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期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及处理
2020-01-13焦文燕宋东峰张天布
焦文燕,刘 娟,孙 彦,宋东峰,易 媛,张天布
(1.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陕西 西安 710068;2.陕西省神木市医院儿保科,陕西 神木 71939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日益增多,目前已确诊的年龄最小病例为出生后36小时。国家近来公布了第5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该指南明确将原来的儿童感染数量远远少于成人改为所有人群易感,说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和感染在儿童青少年中并不少见。
疫情的发生方式及病毒的传播途径对人们平常行为方式均有影响,儿童青少年因为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轴发育不完善,因此更容易出现心理及行为方面的问题。
疫情的发生不但对成人造成心理情感的伤害,而且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学习等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1 COVID-19对儿童青少年健康及社会与卫生领域发展的影响
2019年12月8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首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很快被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3],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迅猛之势,降临我国。这次疫情来势汹汹,蔓延迅速,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正式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4]。截至2020年2月7日COVID-19已经扩散至全国各地及境外20余个国家。我国已将该病纳入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目前已报告3例新生儿感染病例,其中1例17日龄患儿是在家庭护理人员(最先患病)和母亲确诊之后被诊断;1例新生儿在5日龄出现发热,其母亲为确诊患者;另1例为疑似患病产妇急诊剖宫产娩出的新生儿,其母亲于产后确诊,在生后36h采集咽拭子,检测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是否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认。尚无儿童死亡病例报告。1月28日,国家卫健委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4版)》中表示,“人群普遍易感新型肺炎,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危害严重,影响大,不仅严重威胁着患者家庭及与其接触人群的生命健康,也给社会公众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公众出现恐慌、焦虑、抑郁和疑病等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青少年作为社会公众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需要受到关注。国家卫健委2月2日印发《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易感人群”。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长发育状况及以后的发展,所以在疫情发生期间,关注和开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对于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及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儿童青少年期保健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儿童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被重视并且给予专业的支持与帮助。儿童是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也是国家公共卫生疾病防疫部门的重点保护对象。随着2020年1月22日一名6岁发热男孩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截至2020年2月7日24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报告儿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85例,其中包括10例新生儿。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部分感染患儿有明确的家庭聚集史。
近日,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已确诊的患儿中最小年龄为出生36小时。
1月20日,广东省确诊一例10岁男童——值得关注的是,患儿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确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且有传播给他人的可能。1月24日,广西新增一病例为年仅2岁的女孩——武汉市人,常住武汉,1月21日从武汉飞往南宁后乘坐汽车到金城江,1月22日16时出现发热、打喷嚏,23日就诊并住院隔离治疗。1月25日,陕西新增一病例为9岁女孩——武汉市人,21日出现症状,自行服药无效后就诊,25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1月26日,山东新增一病例为2岁女孩——为此前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间对患儿采样筛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1月29日,安徽又新增一例8月龄婴儿病例。
武汉儿童医院2例新生儿确诊为新冠肺炎,其中一例为新冠肺炎确诊人员的密切接触者;一例出生仅36小时被确诊,新生儿内科专家考虑可能存在母婴垂直感染的传播途径[5-6]。
因此,面对影响如此严重的疫情,开展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人群相关研究及其心理问题的干预显得十分重要且非常迫切。
2 疫情期间普通儿童青少年的行为、情绪表现
疫情期间,儿童可能会以身体不适、睡眠障碍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情绪体验。
2.1普通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生理功能变化
2.1.1疼痛
疫情期间由于户外活动减少,学校不能开学及儿童发展特点等因素,可能导致儿童心理压力增加而出现头疼、全身不适、肌肉紧张度增高,感觉下肢、颈肩等部位肌肉轻微疼痛。
2.1.2消化功能减退
表现为食欲不振、不思饮食,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表现。
2.1.3疲劳
因睡眠不佳、锻炼活动减少、体质下降故容易出现疲惫乏力,不想活动。
2.1.4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由于过度紧张,担忧疫情等导致入睡慢。做噩梦和易惊醒:表现为有时做噩梦,易惊醒,醒后因害怕而较长时间不能入睡。
2.1.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为胸部不适、心慌、气短、头晕、头痛、口干、容易出汗、呼吸不畅、尿频、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2普通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表现及干预处理
儿童青少年情绪和情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它不仅是心身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更是与儿童免疫力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儿童稳定的情绪正是抵御病毒的最强有力的屏障,所以关注儿童的各种情绪,学会对症进行情绪管理、疏导及干预十分重要。常见以下几种表现:
2.2.1孤独
当儿童因久居家中、开学延误而缺少玩伴时,可能出现少言寡语、注意力不集中、发呆、无精打采,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等表现。
心理干预建议:家长应该多与儿童进行交流,与儿童一起做一些儿童感兴趣的协作性游戏,如共同讲故事、做家务、玩桌游等,以缓解儿童孤独感。
2.2.2烦躁不安
性格外向、精力旺盛的儿童容易因久居家中而出现坐立难安、多动、冲动、脾气大等表现。
心理干预建议:建议家庭成员和儿童共同进行舒缓情绪的游戏和活动,比如诗歌朗诵、绘画、书法、广播体操等形式的文体疗法,以活动为载体,平和地互相沟通和交流;也可合理利用空间,开展适度的亲子运动。
2.2.3失落
儿童久居家中,活动空间小,可能出现长时间情绪低落、面容呆板、动作减少、食欲欠佳等表现。
心理干预建议:家长宜采用能让儿童“动起来”的游戏进行亲子互动,比如吹泡泡、踢毽子、套圈等运动类游戏,以及跟随音乐唱歌、跳舞等形式的音乐疗法,适度活动、宣泄情绪。尽管儿童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受到限制,但仍需要通过安排一些活动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和愉悦的感受。当因疫情恐慌感到悲伤、情绪低落时,需要通过安排更加丰富的活动来防止情绪的进一步恶化。
3 应激状态下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行为表现及处理
面对疫情等灾难性事件,儿童青少年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愤怒、被动攻击、悲伤等心理行为反应,这是人在面对危险或压力时的正常心理反应过程。
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基于不同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情绪状态、认知特点,部分儿童青少年的灾难化想法会更加真实,处于过度警觉状态,对周围环境和事件的应对易出现绝望、攻击、麻木、闪回等严重的情绪、行为反应。严重者可能出现精神症状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3.1急性应激反应
应激是指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身心整体性调适反应,虽然尚未确诊COVID-19感染,但疑似感染也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对于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个体同样称得上是一种应激。人类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经历类似的应激反应,但程度有可能不同。
3.1.1轻度应激反应
轻度应激反应表现为轻度的情绪、认知和躯体症状,例如:紧张、焦虑、不思饮食、腹泻、尿频、出汗、坐立不安、哭泣、感觉害怕等症状;儿童青少年可出现睡眠障碍,惊恐噩梦,难以入睡,睡眠中易惊醒,或者入睡前发惊,或入睡前出现惊跳反应,四肢轻微抽动或者抖动;也可出现回避症状,表现为不愿意离开父母,黏人胆怯等。轻度应激反应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3.1.2中度应激反应
中度应激反应可持续数小时,并明显影响人的躯体、情感和认知功能。离开险情现场一周内症状会消失。常见的表现有:儿童不思饮食、食欲下降,还可能伴有恶心、嗳气、打嗝、肚脐周围隐约疼痛等现象;容易对父母及家人生气、在家易烦躁激惹、情绪紧张、缺乏学习及玩耍活动的兴趣与动力等。还可能出现警觉性增高,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容易被惊吓,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轻微的语言、声音会导致儿童情绪不稳,出现惊跳和惊吓反应。此时患儿需要积极地调节心态或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以获得帮助。
3.1.3重度应激反应
重度应激反应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精神病样表现。如果经历创伤性事件两周后,儿童青少年仍持续出现应激反应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则应该到相关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及治疗,尽早进行精神科的治疗,以免病情迁延。
3.2常用的情绪调节缓解方法
3.2.1识别和接纳当下的情绪
在重大疫情下,人们处于应激状态,往往会出现恐慌、担心、焦虑、猜疑、愤怒、攻击冲动等表现,适度的情绪压力是有好处的,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远离危险,但过度的负性情绪有损我们的健康。家长应该告知儿童青少年无论有什么情绪,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不要害怕。理解这些情绪在当前情况下都是正常的,要识别和接纳自己的这些情绪,不要否认和排斥它们,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而避免被情绪所控制。
3.2.2放松训练
呼吸放松法:腹式呼吸放松的特点是见效快。在紧张时,只要进行深呼吸2~3次,就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呼吸放松法步骤如下:①安静,让心静下来;②用鼻孔慢慢地吸气,想像气从口腔顺着气管进入达到腹部,随着吸入的气不断增加,腹部慢慢地鼓起来;③吸足气后,稍微屏息下,想像吸入的氧气与血管里的浊气进行交换;④用口和鼻同时将气从腹中慢慢地自然吐出,腹部慢慢地瘪下去;⑤睁眼,恢复原状;⑥如果需要连续做,可以保持入静姿态,重复呼吸,持续2~3分钟。
肌肉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的原理是先让人感受紧张再体验松弛。简单易行实用的方法:①握紧拳头,放松拳头;②脚趾向上,然后放松;③耸起肩头,然后放松;④吸气后收紧腹部肌肉,呼气时再放松腹肌。
3.2.3情绪调整
不良情绪有害健康,应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方式调节情绪。
表达情绪:可以通过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擅长或者喜爱绘画的儿童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倾诉:可以向同学、家人、亲友尽情表达内心的感受,获取心理支持。
3.2.4身体减压
通过改变身体的姿势进行减压放松,例如:做手指操、颈部操或轻轻按摩颈肩部肌肉、泡热水澡等。
4感染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表现
确诊儿童如病情危重住院,严格的隔离措施增加了医患间的距离,会让儿童青少年感到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陌生的医院,儿童青少年会因为环境改变和对疼痛的恐惧表现出惶恐不安、胆怯、执拗、对抗治疗等,病情严重者甚至会产生濒死感、恐慌、绝望等症状。有些儿童会出现在之后不断回忆起疫情中被隔离检查等现象。
4.1确诊的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认知、行为反应
确诊的儿童和青少年常在情绪、认知、行为反应方面有异于成年人的表现。
4.1.1情绪反应
焦虑:是确诊儿童青少年最常出现的情绪性应激反应,患儿可能表现出紧张、恐惧、担心等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交感神经系统受到刺激,可以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过度或不正常的焦虑表现为易激动、爱发脾气、容易冲动、摔东西打人、自残等。心理干预建议:改变环境消除原因,营养均衡,正常饮食。减轻压力,增强自信心,可以采用游戏机音乐疗法或松驰疗法等。
恐惧:确诊后,儿童可能表现出害怕、不安,以及心慌、出汗、发抖等躯体症状,会出现畏惧的行为,也可能有夜间惊醒、呼叫、做噩梦的现象。心理干预建议:家长取得儿童青少年的绝对信任非常重要,选用最可靠、最积极的信息向儿童青少年传递,勿给儿童传递消极的不好的负能量与信息,尽可能消除儿童恐惧心理。
抑郁:确诊后,儿童青少年常表现为害怕、情绪低落、言语减少、消极悲观、无望等情绪状态,并可伴有入睡困难、食欲减退等身体不适感。还可能出现孤独或因对疾病的恐惧而不配合治疗。心理干预建议:应鼓励儿童青少年采用多种形式与同学、小朋友、老师多沟通,鼓励儿童多向家长、老师倾诉,为其提供排解心理问题的信息、方法及渠道。
愤怒:是儿童青少年受到疫情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情感受到阻碍,儿童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疫情导致的影响或恢复自尊而引发,多表现为对家人、同学或者朋友产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干预建议:对于经常爱发脾气的孩子,父母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可以用孩子喜欢的绘本、玩具共同创造有情节有场景的故事,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把坏情绪合理及时地发泄掉。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跑步、画画、撕纸、写日记。
4.1.2认知改变
轻度应激可以使儿童青少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增强,以适应和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这是积极的心理应激反应。但过度强烈的应激会使人出现意识朦眬、意识范围狭小,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力及学习能力减退等负面的心理应激反应。
在应激状态下,患儿看待事物的“心态”也会发生扭曲,比如:认知范围变狭窄,容易专注于“疫情、患病”等相关的内容,不再关心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事物,过度关注消极后果或者不好的信息。但随着病情的恢复及不再对患病过度担忧,大多数儿童青少年会逐步恢复到正常思维和认知状态。
4.1.3行为变化
伴随心理应激反应,儿童青少年的外在行为也会发生变化,这是机体为了缓冲应激带来的影响,摆脱身心紧张状态而采取的应对行为,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有些儿童和青少年会出现茫然、发呆等行为抑制反应;可能出现日常活动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个人生活疏懒等行为抑制表现,也可能出现愤怒、情绪急躁,不配合,与家人或者老师对立。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可伴有冲动攻击行为。
4.2感染儿童常见的心理干预建议和措施
根据感染儿童心理的特殊性,提出以下8条干预建议和措施。①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新方法: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疗法或认知行为写作疗法(CBWT)可使儿童及青少年的PTSD在几个小时内得到缓解。研究人员对103名年龄为8~18岁的儿童青少年的研究结果证实EMDR和CBWT可大幅度增加PTSD的缓解率,并降低PTSD的严重程度。研究认为EMDR和CBWT是一项方法简便易于操作、行之有效、费用低廉的治疗方法[7-8]。②减少或避免信息过载:减少接触或获取有关疫情的负面信息,尤其是悲伤的画面信息,防止疫情灾难给儿童青少年带来更大的恐慌。寻找可靠的信息来源,比如医疗机构、专业组织、政府机关发布的,我们可以从电视和网络中获取足够的一线官方报道。③根据儿童青少年能接受的程度,客观如实地交代病情和外界疫情,使其做到心中有数。④协助儿童青少年与外界亲人沟通,帮助转达信息。⑤积极鼓励配合治疗的所有行为。⑥尽量使环境适宜儿童青少年的治疗。⑦使用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矫正、快速眼动治疗、放松疗法、正念冥想、森田或内观疗法、团体心理治疗(对有相同问题的多人)等。⑧已经明确诊断为焦虑、抑郁、疑病等障碍者,应当在专科医疗机构接受治疗,除心理干预外,可能还需要相应药物干预,包括各类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研究展望:新冠肺炎不仅对儿童青少年当下的心理、生理及身体产生严重影响,并且可能对其未来发育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此次疫情后应进行跟踪研究,探讨、研究并开发早期更为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