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藏医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特色

2020-01-13刘建伟罗让尚旦赖格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21期
关键词:藏医痛风红细胞

刘建伟 汪 君* 罗让尚旦 赖格姐 杨 学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2.阿坝州藏医医院,四川 马尔康 513229

藏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在漫长的临床经验积累和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过程中,不断借鉴中医学、天竺医学和阿拉伯医学,逐渐形成独具藏民族特色的医学诊疗体系和诊疗风格[1-2]。“食、行、药、外治”为传统藏医治疗疾病的四种有效方法,外治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见效迅速,无明显毒副作用,具鲜明的藏民族特色。其中放血疗法居藏医18种外治法之首,是藏医外治法中较为剧烈的一种治疗方法[3]。在藏医学中放血疗法被称为“达日卡”或“达日嘎”,达日是刺破的意思,指用特制的放血器械刺破各脏腑所属脉络的特定脉位,卡是放出坏血切开的口子[4]。笔者在援藏过程中,有幸接触到藏医放血疗法,在藏医名老专家指导下系统学习了放血疗法,收获和体会颇丰,现浅析放血疗法的学术体系和临床应用特色如下。

1 藏医放血疗法的学术体系特色

1.1 独特的藏医放血理论 藏医药学已有近四千多年的历史,最晚也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的象雄苯教医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借鉴中医学、天竺医学和阿拉伯医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风格[5]。藏医药理论认为人体是由三因(隆、赤巴、培根)、七精(精微、血液、脂肪、肌肉、骨髓、骨骼、精液)、三秽(汗液、大便、小便)构成,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在生理状态下各司其职,维护身体各项机能运行正常,当时令、邪魅、饮食、行为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紊乱时,三因转化为异常状态,称之为三邪,又称作害物,而七精和三秽成为三因紊乱后的受害物,是三因的作用对象[6]。而放血疗法是以三因理论、七精盛衰学说、恶血生成论为基础,当人体内的血和赤巴等物质受到多种致病因素刺激而引起紊乱,三因失去平衡而产生多种热症有关的疾病,这些疾病使机体精微物质的运化功能减弱,使血液生成障碍而变成坏血,造成脉道阻塞不通,故肌肤等组织炎肿、充血、瘀血及溃烂[7]。同时藏医理论亦将脉道分为白脉和黑脉,白脉是大脑、脊髓和白脉的统称,不宜放血施治;黑脉亦称血脉,是指全身血液运行的通道,可施放血治疗[8]。所以当体内坏血生成后,可通过切割有关的脉道,将坏血及与其同行的病气排出体外,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2 特定的放血部位选择 据《四部医典》明确记载,藏医放血疗法的施术部位多达77条脉道,由于疾病的部位不同,放血施术的脉位选择亦不同,主要集中在藏医理论中的黑脉之不跳脉。其中头颈部共21条,肩部和上肢部共34条,下肢共18条,腹部2条,男性生殖器2条[9],可见施术的脉位主要分布于人体的头颈和四肢部,且以小静脉为主,亦有少量小动脉,但有时也会选择局部肿胀疼痛处。

1.3 特制的器械运用 藏医放血疗法所选用的器械深受地域习俗和民族文化影响,由于藏族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以游牧为生,在日常生活中刀具的使用极为普遍,所以藏医放血疗法所选器械以刀具为主。目前藏医临床放血常用五种形状的刀具:羽状刀、斜刃刀、斧刃刀、月牙刀、镰形刀,且所有的刀具均为金属材质,锐度以“向上吹刃断毛”为佳[8]。患者病变部位的不同,所选用的刀具形状也会存在明显差异,如前额放血时多选用斧刃刀,颈部放学时多选用月牙刀,人体明显粗大脉道放血时多选用羽状刀。

1.4 严格的操作规程 藏医放血疗法有严格的操作规程[9-10],具体如下:①术前准备:据藏医天文历算及患者属相确定放血的时机和方位,且在术前3至5天,让患者内服三果汤(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将体内坏血和正血分离;且放血前要晒太阳或烤火取暖,避免与陌生人见面。②结扎放血部位:根据不同的放血施术部位选用不同形状的捆绑带,在施术脉道切口上方三指处进行结扎,以便肌肉麻木及脉道鼓起,利于放血施术。③切割脉道放血:据施术部位选用不同形状的刀具及运用不同的切割方法进行放血,注意切口宜大,脉管开口与皮肤开口保持一致,避免出现血肿,使血气流出不畅,且在开始放血时医师要诵药师佛心咒,为患者安神驱邪。④果敢止血:血流出的过程中,一旦见到鲜红色易凝固的正血流出,应果断的立即止血,避免放血太过引起不必要的临床并发症,止血主要在脉位切口处冲冰水、敷冰石、加压包扎等方法。

1.5 适度出血量的把握 藏医放血疗法出血量的多少取决于坏血流尽和正血出现的时间点,当鲜红色正血出现时需立即停止放血,即“血气泄出为益”,但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放血量,如患者体质壮硕,可适量多放出血,患者较为羸弱,需严格把握出血量[11]。一般临床藏医放血出血量多则100~200 mL,少则见血即止,需据临床实际情况而调整,避免过量放血引起不必要的其他并发症[12]。

1.6 对出血的独到观察 藏医师在放血的过程中需对血象仔细观察,血象包括血液的质地、性状、颜色、夹杂物等。主要目的是:一是区别坏血、正血,坏血色黄质稀,表面有白色泡沫,或粘液,或脓液,或胆汁;正血色鲜红质稠,表面易凝结。二是准确把握放血程度,见到鲜红色正血流出,应立即停止放血。三是分辨疾病性质,血紫流粗,血质粗糙,带黄色泡沫者为龙型疾病,血色黄而稀,有臭味者为赤巴型疾病,血色红而白,浓滑者为培根型疾病[10]。

1.7 特有的术后调摄 据藏医放血理论强调,术后调摄十分重要,故放血当天不能白昼睡觉,禁止一切引起失血和生风的饮食和起居,尤其注意低蛋白低热量饮食,在7 d内禁酒,并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13]。

2 藏医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特色

据藏医的长期临床实践和观察,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可知放血疗法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下肢静脉曲张、痛风等疾病的治疗颇具临床特色。

2.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属于藏医“查培病”范畴,是高原最常见和突出的疾病,由于长期的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刺激,诱发红细胞过度代偿增生的一种慢性高原特有疾病,主要表现为红细胞谷胱甘肽含量降低、红细胞增生活跃、高铁红蛋白和叶酸含量增加,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减慢,循环阻力增加,氧气结合能力减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14]。藏医放血疗法对查培病的治疗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扎西顿珠等[15]采用藏医放血疗法治疗20例查培病患者,经治疗前后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分析,藏医放血疗法治疗查培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加羊尖措[16]采用藏医放血疗法治疗120例查培病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指数比较分析,治疗后红细胞、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由此可见藏医放血疗法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2.2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属于藏医“杂斑”范畴,是下肢周围血管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浅表静脉(大小隐静脉)的扩张、伸长、弯曲,甚至曲张交错结聚成团块状的病变,伴有下肢乏力、隐痛、行走或抬腿时自感负重[14]。星婕[17]采用藏医放血疗法治疗4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经治疗后下肢血管彩超显示大隐静脉迂回扩张、瓣膜功能、下肢色素沉着及临床症状等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好转。尕藏卓玛等[18]采用藏医放血疗法对5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痊愈20例,显效30例,总有效率100%。由此可见藏医放血疗法对下肢静脉曲张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3 痛风 痛风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属于藏医“直乃病”范畴,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症,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沉积所导致的急性关节炎、形成痛风石、慢性痛风石关节炎[14]。加华多杰[19]采用藏医放血疗法对36例痛风患者进行对比治疗,观察结束后放血治疗组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多杰角巴[20]采用藏医放血疗法对48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治疗,观察结束后放血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藏医放血疗法对痛风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3 体 会

藏医药学是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结晶,也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独具鲜明民族特色的精品之一,在漫长的临床经验积累和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深受藏传佛教信仰、藏族天文历算、独特的自然地理及借鉴其他医学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藏民族特色的医学诊疗体系和诊疗风格。历代藏医名家十分推崇外治法的临床应用,尤其是操作简单、疗效迅速、无毒副作用的藏医放血疗法备受重视,其具有不同于其他医学的独特之处,该疗法特色如下:①独特的藏医放血理论;②特定的放血部位选择;③特制的器械运用;④严格的操作规程;⑤适度出血量的把握;⑥对出血的独到观察;⑦特有的术后调摄。总之,放血疗法是藏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内容和理论依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临床运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其特色,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猜你喜欢

藏医痛风红细胞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被痛风症“缠上”,如何科学进食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痛风的治疗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藏医临床课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