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医院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办法
2020-01-12
(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850)
我国医疗资源较为紧张,医院人流量大,人口密度较大,院内诊疗活动中收治的患者类型多,病情复杂,在管理工作中做好感染管理是确保患者入院治疗安全的关键[1]。近年来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各类致病菌耐药性提高,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后治疗难度显著增加[2]。在病区管理活动中,感染管控不当所致患者院内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受感染等问题已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3]。为保障临床医疗活动的开展,明确相关病区感染管理的有效办法是医院管理活动重中之重,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阶段落实强化管理办法,对比1年前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总体取得满意效果,现作如下总结,以期为临床病区感染管理控制提供有效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此两个时段我院接纳的病患各100例为研究对象,强化管理前100例患者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上限79岁,下限19岁,平均(49.85±4.17)岁,内有心血管疾病患者47例、感染疾病36例、创伤患者17例,强化管理后100例患者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上限80岁,下限18岁,平均(49.71±4.31)岁,内有心血管疾病患者48例、感染疾病34例、创伤患者18例,强化管理前后患者年龄、疾病类型、性别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实施常规病区感染管理,针对有高传染风险的患者采取隔离处理,定期维护病区卫生等。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强化病区管理,管理方法如下。
1.2.1 病室环境管理:保持患者室内整洁舒适,空气良好,每日开窗透气时间≥3 h,若患者传染性疾病病患则定期以紫外线照射消毒,杀灭病室内可能存留的病菌。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床单需在患者起床0.5 h后充分散去热气后折叠,每3 d更换床单进行清洗,防止细菌滋生,患者常用的生活物品需对其表面进行消毒,维持在2次/d,地面以500 mg/L氯消毒液进行湿式清扫,并将清理各病室的拖布编号存放,禁止交叉使用,避免出现院内交叉感染。当日常管理活动中患者接触的各类物品沾有血迹、体液等污染物时,需立即使用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清洗。
1.2.2 知识宣教:做好患者知识宣教工作,宣教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常见的传染病类型,该类病患感染的致病菌住院传播途径,日常生活如何自我防范等,敦促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宣教在每次查房时进行,每次宣教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患者基本个人卫生落实情况、院内防感染意识等,针对患者掌握不足之处于下次查房宣教活动中给予指导补充,直至掌握基本感染预防知识及具备一定预防能力为止。针对部分身患传染疾病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告知患者所患传染病对他人存在的潜在危害性及隔离措施的必要性,争取患者的谅解,并通过语言鼓励、心理疏导等方式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1.2.3 医用品消毒:对无菌容器、碘酒、乙醇等容器每周进行2次灭菌,氧气湿化瓶、止血带等物品使用后交由供应室进行清洗、消毒,一般氧气湿化瓶以1次/d的频率更换,医生所用听诊器、血压计需每日接受0.5 h紫外线照射消毒。落实1名患者使用1支体温计基本原则,并在每次使用后使用氯消毒液进行清洗消毒,开口器、压舌板等物品每次使用后仔细去污,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再行保存。此外如穿刺针、医用止血棉、纱布等与患者有直接接触的物品使用前均需检查包装是否完整,确保用前无菌,使用后将其统一回收集中处理。
1.2.4 非医疗用品消毒:对于运输过患者的平车、担架等工具进行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针对患者使用的餐具、夜壶等生活用品进行定期消毒,同样以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并做好患者家属宣教工作,提高部分传染疾病患者家属的自我防范意识及防范能力,避免从患者处获病,同时在部分免疫系统疾病或抵抗力较差患者的管理工作中,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减少病室出入量,避免患者从家属处获病。
1.2.5 控制感染:一旦发生院内感染事件,立即寻找传染源及途径,通过相应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染,并安排患者尽早治疗,将同一病菌所致感染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内。强化院内细菌检测,每月至少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消毒剂监测以1次/d的频率落实,灭菌剂监测保持1次/周,紫外线等强度监测每3个月至少落实1次。
1.2.6 落实监督制度:要求医疗活动开展期间,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既定感染管理办法落实,做好职业暴露保护措施,防止治疗、护理期间受患者感染,并定期检查医务人员工作中是否严格落实自我保护措施,未严格落实者给予一定处罚。在于医院各项消毒工作中,不定期抽样检查,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落实,不合格者同样给予一定薪资处罚。
1.3 观察指标
1.3.1 记录统计此200例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1.3.2 利用知识调查表了解患者感染防范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内容包含常见传染病类型、病菌传播途径、卫生习惯等,满分100分,量化评估患者知识掌握情况,以100~90分为优秀,89~60分为尚可,59~0分为较差,知识知晓率=(优秀+尚可)/例数×100%。
1.3.3 由医院质控人员对管理前后此100例患者的感染管理质量进行评估,从医疗器械消毒、知识宣教、病区消毒、非医疗器械消毒等各方面评估,总分100分,获得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
2 结果
2.1 强化管理前后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对比:强化管理前发生共计发生5例院内感染,其中2例为手术器械感染、1例为非医疗物品感染、2例空气传播感染,感染发生率为5.0%,强化管理后100例均未发生院内感染,感染发生率为0.0%,强化管理后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χ2=5.128,P=0.024)。
2.2 强化管理前后患者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强化管理前100例患者中知识掌握优秀39例、尚可27例、较差34例,知识知晓率66.0%,强化管理后100例患者中知识掌握优秀72例、尚可26例、较差2例,知识知晓率98.0%,强化管理后知识知晓率显著上升(χ2=34.668,P=0.001)。
2.3 强化管理前后感染管理质量评分对比:强化管理前管理质量评分为(80.25±4.12)分,强化管理后管理质量评分为(93.51±3.11)分,强化管理后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强化管理前(χ2=25.688,P=0.001)。
3 结论
我国医疗水平较国际水平更低,仍处于建设阶段,全国医疗资源紧缺,各地医院普遍具有人流量大、人口密度集中的特点,而医院接诊患者病情杂多,为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区[4]。尤其在病区的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家属之间均可能出现病菌相互传播感染[5]。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虽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导致大量耐药菌的出现,对于感染预防更为不利,往往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其感染病菌耐药性较院外感染更强,治疗难度更高。对此,近年来医院管理活动中做好感染管理越来越受重视[6-8]。
实际感染管理活动中,医务人员作为患者感染管理落实的主体,落实阶段在病区管理、手术器械管理等方面存在落实不严等问题,患者作为感染管理对象,也存在感染防范意识不高,卫生习惯差等问题,此外,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导致院内感染管理活动始终不理想。种种原因所致,目前各地依然有许多院内感染情况发生,对于医院医疗活动开展过程中医患双方的人身安全较为不利[9-10]。
鉴于上述问题,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阶段落实强化医院管理,通过强化病室环境管理阻断病室内可能存在的病菌传播途径;通过知识宣教提高患者感染防范意识及防范能力,并提高部分传染疾病患者的隔离依从性;通过强化医用品及非医用品消毒管理,保障临床诊疗活动中可能间接或直接与患者接触的各种物品无感染风险;通过感染控制策略做好院内感染应对措施,提高院内感染应对能力;通过完善相关监督制度确保各项感染管理工作有效落实,进一步提高病区感染管理效果。本次管理活动整体取得满意效果,对比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1年,强化管理后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感染预防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整体管理质量评分显著上升(P<0.05)。
综上所述,医院管理活动中重视病区感染管理可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率,提高患者知识知晓率,提升整体管理质量,为医患双方提供安全保障,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