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48例临床分析
2020-01-13安超
安 超
(辽宁省新民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新民 110300)
脑卒中作为一种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脑卒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病发症之一,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影响病程、延缓康复,增加脑血管病的致残率、病死率,给患者本人、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探讨其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有效干预治疗,我们对近3年来收治的48例急性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状态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CT或头MRI证实。发病72 h内入院。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39~78岁,平均60.5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8例,出血性脑卒中10例;首发脑卒中26例,2次或2次以上脑卒中22例。排除意识障碍、严重混合型失语、构音障碍、耳聋、痴呆等不能配合查体及其他脑器质性病变患者;住院时间短未满7 d;病情进展加重于发病两周内死亡患者;有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疾病等患者。全部患者既往均无精神类疾病病史。
1.2 方法:于入院后第3-7天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分别于住院(第3天)第7天、14天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及严重程度,其中符合DSM-IV-PSD症状标准的患者,于2周后复评,若两量表评分均≥7,则诊断脑卒中后抑郁。HAMD总分<8分为正常,8~17分为轻度抑郁,8~14分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2 结果
48例PSD患者,其中1例为重度抑郁,10例为中度抑郁,37例为轻度抑郁。重度抑郁1例为男性,年龄73岁;中度抑郁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65.3岁;轻度抑郁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2岁,抑郁程度在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脑卒中部位:大脑半球14例(29.2%),额、颞、顶受累6例(12.5%),脑干2例(4.2%),丘脑11例(22.9%),基底节区15例(31.3%)。既往病史及伴发疾病:伴有高血压病史42例(87.5%),冠心病病史20例(41.7%),糖尿病病史8例(16.7%),伴有高脂血症35例(72.9%),PSD患者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3例(27%);中学文化程度15例(31.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0例(41.7%)。
3 讨论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失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里负担,易产生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主动性差等抑郁情绪。PSD的发生率占脑卒中患者的25%~60%[1]。贾艳滨等依据CCMD-2-R、结合HAMD老年期抑郁量表对脑卒中后的62例患者进行评定,发生率为67.4%[2]。目前认为,脑卒中后的心理应激障碍是PSD的主要原因,由于脑卒中患者躯体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由完全独立突然陷入被动状态后对现状的适应困难[3]。有研究[4]推测,造成这一相关性的可能原因为,神经系统受损严重,可能因为脑卒中责任病灶,可能累及情感调节相关的脑组织。脑卒中与PS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目前研究[5]脑卒中直接损害了与情绪相关的神经传导环路导致抑郁。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其轴突通过丘脑及基底节到达额叶皮质。病灶累及以上部位可影响此神经通路,使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减少而导致抑郁。关于高血压患者脑影像学的研究[6]报道,血压与弥散张量成像发现的前扣带回、额叶-纹状体、额颞区白质的完整性成负相关;其损伤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抑郁的解剖学基础。目前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增加,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增高,脑卒中发病率亦增高,高血压所致脑卒中可能导致脑皮质-纹状体-边缘网络结构损伤,增加对PSD的易感性。有报道认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PSD有关[7],低齡、男性和文化程度高者易出现抑郁。本组资料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其抑郁发生率明显增高,而不同的性别、年龄的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因高文化程度患者知识面较广,对脑卒中相关知识了解丰富,对预后恢复期许过高,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等抑郁症状。
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加,PSD随之增加,临床治疗脑卒中同时应重视PSD的诊断,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必要时及时给予药物干预,增强患者信心,降低患者身心健康伤害,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