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会卿教授运用失效逍遥散联合外治法治疗肋软骨炎临证经验
2020-01-13王树伟郭会卿
王树伟 郭会卿
1.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郭会卿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骨伤学科主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风湿病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知名专家。郭会卿教授师从娄多峰、朱良春、李振华等名老中医,从事骨伤临床与教学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风湿骨病,临床经验丰富。
肋软骨炎(Tietze's disease)是一种发生于肋软骨处的非化脓性炎症。1921年由Tietze第一次报道,故又称泰齐氏病。多见于青年女性,以第2~4肋多发,其中第2最常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治疗不得当,易复发[1]。其表现为受累的肋软骨局部疼痛、压痛明显,痛处多固定,严重时深呼吸、咳嗽或活动患侧上肢时疼痛加剧,若病情迁延反复发作后期可出现肋软骨处串珠样改变。X线及实验检查多无明显异常[2]。目前肋软骨炎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或机械性损伤有关,劳累、饮酒或气候变化是本病的常见诱因[3]。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当属于“痹证”的范畴,但历代医学文献中没有统一的病名,《内经》最早可见“胁痛”的病名;《太平圣惠方》称谓“胸胁痛”[4];邓集裘认为该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并提出“风湿胸痹”的病名。郭会卿教授[5]认为本病以肋软骨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痛处主要分布在胸骨旁2~4肋,且临床患者多以胸骨附近疼痛为主,因此提倡该病中医病名为“胸胁痛”。
1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病因可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内经》云:“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提出本病的主要病因为寒邪;《普济本事方》曰:“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疼痛”认为情志内伤可致胁痛;《圣济总录》记载“脾胃虚寒,宿食不消,双胁满痛。”说明胁痛与脾胃有关;《类证治裁·胁痛》提出:“血瘀者,跌扑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认为外伤跌扑而致胁痛。国医大师熊继柏[6]认为本病首当辨清虚实、气血,并将胁痛分为气滞胁痛、瘀血胁痛、湿热胁痛、肝阴不足、肝郁脾虚型。段洪超[7]认为本病病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外因者多为跌扑闪挫,内因多为情志内伤,并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型、肝郁气滞型、痰湿阻滞型等3型。郭会卿教授认为本病急性期以邪实为主,多见气滞血瘀;慢性期以正虚为主,多见气血亏虚。本病的外因为风寒湿热等外邪,内因主要有七情内伤、饮食劳伤等,不内外因主要为外伤跌扑。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正虚,邪气乘虚而入,邪壅肝胆经脉,阻滞气机,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七情、劳伤最易伤阴耗血,肝藏血,肝主疏泄畅情志,肝血亏虚,肝脉不荣则痛。胸胁部外伤导致瘀血内停,瘀血为恶血不能荣养经脉,且易阻滞经脉,肝经瘀阻而致胸胁疼痛。
2 治法方药
郭会卿教授根据本病肝郁、气滞、血瘀的特点,加之临床上顾护脾胃的思想,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理气化瘀的治法,方用失效逍遥散加减。具体方药:蒲黄10 g,醋五灵脂10 g,北柴胡12 g,白芍12 g,当归15 g,茯苓15 g,白术12 g,炙甘草6 g,生姜9 g,薄荷3 g,醋郁金15 g,醋延胡索15g,片姜黄10g。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薄荷疏肝行气,柴胡配以少量辛凉之薄荷可增加疏肝解郁之功;白芍敛阴柔肝、当归补血活血,二者联用养血柔肝可防柴胡疏肝过燥而伤阴;茯苓渗湿健脾、白术益气健脾、生姜温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三者联用可温中健脾可防木壅乘脾;蒲黄活血化瘀,《本草纲目》认为其能“凉血、活血、治心腹诸痛。”五灵脂化瘀止痛,《本草纲目》提出:“治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蒲黄同五灵脂合用活血化瘀止痛力强,可治心腹胁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既可助柴胡疏肝,又可活血化瘀止痛;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之痛”止痛作用强;姜黄破血行气止痛,主治胸胁刺痛;甘草调和诸药。逍遥散、失笑散均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前者疏肝养血健脾,后者活血祛瘀止痛,再加活血行气之郁金、延胡索、姜黄诸药,使肝气得疏,中气得护,气滞得行,瘀血得散,而后疼痛自解。郭会卿教授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临证加减,若患者气滞明显者可加香附15 g,陈皮15 g,枳壳15 g;若瘀血较重者可加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9 g,丹参30 g;若疼痛较重者可加制乳香、制没药各6 g;若有腹胀满胃口差者可加焦三仙各15 g等。除口服药物以外,郭教授善于应用针灸、膏药等外治法,常运用内外兼治的方法治疗本病,辨证准确,治法得当,临床效果显著。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37 岁,2018 年8月11日初诊。主诉:胸胁部疼痛不适10年余,加重1周。患者诉10年前因祖父去世过于悲痛,痛哭3天,事后出现胸胁部疼痛,几天后疼痛缓解,未予重视,后每因劳累或情绪波动后出现胸胁部疼痛,有时伴有心悸,曾于当地医院按心脏病诊治,效果不佳。10年来胸胁部疼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期间未正规治疗。1周前患者因工作与同事发生矛盾,事后胸胁部疼痛症状加重,咳嗽、深呼吸时胸胁部疼痛明显,遂至我院就诊。症见:神志清,情绪低落,胸胁部疼痛,以胸骨与第2肋相接处疼痛最明显,痛处拒按,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纳差不思饮食,失眠多梦,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溏。舌红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数。胸部X片、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为胸胁痛,辨证为肝郁气滞兼血瘀。治宜疏肝解郁、行气化瘀止痛,方用失效逍遥散加陈皮15 g,枳壳9 g,香附15 g,制乳没各6 g,丹皮15 g,栀子9 g,生地6 g,淡竹叶15 g,通草6 g,合欢皮15 g,夜交藤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各200 mL。另配合针刺百会、印堂、太冲、合谷、神门、内关等穴,隔日1次,以疏经通络;千山活血膏外敷,每两日1贴,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嘱患者清淡饮食,畅情志,避风寒,注意休息。
2018年8月20日二诊,神志清,精神可,患者自觉胸胁部疼痛减轻,情绪低落明显好转,口不渴,纳差,腹胀,小便可,大便仍溏,眠可。舌淡红有瘀斑,苔白腻,脉弦。上方去栀子、丹皮、生地、淡竹叶、通草,白术加至15 g,加生炒薏仁各30 g,焦三仙各15 g。15 剂,继服。余治疗同前。
2018年9月5日三诊,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胸胁疼痛减轻,患者自服药后心情明显变好,睡眠质量提高,食欲增加,大便已成形,舌淡红有少量瘀斑,苔薄白,脉弦。守前方,15 剂,继服。另继续配合针灸、膏药治疗。
2018年9月20日四诊,患者神志清,精神佳,面色红润,胸胁部疼痛明显减轻,胸骨与第2肋相接处压不痛,心情舒畅,食欲大增,睡眠质量明显提高,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去乳没、夜交藤,15 剂,巩固治疗。停针灸、膏药治疗。嘱患者畅情志,避风寒,适当运动。定期来院复查,不适随诊。3个月后随访,患者情况稳定,未诉特殊不适。
按语:郭会卿教授善于总结前人经验,运用中医辨证理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随证加减。本病案中,患者因悲伤过度而使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致胸胁疼痛。肝气郁滞,故加陈皮、枳壳、香附以疏肝理气;肝郁日久化热,故加丹皮、栀子清泻肝热;木郁化火心火炽盛可见患者舌红、小便短赤,故加淡竹叶、通草、生地取导赤散清热利小便之意,小便利则郁热得泻。肝郁日久肝气壅盛易于犯脾,脾失运化患者腹胀、大便溏泄,故方中加薏苡仁以健脾,焦三仙消食和胃。郭会卿教授临床中重视脾胃的养护,顾护脾胃的治法贯穿治疗始终。
4 小结
肋软骨炎是以胸胁部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主要病因与外伤、情志、以及感受风寒湿邪相关,若治疗不当易反复发作。郭会卿教授认为,治疗本病首先要明确病因,分清虚实。治疗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止痛为主。但又重视顾护脾胃,常加入健脾和胃的药物,既可以防止肝病传脾,又能益气扶正以祛邪。郭会卿教授提倡内外兼治的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配合针灸、膏药外敷等治疗。此外,嘱患者避风寒,畅情志,多参加娱乐活动,适当体育锻炼,医患合作,治疗与调理相结合,共同达到祛除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