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治疗猪高热病途径探析
2020-01-13张建刚
张建刚
(甘肃省临洮县龙门镇畜牧兽医站,730500)
猪高热病对养猪业危害很大,尤其是一些小型养猪场损失巨大。调查表明临床治疗普遍采用西药治疗的方式来控制继发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治愈率较低,治疗成本较高。而应用中兽医辨证治疗原则,能依据发病季节、气候、区域以及群体特征来确定发病的类型和具体的治疗方法进行灵活治疗,能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1 临床症状
猪群感染本病后集体发热,最高可达41.8℃,服用退烧药后持续高热,而且患猪全身皮肤潮红,腹部有少量出血点,患猪精神不振,不爱运动,厌食嗜睡。患猪呼吸症状明显,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粘液呈粘稠状流出,有的甚至堵塞鼻孔。此外,病猪在临死前还有多种神经症状,全身抽搐、嚎叫、直至死亡。部分病猪麻木,后肢瘫痪、难以站立,采食困难。病猪眼部多成化脓性结膜炎,潮红,流泪不止,还伴有严重性的分泌物黏连症状。消化道异常,一半的病猪存在便秘症状,粪便较稀,难以成形,而且粪便颜色不一,少数病猪口吐白沫。腹部、腹股沟皮肤以及淋巴结呈现出血点,病猪全身淋巴结肿大[1]。
2 病理变化
病猪消化道呈现胃溃疡症状,胃黏膜出血,肠壁变薄,内充有液体,个别大肠内粪便干涩,板结,呈现球状,肠壁也有明显的出血。病猪腹部明显病变,有的萎缩,大小不一,存在淤血现象,在肺部组织间质、支气管可见少量出血点,并伴有白色气泡,心包有大量积液,
心肌缺乏弹力和张力,肾脏表面有出血点,质地变脆,皮质部分有少量出血点,病情严重者整个肾脏发黑。剖检中发现病畜颅腔积水,有出血现象。淋巴结肿大,有大理石样变,脾脏肿大尤其明显,表面呈现坏死病灶,严重的发黑发蓝。
3 中兽医治疗法则
猪高热病的中兽医治疗主要以卫气营血为主,结合六经进行辨证治疗。中兽医治疗能依据不同的实践、场地和病畜发病的状况进行观察辨证,该病的传染性、流行性主要是暑、湿、热所致,属于瘟疫的范畴。卫气证常见于病初,多见于天气突然发生变化,猪体受凉,出现寒包热的症状,需要采用解表法进行治疗,驱寒驱邪,临床上常采用大青龙汤加苍术、银花等药物祛寒解表。气营证常见病猪皮肤潮红,呼吸加促,喜欢阴湿的地方,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常用辛凉解表进行治疗,促进清气凉营。营血证病猪表现为四肢皮肤有血斑,内脏出血,剖检可发现体腔内温度较高,温热已经完全进入体内,此时必须采用清热凉血的治疗原则,采用犀角地黄汤进行治疗。尤其要注意的是临床实践中该病传播十分迅速,常常呈现急发的症状,不到24h 就发生死亡,所以在治疗是要及时采取措施,严格区分各个发病阶段,提升治疗效果[2]。
4 讨论与分析
猪高热病不同于猪蓝耳病,其属于传统瘟疫的范畴,和季节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传染性、流行性较强,能携带多种病毒进行继发感染,导致病情严重,治疗难度加大。采用中兽医的方式治疗猪高热病,具有成本低廉,疗效明显的效果,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原则。临床实践中常采用的广谱抗菌药物作用单一,使用一两种药物难以根治,而且还会加大肝脏、肾脏的负担,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中兽医治疗猪高热病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提升疫病治疗效果,治愈率高,药物残留低。猪作为水畜,性为阴湿,一旦受到外邪的感染,则会造成机体发病。而且猪的皮脂较厚,排汗不畅,感染邪寒之后,散表较为困难,表现为高热,皮肤潮红,行动迟缓。而且邪热还会迫使内脏出血,导致内闭脱落,器官衰竭而亡。在中药的使用中,黄芪能显著增加白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兽医认为黄芪会阻碍邪气的外出是,因此不能在病发的初期使用黄芪。此外,在病猪潜伏期不能进行免疫注射,强行的注射反而会导致机体不能有效产生抗体,而导致病情加重,在临床治疗中要慎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