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特点分析及其临床疗效比较

2020-01-13崔月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4期
关键词:胃酸胃溃疡奥美拉唑

崔月

PPI 是H+-K+-ATP 酶抑制剂,经过外周途径和中枢系统,对胃酸的分泌起到抑制作用,避免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达到缓解病情的作用,在消化不良、胃溃疡等疾病中常见。有研究指出,对于胃溃疡患者应用PPI 药物治疗,可达到77%~100%的治愈率,包含PPI 药物的四联疗法,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可达到74%~100%,具有突出疗效[1]。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人数逐渐增多,PPI 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增加了不合理用药风险,也不利于充分发挥PPI 临床疗效。本文于本院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中,随机选取150 例进行对比分析,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50 例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 组、B 组、C 组,各50 例。A 组男女比例为23∶27,平均年龄(48.37±5.21)岁。B 组男女比例为25∶25,平均年龄(49.16±5.04)岁。C 组男女比例为25∶25,平均年龄(48.11±5.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胃溃疡患者,存在腹胀、黑便、嗳气、反酸等症状[2]。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允许,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②排除资料不全,未全程参与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枸橼酸铋钾和阿莫西林常规治疗,持续治疗2 周后停用。A 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次,1 次/d,清晨服用,持续治疗1 个月。B 组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片,10 mg/次,1 次/d,早晚餐前服用,持续治疗1 个月。C 组给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20 mg/次,1 次/d,晨起服用,持续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溃疡病灶基本消失,临床症状基本缓解,各项体征已消失[3]。有效:患者溃疡病灶愈合范围>50%,临床症状以及各项体征得到显著好转。无效:溃疡病灶愈合范围<50%,各项症状无明显好转或者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腹痛、便秘、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疗效对比 A 组治疗有效24 例,显效20 例,无效6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0%;B 组治疗有效23 例,显效20,无效7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0%;C 组治疗有效25 例,显效18 例,无效7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0%。三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用药不良反应对比 A 组中出现腹痛1 例(2.0%),便秘1 例(2.0%),头痛头晕1 例(2.0%),恶心呕吐1 例(2.0%),合计4 例(8.0%)。B 组患者中出现腹痛2 例(4.0%),便秘4 例(8.0%),头痛头晕3 例(6.0%),恶心呕吐2 例(4.0%),合计11 例(22.0%)。C 组患者中出现腹痛4 例(8.0%),便秘3 例(6.0%),头痛头晕6 例(12.0%),恶心呕吐4 例(8.0%),合计17 例(34.0%)。A 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低于B 组与C 组的22.0%、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药理特点 PPI 作为一种常见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临床用药,可达到良好的抑酸效果,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具有较高特异性,能够持续发挥药效,改善临床症状。胃酸分泌要通过胃壁质子泵驱动小管以及细胞的钾离子和氢离子交换,PPI 则阻断其交换,对胃酸分泌起到抑制的作用。和其他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对比,两者作用位点和特点存在较大差异,能够快速发挥作用,达到理想的抑酸效果,持续较长作用时间,能够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同时也能够抑制食物等因素造成的胃酸分泌[4]。PPI 药物能够加快胃溃疡的愈合,联合应用抗生素,是临床常见用药方案。

3.2 胃溃疡治疗 目前对胃溃疡患者的治疗,常选择三联疗法,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抑酸剂以及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胃溃疡的药物逐渐增加,尤其是PPI药物,发展速度快,目前已经有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多种常用药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比了兰索拉唑、奥美拉唑以及泮托拉唑三种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A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B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C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三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三种药物的治疗疗效无明显差距,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医学中受到广泛欢迎。A 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低于B 组与C 组的22.0%、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奥美拉唑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数量最少,兰索拉唑组的不良反应最多,半托拉唑组不良反应数量位于两者之间。奥美拉唑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少,可在治疗中优先选择。

3.3 临床应用 ①Hp 感染是导致患者消化系统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常见疾病包括胃癌、慢性胃炎以及消化道溃疡等疾病,Hp 适合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应用PPI 治疗可达到更理想的抑酸作用。通过穿过黏液层,和Hp 表面尿素酶结合,抑制尿素酶活性,从而达到对Hp 的抑制作用,PPI 也能预防Hp 在胃窦部生长,有助于Hp 转化[5]。PPI 和多种抗菌药物可发挥出协同作用,可提高抑制胃酸分泌,并抗菌治疗。临床治疗中经常将抗菌药物和PPI 联合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有研究指出,在根除Hp 治疗中,使用以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方案治疗,可有效提高根除率,且高于单独用药,改善临床疗效[6]。②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指十二指肠、食管以及胃部等部位发生的出血症状,在消化道疾病合并症中常见,消化道出血病情急,进展速度快,若出血量过大,将会造成患者休克,甚至死亡[7]。上消化道出血多由于患者胃黏膜保护减弱,胃酸分泌过多造成。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抑酸治疗,由于酸性环境会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只有患者胃部pH 值提高时,才能让血小板恢复正常功能。PPI 药物通过提高pH 值促进止血。通过PPI 的抑酸作用,能够解除血小板聚集抑制,促进止血治疗。患者若为胃溃疡血管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促进消化道止血。通过PPI 药物发挥作用,能够解除血小板抑制,有利于形成血凝块。有研究提出,应用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联合治疗患者,治愈率达到了100%[8]。③反流性食管炎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主要是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发生反流,引发食管炎症以及黏膜充血的症状。患者产生灼烧感,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在临床治疗中,治疗以抑制胃酸的分泌为目的,给予患者PPI 药物,可达到良好抑酸作用,提高患者胃部pH 值,降低患者胃部蛋白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减少患者食管黏膜受到的损伤,有助于促进食管黏膜的修复[9]。④消化性溃疡由于患者受到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影响,造成胃肠道黏膜受到损伤,多发于十二指肠以及胃部。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种类较多,可给予患者PPI 药物和防御因子治疗,可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⑤除消化系统疾病外,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等,也常应用PPI 药物。传统治疗方案中,主要利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但长期应用会引发消化性溃疡,使用PPI 药物取代胃溃疡疾病,可规避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减少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避免耐药性的发生,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⑥目前关于PPI 药物的临床应用争议上,主要体现在不良反应上。根据PPI临床用药指南,持续用药不宜超过8 周,长期使用PPI药物可能导致骨密度降低、感染以及骨折等不良反应,威胁患者身体健康[10]。有研究也提及使用PPI 药物对患者骨代谢的负面影响,主要由于用药后,人体对钙的吸收显著减少,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不利于患者骨骼健康[11]。也有研究提出,长期服用PPI 药物会影响人体吸收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不利于人体健康[12]。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对PPI 药物的治疗周期严格控制,要定期检查微量元素等项目,病情好转后及时停药。患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用药,禁止私自延长用药周期,或者增加剂量,避免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中,不同PPI 均能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存在不良反应的差异,奥美拉唑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相比于其他种类具有较大优势,用药安全性更高。在临床用药中,考虑治疗效果的同时,应当关注不良反应,优先选择副作用更少的奥美拉唑。

猜你喜欢

胃酸胃溃疡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探讨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对止血成功率的影响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常觉得胃酸烧心,五种食物可以调理
胃酸时,吃点苏打饼干真能缓解吗?
胃溃疡不宜少食多餐
胃溃疡易演变成胃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