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化不可代,时不可违”之理论研究❋

2020-01-13张晋冀李翠娟邢玉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内经素问黄帝内经

张晋冀,李翠娟,胡 勇,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作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康复治疗的指导思想之一,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经过后世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思想如今更具有时代意义,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向。故本文从其本义、渊源、应用、启示4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探究,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挖掘其时代价值,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生活。

1 本义探讨

针对黄帝提出的关于治疗后因“久病”而“气从不康”“病去而瘠”的问题,岐伯以“化不可代,时不可违”作答。“化”为生化、气化,即万物的发生是自然界孕育和产生万物的机制[1]。所谓“时”有时令、时序之意。王冰和张介宾均将“化”注为“造化”,并从整体观出发,阐明万物的化生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王冰以生化过程与四时相应的关系,说明万物的“生长收藏化”“成败理乱”皆需“待其时也”。张介宾更以四时与五行相结合,以及“五运六气皆有所主”,表明“化不可代”,即万物的生化不可替代,并附以“金水根于春夏,木火基于秋冬”的五行相生关系,强调“脏气皆有化原”,故需恢复亏损的脏气,遵循“时不可违”的原则,即适时调养生息。张志聪以五脏、五体应五运和四时之气而养说明形体由气运滋养,既“皆由化运之所滋养”不可更代,又“皆由四时气之所养”不可违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中论及人之元气与寿命的关系时提出“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2],强调人不可与造化争权,应接受元气衰亡而寿命终了的事实,是“化不可代”理论的体现。故集诸家之解,“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当释为万物生化之规律不可替代,四时之序列不可违背。

2 渊源追溯

《内经》理论体系的构建,借鉴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提出,即是《内经》秉承先秦诸子思想,以构建其治则治法与养生理论的体现。

2.1 易学之“天人合一”和“与时偕行”

《周易》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根基,更是中医学理论生长的土壤。古人对医易关系早有认识,孙思邈更以“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来表明医易的密切关系。天人合一观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依此提出天地人三才的模式,体现了整体思维的特征。《周易·系辞》以“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说明世间万物由天地化生;以“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将人列于天地之中;以“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表示万物变化规律以天地为纲纪。《周易》作为一部哲学著作,渗透着对“时”的哲学思考,具体体现为“与时偕行”[3]。在时序方面,以“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周易·乾卦·文言》)发问,告诫修德之人不能违背先天天道之自然功能,当遵守后天天道之变化法则,故能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境界。因此,于“化不可代,时不可违”一句,可窥见在易学天人合一观下,以天地化生万物,人于天地之中遵循天地规律为内涵的三才模式和把握时序、与时偕行的思想。

2.2 道家之“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无为”由老子首倡,作为道家的基本理论之一,以“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为价值取向。“化不可代”之“化”以“气化”讲,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形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4]。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指出,万物的生成和发展皆随气而变:“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气化”一词在《内经》中有自然界寒热阴阳之气的转化、五运和六气的生化、生命过程中的气-形-能的转化3种涵义[5]。探其渊源,可追溯到老庄道家对宇宙生成系统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6]”天地万物都含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二者在气的冲和作用下得到统一,体现了阴阳气化而生万物的思想。黄老道家在老庄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两个观点,一为精气学说,建立气一元论,进一步明确“精气”即“道”,精气是万物生成的本原,人由精气化生;二为顺道思想,主张人们遵循“度”“时”“因”3个原则,在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把握时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使事物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人道之无为,从方法论上看,实则是人道的有为,是顺应自然不妄加作为的作法[7]。故《内经》中“化不可代,时不可违”一句体现了道家以“气”为万物生成基础,以“气化”为万物生成条件,并且主张天道与人道皆“无为”的思想。

2.3 儒家之“天命观”和“应时”思想

儒家继承和发扬了《周易》对天人关系的认识,突出了“畏天命”(《论语·季氏》),“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的天命观。更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指出,天虽无言,但四时更替、万物生化皆取决于天,承认自然规律主导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则体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民有余食也”[8]50。《内经》与儒家在思想观念的契合之处,体现在对宇宙生命观和实践方法的认识上[9],具体表现为认同天命观的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应时”思想,故“化不可代,时不可违”中可见儒家承认天道存在的天命观以及合时序、顺时势的“应时”思想。

3 《内经》应用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因以气运的变化和四时的交替作为理论基础,在《内经》的康复预后、病因病机、治疗用药方面均有指导意义。

3.1 康复预后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是作为解决久病经治疗后“气从不康,病去而瘠”问题而提出的原则,指出疾病的转归与时间的关系,为疾病的预后提出了时间康复的理论指导,有着深刻的康复学原始意义[10]。大病久病初愈之时,邪气虽去,但因受病日久,耗伤之气血不可立复,机体需要一个修复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替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人们静养待时,谨慎守候来复之气,不违时令,把握调养时机。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认为,五脏精气化生的衰旺与四时之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故“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具体表现为春藏精于肝,夏藏精于心,长夏藏精于脾,秋藏精于肺,冬藏精于肾。《素问·水热穴论篇》亦有“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冬者,水始治,肾方闭”的论述。因此,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四时节令的交替变化,五行之气的消长规律判断五脏精气化生的衰旺,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早日达到“与众齐同”。

3.2 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的构建,以五运六气变化规律为重要的理论基础。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异常变化进而影响到人体的气机变化,因此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运六气关系密切。在病因理论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王冰在注解时基于运气学说提出“气动”观点,“气动”虽指脏气的变动,但因气动而内成之病多因五运六气异常直接影响脏气,使气化逆乱导致疾病发生[11]。其以“气动”与否和病位有内外之别,将病因分为“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不因气动而外有所成”“始因气动而病生于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四类。不因气动而生、成于外之病则多为五运六气异常导致邪气产生,邪气直接作用于人体体表形成体表疾患。如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岐伯以“寒气之肿,八风之变”阐释了痈肿的病因。在病机理论方面,“病机十九条”作为病机总纲,以病因多为六气、病位多在脏腑的观点,形成了六气病机和脏腑病机,并提出病机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五运六气客主加临产生变化,导致气化异常进而影响脏腑气机。天地变化有时序性,气候变化有相对稳定性,主气维持气候的常态,使万物之生长化收藏依次进行。客气对主气有调节作用,在调节过程中因“气相得”或“不相得”导致胜复气的产生,整体观下人与自然相应,故脏腑气机亦受其影响,使疾病向相应的方向产生和转化。综上可知,基于运气学说形成和发展的“气动论”和“病机十九条”印证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原则,丰富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为后世对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3.3 治疗用药

3.3.1 司岁备物 “司岁备物”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是指根据不同年份主司气运的变化特点,采收、储备相应药物以提高治病疗效。针对“司岁备物”的采药备药的做法,《内经》提出“天地之专精也”的理论依据,即岁物享天地专精之气,得主岁之气相助则药物功力倍厚,非司岁物则气散,两者虽为同质之物,但气味和药性有了等级差别。因此在药物的采集方面,应依五运六气择时而采。在药物的储备方面则根据五运六气推演易发病证,提前准备相应的药物以备急用之需[12]。如张介宾提出的以六气所司备齐五味:“厥阴司岁则备酸物,少阴少阳司岁则备苦物,太阴司岁则备甘物,阳明司岁则备辛物,太阳司岁则备咸物。[13]”司岁以备专精的岁药,才能保证药物的性味最佳,功效最强,疗效更为显著,是“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原则在药物采集和储备方面的体现。

3.3.2 依时用药 药物的使用与气运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原则也体现在选用药物治疗方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了用药“四畏”的原则,即“用热无犯热,用寒无犯寒,用温无犯温,用凉无犯凉”,认为四时寒热温凉不可轻犯。故“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强调无论运气发生何等乖和,都应采用以“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为核心思想的“时必顺之”根本法则。如李东垣在《脾胃论·用药宜禁论》[14]22-23中指出:“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故其用药必根据四时五脏阴阳之升降沉浮,“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若违背时序,春夏而下、秋冬而汗则造成失治误治。

4 现代启示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虽然最初作为康复治疗的原则提出,但其在病因病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药物的采集与使用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被赋予了更多现代内涵,如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完善,呼吸机、心脏起搏器、透析机等仪器应用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率,缓解了患者病情,但其有较强的依赖性,并可伴有排斥反应、体表长期留有创口、不能从根本治疗疾病等诸多负面影响,故不能完全替代人体脏器的生理功能。又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反季节蔬果的种植,前者为满足主观需要,改变原有物种的基因,可导致周围生态环境被破坏、害虫进化升级、非转基因作物种子的停产或灭绝、生育和繁殖能力受影响。后者虽然满足了人们对营养需求的“错位感”,但也存在因大棚中的温度和湿度较高,农药易残留、受日照时间短和强度小、营养成分不如时令蔬果、加入一些特殊的生长激素类物质以适应反季节等问题。综上所述,“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在现今生活中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内经素问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