作用。落枕病位在经筋,疼痛部位主要涉及经过颈部的督脉、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阳经。水沟穴位于督脉,既可以治脊膂强痛,又能振奋周身阳经气血,阳气得以温煦,则风寒湿邪可除,故可治疗落枕。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乃小肠经气所注,同时又是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可疏通太阳经气,祛风散邪,通络止痛。清·方慎庵《金针秘传》曰:“后溪……颈项不得回顾”,何氏也从古论今,明确指出应用后溪穴治疗颈部疼痛疗效显著[9]。中渚穴是少阳三焦经的腧穴,具有远治作用,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输主体重节痛”,可疏通少阳经气,同时针刺后配合运动疗法,使患处经络疏通,气血旺盛,从而达到调畅气血,通则不痛的效果。现代解剖研究显示,中渚穴和后溪穴下有尺、桡、正中等神经分布,刺激这些穴位可能是通过激活高位中枢发放下行抑制冲动或是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脊髓水平整合时针刺信号产生抑制作用来实现镇痛效应[10]。
走罐是以与病变相关联的经脉为主进行的一种结合了运动与温通作用的治疗方法,可同时起到温热效应及机械刺激,“走”去积,“火”温通。走罐可直达病所,消散筋结,使骨入其位,筋归其槽,筋络顺解,气血通达,通则不痛[11]。从现代解剖学来说,斜方肌内侧、肩胛提肌、菱形肌等为太阳经走行的部位,斜方肌外侧是少阳经走行之处,沿此经络走罐可以缓解上述肌肉的痉挛状态。鲁氏[12]循太阳经、少阳经行推拿及针刺手法治疗反复落枕,总有效率达94%。针刺后再配合走罐治疗,通过刺激病变局部软组织使其充血,周边毛细管血扩张,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或者痉挛状态,从而实现疏经通络,气血调畅的功能,进而鼓动经脉之气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13]。崔氏[14]采用走罐结合按摩手法治疗落枕,25例均为一次治愈,且无复发,说明走罐疗法对于落枕患者疗效佳。
综上,循经远取动法结合走罐治疗落枕疗效显著,临床应用时简单方便,且因用针少,见效快,患者依从性好,是值得临床推广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一些习惯性落枕或者久治不愈者应用此法亦有效,且安全易操作。本病的预后和感邪轻重、患者体质相关[15],因本文观察病例数较少,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且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故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