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鉴别诊断
2020-01-12吴钟琪
吴钟琪
作者单位:410013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为发热。正常人体温为36 ℃~37 ℃,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 h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1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1 概述
1.1 体温测量法 腋温为最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此法安全,方便,正常为36 ℃~37 ℃,但需测量5~10 min;口温准确,37 ℃为正常,需测量3 min,用于神志清楚而且配合的≥6岁的小儿及成人;肛温准确,一般用于<1岁小儿、不合作的儿童以及昏迷、休克小儿,测量3~5 min,36.5 ℃~37.5 ℃为正常。
1.2 发热的分度 ①低热:37.3 ℃~38 ℃;②中等度热:38.1 ℃~39 ℃;③高热:39.1 ℃~41 ℃;④超高热:>41 ℃。
1.3 热型及临床意义 按病因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3.1 稽留热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 ℃~40 ℃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 h内体温波动范围≤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1.3.2 弛张热 体温常>39 ℃,波动幅度大,24 h内波动范围>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3.3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一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1.3.4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湿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1.3.5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1.3.6 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至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1.4 常见病因 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多见。
1.4.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1.4.2 非感染性发热 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4.2.1 坏死物质的吸收 由于组织细胞坏死,常可引起发热,称为吸收热。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1.4.2.2 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1.4.2.4 皮肤散热减少 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及慢性心力衰竭等而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
1.4.2.5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常见于: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1.4.2.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常见的有原发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及生理性低热等。
1.5 鉴别要点 ①发热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热度高低,间歇发热或持续发热。②注意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③应系统询问病史,包括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④注意患者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⑤了解治疗经过,如用药史及疗效等。⑥了解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2 常见发热疾病鉴别诊断
分为常见发热疾病、儿科发热疾病、传染病发热鉴别诊断。
2.1 常见发热疾病鉴别诊断
2.1.1 伴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 可能的诊断有以下四种。
2.1.1.1 肺结核 临床表现可轻可重,原发型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可有低热、盗汗、食欲缺乏、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X线检查时可发现原发灶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原发型经过支气管播散可发生干酪性肺结核,经血行播散可致粟粒性结核。此时全身的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畏寒、寒战、高热持久不退,全身衰竭。根据结核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结核菌素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查及胸部X线检查可得到确诊。
where Al1 is the amplitude distribution and α is the phase distribution. These distributions can be expressed as follows:
2.1.1.2 肺炎 是指终末呼吸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其中以细菌引起的细菌性肺炎较常见。肺炎的病情轻重及临床表现变化较大,症状可有发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循环障碍。X线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2.1.1.3 支气管扩张 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先天性者较少见,后天性支气管扩张常见于麻疹、百日咳、毛细支气管炎和重症肺炎之后。病情迁延,缓解期与复发期交替。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常伴有支气管扩张肺段反复感染。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胸部X线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有多个不规则环状透光影,或支气管呈卷发状改变,肺部高分辨C T检查或支气管造影发现囊状或柱状扩张的支气管影像,可确定诊断。
2.1.1.4 支气管哮喘 是一种呼吸道慢性炎症,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及各种理化因素刺激、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呼吸困难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泡痰,甚至出现发绀。
2.1.2 伴肝脾大 可能的诊断为恶性淋巴瘤,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表浅淋巴结肿大好发于颈后三角区,其次为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渐增大,无疼痛,质偏硬,晚期可粘连成巨大肿块。深部淋巴常累及纵隔、腹膜后或腹腔内淋巴结而引起不同的压迫症状。恶性淋巴瘤可有发热,而且发热可能为早期唯一的症状,热型不定,周期热对本病有一定的特征性。肝脾有不同程度肿大,以脾大为主。患者有多汗、疲乏、消瘦等症状。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加快。骨髓检查和淋巴结活检可确诊。
2.1.3 伴关节痛 可能诊断有以下两种。
2.1.3.1 风湿热 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以心脏和关节受累最显著。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脏炎、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舞蹈病、皮下结节、环形红斑。次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痛、既往风湿热病史、心瓣膜病史、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CRP)阳性、白细胞增多等。近期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证据,近期有猩红热病史,咽拭子培养呈A组链球菌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增高或其他链球菌抗体增加。有两项主要表现,或一项主要表现加两项次要表现,并最近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证据,可以诊断为风湿热。
2.1.3.2 系统性红斑狼疮 是一种侵害多系统的全身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症状有发热,于发热同时或先后出现其他临床症状或体征。关节痛,侵犯多个关节,不引起关节畸形;典型皮疹为面部蝶形红斑,日照加重;肾脏受累可出现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心脏受累可出现心悸、气促、心脏扩大等;肺部受累可出现咳嗽、胸痛、气促、胸膜炎等;消化系统受累可出现腹痛、呕吐、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表现为头晕、头痛、失明、惊厥等。CRP阳性,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加快,球蛋白增加;血常规见白细胞下降和(或)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血中可查到红斑疮细胞。抗D N A抗体阳性。
2.1.4 伴中枢神经症状 可能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病毒经呼吸道、肠道及其他途径感染。临床表现不一,轻重不等,多数起病急,初起仅有全身轻度不适、发热、头痛、呕吐。病毒性脑炎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严重者有昏迷及抽搐。脑脊液外观清亮透明,细胞数多在(50~500)×106/L以下。血和脑脊液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检测可阳性。头部M R I可发现颅内感染性病变。
2.1.5 伴膀胱刺激征 可能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随年龄而异,年长儿表现典型者出现尿路局部症状包括膀胱刺激征,腰部或肋脊角压痛和肾区叩痛。可伴有全身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等。婴幼儿表现不典型,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寒战、高热等为主要表现,而缺乏局部症状。血常规:白细胞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和脓球,尿培养有细菌生长。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需考虑做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以排除畸形、结石、输尿管反流等的存在。
2.1.6 伴其他发热疾病 盆腔炎、膀胱炎、胸膜炎、脑膜炎、恶性肿瘤、感染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2 儿科发热疾病鉴别诊断
2.2.1 伴咳嗽、咳痰等 可能诊断有以下四种。
2.2.1.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起病急、病程短,一般情况好,有发热、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等,体格检查仅咽充血或扁桃体肿大,而无其他阳性体征。
2.2.1.2 支气管肺炎 病儿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体格检查发现肺部固定的细湿啰音,胸片肺部斑片状阴影。
2.2.1.3 百日咳 初期表现为低热、咳嗽、喷嚏、流泪和乏力等,咳嗽为单声咳嗽,2~3 d后热退,咳嗽加剧,以夜咳为甚,具有特征性的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持续时间长达2~4周以上。
2.2.1.4 白喉 咽白喉起病后发热,咳嗽为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吸气性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可见鼻翼扇动、三凹征、口唇发绀、烦躁不安。
2.2.2 伴皮疹 可能诊断有以下四种。
2.2.2.1 麻疹 常有接触史,潜伏期10~14 d,中低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一般在发热的第4天出现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渐及前额与颊部,然后自上而下急速蔓延全身,最后到四肢。皮疹有不同程度融合,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发热更高。出疹3~4 d后皮疹开始消退。一般在发热早期,皮疹出现前24~48 h,于口腔颊黏膜出现小的白色的麻疹黏膜斑,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2.2.2.2 风疹 潜伏期14~21 d,前驱期有低热及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出疹期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持续1周左右。皮疹常为斑丘疹,出现迅速,淋巴结肿后24 h出现,一般由面部开始,24 h内延及颈部、躯干和四肢,最后是足底。
2.2.2.3 水痘 前驱期可有低热、厌食等,皮疹为丘疹或斑丘疹,数小时后转为疱疹,2 d后变成脓疱疹,第1天结痂。皮疹分批出现,故同时可见到丘疹、疱疹、脓疱疹或结痂。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皮、颜面及腰部为常见,四肢远端较稀少,但足底、手掌均可出现皮疹,口、咽、结膜、外生殖器黏膜也可出现皮疹。
2.2.2.4 幼儿急疹 发病急骤,体温突然升高,多在39 ℃~40 ℃以上,持续3~5 d后体温骤降。于体温骤降9~12 h之后皮疹出现为本病的特征。皮疹多是分散性,很快波及全身,腰部臀部较多,面、肘、膝以下则少。
2.2.3 伴肝脾大 可能的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小儿急性白血病绝大多数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继发感染。肿瘤浸润引起肝、脾、淋巴结肿大,可有骨痛、关节痛、腮腺及皮肤黏膜浸润和睾丸肿大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或减少,原始细胞的比例增加常出现血红蛋白和(或)血小板下降。骨髓涂片为诊断主要依据,骨髓象中原始及幼稚细胞(幼淋、早幼粒或幼单)占有核细胞总数>30%。
2.2.4 伴汗少或无汗,多饮、多尿 可能诊断为暑热症。多见于<3岁的婴幼儿,以1~2岁婴儿最多,其发病原因为气温炎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临床表现长期发热,在盛夏时节渐起,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发热期可长达1~3个月,待气候凉爽时自然下降。虽然发热,但汗少或无汗,大多不出汗。病儿口渴多饮,多尿,一般情况良好,无病容貌。部分病儿发育营养较差。
2.3 传染病发热的鉴别诊断
2.3.1 伴黄疸 可能诊断有以下三种。
2.3.1.1 急性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炎,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均为血液,体液、性关系及母婴垂直传播。临床特点:在黄疽前期多有发热,甲型较乙型发热高,容易误诊为“上感”。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厌油、食欲缺乏、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例有右上腹痛。大多数伴有肝大。此期血清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都增高,谷丙转氨酶也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阳性。血清学检查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3.1.2 钩端螺旋体病 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特别明显的是腓肠肌疼痛、全身乏力、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于病程4~8 d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和出血倾向。热型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体温39 ℃左右,热程多在1周以内。食欲明显减退,黄疸逐渐加深,出血现象趋显著,有鼻出血、咯血、便血或柏油样大便,以及皮肤瘀点或瘀斑等。部分患者出现少尿、无尿等肾衰竭症状。
2.3.1.3 败血症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发热多为弛张热或间歇热,少数可呈稽留热或不规则热、双峰热,伴有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软弱无力、食欲下降、皮肤瘀点、关节红肿疼痛及活动受限,肝脾大、皮肤巩膜黄疽及迁徙性损害,可引起皮下胀肿、肺脓肿、关节炎、骨髓炎、心包炎
2.3.2 伴头痛 可能诊断有以下两种。
2.3.2.1 流行性感冒 症状较普通感冒重,突起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及全身不适,上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或不明显。
2.3.2.2 流行性腮腺炎 发热、头痛、乏力、食欲缺乏,发病1~2 d后出现腮腺肿大,体温可升达40 ℃。患者出现剧烈头痛伴有嗜睡和脑膜刺激征时,应考虑并发脑膜炎或脑炎。
2.3.3 伴剧烈头痛、呕吐 可能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初期体温在1~2 d内高热39 ℃以上,伴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3~4 d后进入极期,体温高达40 ℃以上,持续7~10 d,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病理性锥体束征阳性、肢体强直性瘫痪、偏瘫或全瘫。
2.3.4 伴淋巴结肿大 可能诊断为艾滋病。急起感染,患者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疼痛和淋巴结肿大。病程发展到第Ⅳ期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
2.3.5 伴咳嗽 可能诊断有以下两种。
2.3.5.1 非典型性肺炎(SARS) 持续发热,体温高于38 ℃以上,常伴有畏寒、头痛、疲乏和肌痛等毒血症状。初期呼吸道症状可不明显或较轻,病程3~7 d后,呼吸道症状加重,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可不明显,仅少数患者可闻少量湿哕音。
2.3.5.2 鼠疫 肺鼠疫起病急,有寒战、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痰等,痰为黏液或血性泡沫状。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湿哕音或轻微的胸膜摩擦音,肺部体征较轻,而全身中毒症状重。
2.3.6 伴皮疹 可能的诊断为伤寒。年龄愈小,临床表现愈不典型。发热期较短,一般体温渐升,第5天达高峰,可见相对缓脉,部分患者起病后4~15 d于腹、胸、腰、背出现散在的斑丘疹;有肝脾大,以肝大为主。白细胞减少,但早期或婴幼儿白细胞可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肥达反应阳性和早期血培养阳性是可靠的诊断依据。
2.3.7 伴肝脾大 可能的诊断为疟疾。有间日疟和三日疟,间日疟最为多见。间日疟在夏秋季节发病,急性发病,患者突然寒战、颜面苍白、口唇发绀,可伴恶心呕吐,10~60 min后体温迅速上升达40 ℃左右,伴头痛、肌肉酸痛、口干、面色潮红,2~6 h体温降至正常,全身大汗淋漓,疲乏思睡。周期性发作,隔日发作一次。经过数次发作后,有脾大,并出现继发性贫血。血涂片可发现间日疟原虫,必要时可做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病前患者在疟区居住或最近曾到过疟区。三日疟多于晚秋及初冬散发,起病缓慢,间隔两日发作一次,脾大与贫血在三日疟中较不显著。血涂片镜检发现三日疟原虫是诊断的最可靠依据。
2.3.8 伴咳嗽 可能的诊断为急性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疫水感染日本血吸虫所致的寄生虫病。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多在>39 ℃,伴畏寒、寒战,热型不一,以间歇热或弛张热多见。发热自数天至数月不等,伴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肝脾大、皮疹,严重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黄疸、转氨酶升高、腹水,或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呼吸系统症状,胸部体征甚少,可有干、湿啰音。X线示弥漫性浸润。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一般增加>20%。约半数患者球蛋白增高。粪便易于发现血吸虫卵,血吸虫皮内试验阳性。乙状结肠镜检查早期可见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黄色小颗粒。
(摘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临床“三基”训练·一级医院全科医学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