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01-13王谦海
王谦海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中心,甘肃 庄浪 744699)
副猪嗜血杆菌病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脑膜炎等,临床症状包括发烧、严重的呼吸困难、精神沉郁,被毛粗乱、进行性消瘦,部分猪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暴发时可引起极高的死亡率。近几年,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猪场呈普遍流行趋势,不但给养猪厂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我国养猪业具有很大的威胁。因此,通过对副猪嗜血杆菌的病因、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断、对该病的分析研究,要求提高较好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达到有效的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1 病例
2019年10月中旬,庄浪县郑河乡某养猪场哺乳仔猪和保育阶段的小猪持续发生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跛行、消瘦和被毛粗乱、咳嗽、呼吸困难、皮肤发红或苍白、厌食、嗜睡和神经症状、下痢为主要特征的疫情,哺乳仔猪发病率达24%,发病猪病死率高达59%,保育仔猪发病率达21%,发病猪淘汰率高达27%。本场先后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我们经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后,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2 临床症状
发病很快,常于接触病原菌后几天内就发病。病初未出现典型多发性浆膜炎的急性病例,可引起败血症。早期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不愿采食,并伴有咳嗽,跗关节、腕关节肿胀,严重的出现瘸腿。
3 诊断
3.1 初步诊断
主要根据几个猪场的猪的发病情况,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和死亡病猪剖检后的病理变化,做出初步的诊断。
3.2 免疫学诊断 待血样中的全血自然凝固后,吸出血清,然后通过血清学试验中的琼脂扩散试验进行诊断,也可以通过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最后确诊。
4 治疗
在本病发病的初期,用抗菌药物进行早期治疗,效果更佳。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选择通过药敏试验该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磺胺类药、四环素类等。
发病猪:头孢5mg/kg 体重,4%黄芪多糖注射液0.3mg/kg 体重,肌肉注射;25%替米考星0.5mg/kg 体重,中药制剂(金银花、黄芩等提取物)0.3mg/kg 体重,分别肌肉注射;对于发烧的病猪,配合使用鱼腥草注射液(每头10ml)+ 地塞米松(每头4ml);饲料中每吨料添加替米考星300g,饮水中适量添加电解多维和复合维生素B,连用10d,在注射时,做好注射局部的消毒,而且一定要保证一头猪一个针头,防止交叉感染。一般治疗6d 后,几个猪场的病猪死亡停止,其他病猪的采食量增加,精神状况明显好转,10d 后猪群基本恢复正常。
整个猪群:每吨料加入阿莫西林500g,10%普乐健(10%的氟苯尼考)1200g,金霉素2500g,连喂8d,停4d,再加喂4d,用药后,再没有新的病例出现,而且几个猪场的病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治疗。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饲喂全价饲料,保持充足干净的饮水,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暖工作,避免过冷过热,尤其是仔猪,因为,病例中几个猪场的猪发生本病的以5~8 周龄的断奶保育仔猪最为多见。
5.2 搞好消毒工作
平时除勤扫圈舍、合理处理粪便外,定期对圈舍、食槽等进行定期的消毒,可预防本病的发生;发病时,用5%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消毒,3h后用清水冲净,再用超百杀喷雾消毒,持续消毒5~7d,可切断本病的传播途径。
5.3 免疫接种
未发病时,给猪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母猪需全部免疫,并在3 周后再次免疫,以后每隔6 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仔猪和断奶仔猪:3-4 周龄进行首免,并在3 周后再次免疫。各体重、年龄、性别的猪均适用,每头2ml,进行颈部肌肉注射。
5.4 药物预防
根据本病在猪场的发病规律,提前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副猪嗜血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以预防本病的发生,但不能滥用药,要科学用药。
5.5 对患病猪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
隔离患病猪,派专人看管,专人饲喂,严格消毒,对患病猪根据病情,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防止激发感染,降低病死率,减少猪场的经济损失。
5.6 合理处理病尸
对猪场内患病死亡后的尸体,进行合理处理,如深埋、腐败等,严禁到处乱扔或上市,造成恶性循环。
6 小结
副猪嗜血杆菌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寒冷季节多发,病菌通过鼻汁等分泌物的飞沫直接传播,易引起群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该病的临床症状与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症状相似容易误诊,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发生于仔猪断奶前后或保育阶段,应注意鉴别诊断。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方法主要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时不少于5~7d。猪场应经常扫圏,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生物安全,产房和保育舍坚持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