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
2020-01-12刘国信
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起,以成年母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疫病。由于该病毒可以复制导致免疫抑制,常伴发其他病毒、细菌的混合或继发感染,自被发现以来传播迅速危害严重,已成为困扰养猪业发展的头号杀手。近年来虽然很多养猪人谈“蓝”色变,为防止该病的蔓延,也都在积极探索治疗方法,但收效并不乐观。因此,提早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非常必要。
1 临床症状与先兆变化
根据临床经验,猪场在暴发蓝耳病前,首先是妊娠母猪发生早产,而后期流产、死胎、木乃伊、弱仔增多,且返情比例加大,而仔猪机体末梢会出现循环障碍,导致耳、尾、腹、外阴部发绀发紫,眼睑肿胀,往往伴随体温升高,且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同时,病猪呼吸道症状明显,出现打喷嚏、腹式呼吸等症状。
对这些症状的病死猪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呈铁锈色,尤其是纵隔淋巴结最为明显,淋巴窦内有大量的铁离子,间质性肺炎,肺表面有点状出血,间质略微增宽,细支气管壁和肺泡壁淋巴细胞增生,肌肉发黄,水肿等。
据分析,引发蓝耳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根本不实施免疫或蓝耳疫苗免疫不科学。如只免疫种猪或仔猪、或者同一个群体免疫不同毒株疫苗、同时使用多种不同毒株疫苗、免疫剂量不足、免疫间隔时间过长等;(2)发生过仔猪流行性腹泻后处理不当,未及时按程序免疫蓝耳疫苗,出现漏免或使用外来血清控制疫情,同时也带入外来的蓝耳病毒;(3)引种不当。如本场与引种猪场之间健康状况不匹配,在多个种猪场同时或先后引种,一次性大批量引种等。
此外,在蓝耳病暴发前,猪群往往会继发副猪嗜血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各种应激因素如气温突变、空气污染、转群、断奶后失去母源抗体保护以及其他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时均可诱发此病,临床上常以继发感染形式发病,与猪瘟、蓝耳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混合感染,造成仔猪的大批死亡。因此,临床上若发现仔猪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2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力
近年来,由蓝耳病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一直困扰着众多猪场,而盲目引种、霉菌和应激则是诱发因素;同时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常在菌,在饲养环境不良或各种应激反应作用下随时会成为致病菌,从而诱发引起两病或多病的继发混感。因此,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引种检疫,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灭源,减少各种应激,对防治该病至关重要。
2.1加强饲养管理,减小应激反应 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时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事项,同时要注意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降低猪舍氨气浓度;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中的应激是常见的诱因,因此,遇高温、寒流、大风等骤变气候,应尽量避免猪群流动;坚持断奶当天不转群,转群前后免注射;并在饮水或饲料中经常添加绿益态(主要成分:多种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益生菌),以补充营养,减小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功能。
2.2定期消毒灭源,严格实施生物安全措施 猪蓝耳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患病猪和带毒猪可向空气排毒,污染周围环境,如果消毒不到位,病毒可在猪舍内长期存在。因此,平时要及时清除粪便及污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猪舍、用具及周围环境定期消毒;猪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无关人员、车辆等进入;同时,做好灭蚊蝇、灭鼠、杀虫工作,严禁混养其它畜禽,最大限度地建立生物安全屏障,降低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侵袭。
2.3严格引种检疫,实行“全进全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猪蓝耳病在我国长时间、大规模暴发的原因主要是盲目引种而引发,因此,规模猪场必须把好引种检疫关,严防引进病原种猪;在养殖各阶段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每批次进出前后都应对圈舍彻底清扫冲洗,经过反复消毒,确保无菌无毒后进出,严禁带菌带毒循环。
2.4保持营养全面均衡,提高猪群抗病力 按照生长阶段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提供充足的饮水,对于仔猪的教槽料更要讲究适口性,使之保持旺盛食欲;同时,注意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如新霉吸安),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以保证饲料质量,增强免疫功能,防止霉菌毒素导致免疫抑制,提高对蓝耳病的抵抗力。
3 坚持程序化免疫,搞好保健预防
目前,我国大部分猪场同时存在着多种病毒感染的现状,由于导致免疫抑制,继发感染非常严重,因此,必须坚持对猪瘟、蓝耳病、口蹄疫、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实施程序化免疫,并针对性强化药物保健预防;针对受蓝耳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同时结合进行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免疫,对保护仔猪意义更大。
3.1蓝耳病免疫 建议母猪用灭活苗或弱毒苗,仔猪用弱毒苗。后备母猪:75 kg时首免,间隔3 w后加强一次;种公猪、种母猪:首免后间隔3 w加强1次,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怀孕母猪产前40 d左右免疫一次。仔猪断奶前免疫一次,以后隔30 d加免一次。
3.2副猪嗜血杆菌免疫 母猪:基础免疫,间隔3 w免疫两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仔猪:在感染严重的猪场,用灭活苗在7日龄、21日龄各免疫一次;若猪场一直在保育阶段出现问题,建议14日龄首免,半个月后加强免疫。
3.3药物保健预防方案 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在各个生长阶段投以免疫增强剂和保健性药物预防可大大提高免疫力,对控制应激、稳定净化蓝耳病和防止细菌继发混感,建立健康猪群效果良好。
3.3.1仔猪 断奶前后7 d,在饲料中添加25%治嗽静(主要成分:泰万菌素)300 g/t+绿益态500 g/t,可补充营养,强效抗应激,改善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功能。
3.3.2对保育和育肥期猪群 可在饲料中添加5%治嗽静1500 g/t+新附优特乐(主要成分: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1000 g/t+并可清(主要成分:黄芪多糖、甘草酸、党参、白术、桑白皮等)1000 g/t,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500 g/t,连用7-10 d,可增强免疫功能,预防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等多种免疫抑制性混感疾病。
3.3.3后备母猪和引进猪群 可在饲料中添加5%治嗽静1500 g/t+新附优特乐(主要成分: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1000 g/t+并可清1000 g/t;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500 g/t+阿莫西林500 g/t,连用14 d。
3.3.4经产母猪 可在饲料中添加5%治嗽静1500 g/t+复方阿莫西林(主要成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000 g/t+并可清1000 g/t+绿益态500 g/t,于每年的5月-10月,每2个月全群给药1次,每次15 d;每年的11月- 次年4月份,每3个月全群给药1次,每次15 d。
另外,在母猪产前产后7 d,在饲料中添加复方阿莫西林1000 g/t+并可清1000 g/t+美益生(主要成分:左旋肉碱、蛋氨酸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生物素等)1000 g/t;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500 g/t混饮,可增强体质,有利于迅速恢复繁殖功能,提高机体抗病力,对预防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及产后综合征有显著效果。
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业的兴起和异地引种与畜产品流通日益频繁,给许多疫病的传播带来极大隐患,而蓝耳病的大规模暴发,就与其盲目引种有关。因此,在防控净化工作中,必须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此外,有专家建议,针对蓝耳病疫情发生猪场和阳性不稳定猪场,可使用减毒活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待猪群生产稳定后应停止蓝耳病活疫苗的免疫。而对于蓝耳病阳性稳定猪场,可不用减毒活疫苗,禁止引入阳性种猪;对于蓝耳病阴性猪场,最好不用疫苗,并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引种需严格实施监测和检疫,禁止引入阳性种猪,并定期对猪场进行监测,使之保持阴性状态,建立健康安全的种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