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2020-01-13郭志敏李大勇
郭志敏 李大勇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归属中医学“脱疽”范畴,初期多因正气不足,寒邪侵袭,导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不通,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端怕冷、发凉、麻木甚至疼痛,辨证多属寒凝筋脉证、气滞血瘀证。历代医家皆认为“发于微末,药效难及”,单纯口服中药常不能取得明显效果,应积极配合外治疗法,并总结出较多治疗脱疽的特色外治方法。陈实功《外科正宗》里记载了较多中药熏洗疗法,如猪蹄汤淋浴、生姜甘草汤浸洗,还记载了“神灯照”“桑木火灸”等针灸治疗方法。《外科枢要》中记载了隔蒜灸治疗脱疽。目前,在临床中中药熏洗作用直接,效果明显,是最常用的治法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针灸、穴位注射等方法,现将其概述如下。
1 中药熏洗疗法
该法是将药物煎煮成汤液,趁热熏蒸患处,待温度合适再浸浴患处,通过药物本身的药效和汤液的热力,达到疏通腠理、散寒温阳、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作用的一种内外并治疗法[1],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各种证型,尤其是寒凝筋脉证及气滞血瘀证,能有效改善患肢临床症状,现代研究亦发现其具有扩血管、抗炎、杀菌、改善血循等作用[2]。目前该法选方用药无统一标准,常选用经方、自拟方等。
于四海等[3]研究60例气虚血瘀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疗效,发现应用脉络通洗剂(丹参、川穹、红花、透骨草、虎杖)外用塌渍患处,配合基础内科治疗,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患肢血运,且能降低血浆超敏反应及红细胞沉降率,减轻病变动脉炎症反应。乔辉等[4]运用中药熏洗自拟方(黄芪30 g,当归20 g,川芎10 g,鸡血藤30 g,川牛膝20 g,大黄10 g等)泡足,配合西医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0 d,发现该疗法症状改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内科基础治疗;胡竹芳等[5]研究发现“丹参红花汤剂”浸泡双足配合常规内科治疗,能更好地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炎症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硬化指标等;刘磊[6]应用自拟方(制乳香、制没药、青皮、木香、威灵仙、木瓜各20 g, 马钱子10 g)局部中药熏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80例老年LASO患者,对比研究发现联合治疗较单纯抗血小板治疗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魏敏等[7]研究发现中药熏洗结合常规治疗能有效地抑制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又能改善血流速度促进血管侧支循环的形成。赵旭阳[8]研究52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效果,发现联合活血通络洗剂(透骨草、威灵仙、苏木红花、川楝子、当归等)中药熏洗较仅基础治疗能明显改善中医症状体征、ABI指数、足背动脉内径和足背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有效改善下肢皮温。
2 针灸疗法
针灸包含针法和灸法,常针灸并用,通过周身经络、腧穴的传导及一定的手法,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散寒、温阳、镇痛等内外并治的效果[9],现代研究表明, 针灸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局部微循环,抑制疼痛所致蛋白多糖、组织胺等化学物质的释放,还能让机体改善甚至消除某些化学炎症[10-11]。
刑会娟[12]将3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急脉穴针刺治疗组19例和传统针刺对照组20例,治疗后发现总有效率治疗组94.74%、对照组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红千[13]应用温针灸治疗9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选取环跳、委中、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解溪、八风诸穴位,治疗后发现联合温针灸治疗较单纯内科治疗能更好地增加患肢血管管径,加快血流速度。韩爽等[14]研究发现应用温和灸治疗阳虚寒凝型ASO,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降低TC值,提高ABI值。张华军等[15]将96例脉络瘀阻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等分为温针灸(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等主穴,配以阳陵泉、委中穴等)逐瘀通络血痹汤观察组和西洛他唑对照组,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46/48),对照组为91.7%(44/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症状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ABI指数高于对照组。黄威等[16]观察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随机等分为针灸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20 d后发现联合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50%,两组踝肱动脉指数、血脂及血管内径、血流峰值速度、血流量指标均较前降低,但联合组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研究发现针刺还能降低血液中IL-1、TNF免疫组化检测的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从而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动脉硬化闭塞的风险[17]。
3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为针刺疗法之一, 由中医水针疗法延伸而来, 又名水针、穴位封闭,是集诸多方疗法(针刺、药物、经络) 效应于一体的综合性治疗方法。穴位注射可通过穴位本身的作用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并能使药物通过穴位渗透发挥药效, 使得药物与穴位协同作用,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18]。
兰静等[19]应用足三里、阳陵泉、丰隆、三阴交穴位注射药物甲钴胺注射液,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血瘀型患者,其临床治愈率为93%,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并能显著改善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谢牡丹[20]采用香丹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43例,主要取穴:髀关、风市、梁丘、足三里、阴陵泉、合阳、委中、承山、太溪、阿是穴等,治愈3例,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4%。胡满香等[21]将1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随机均分为内科治疗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予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为观察组,及单纯内科治疗对照组,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在患者主观症状、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最大跛行距离等方面指标均优于观察组。李军等[22]研究发现联合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下肢动脉闭塞症临川疗效显著,尤其在减少周静息痛发作频次、缩短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踝肱指数方面。徐海萍等[23]研究发现中医穴位注射与自体周血干细胞移植术相结合治疗外周动脉疾病后患者间歇性跛行,无痛行走距离,皮肤溃疡愈合,彩色多普勒观察下肢血流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生恶性不良反应事件。
随着现在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临床上还可见红外线、电疗、超声波、中药蒸汽浴等现代综合疗法。刘松海[24]将40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等分为常规+电针夹脊穴治疗组和常规治疗观察组,治疗3周后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显效率为5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显效率为2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增加足部血流灌注量、改善微循环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张雅[25]对比观察60例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疗效,发现治疗后电针联合常规治疗患者皮肤温度、酸胀、麻木等临床症状及温控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红外热像图指标好转均优于常规治疗患者(P<0.05)。此外,还有研究[26]发现予以综合护理能更好地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临床症状,临床中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4 结语
中医外治法在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临床症状方面效果确切,具有简、便、验、副作用少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目前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应用较局限,相关临床报道不足,治疗方法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现代作用机理研究不足,这些都限制了中医外治法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要结合现代先进医学技术,综合治疗,以促进中医外治法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