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猪蓝耳病感染状态的国内外评估
2022-07-01杜银平
杜银平,成 强
(扬州市畜牧兽医和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扬州 225000)
1 猪蓝耳病的危害及流行特点
猪蓝耳病是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俗称,依据感染毒株致病力的强弱分为经典猪蓝耳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经典猪蓝耳病往往会造成妊娠母猪发生繁殖障碍和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具体表现为母猪流产率、早产率、产死胎和弱胎率升高;仔猪及各阶段生长猪出现呼吸困难,耳朵发绀,腹部出现深紫色斑点,生长性能变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暴发起始于2006年,与经典猪蓝耳病相比,其致病力、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且感染猪群不分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发病猪在出现经典猪蓝耳病症状的同时,体温还会明显升高,可达到41 ℃以上,因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暴发伊始一度被称为“高热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可达50%以上,死亡率达30%以上,有些地区猪场的发病率甚至接近100%,病死率达80%以上[1-2]。猪蓝耳病同时还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往往会导致感染猪免疫力明显下降,造成继发性细菌或病毒感染,如猪副嗜血杆菌病因常继发于猪蓝耳病而被称为猪蓝耳病的“影子病”,暴发猪蓝耳病的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的概率也大大提高[3-5]。
猪蓝耳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暴发式流行[6]。感染猪往往可以持续带毒,即使症状消失后仍然呈隐性带毒状态,并可继续排毒2个月以上,且带毒猪排毒方式多样,唾液、尿液、精液、乳汁等均为常见排毒途径;同时猪蓝耳病是一种垂直传播性疾病,母猪可以通过脐带血感染仔猪[7]。猪场一旦暴发猪蓝耳病,该病往往长期持续在猪群中循环传播,对猪场猪群和猪繁殖链构成持续性严重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猪场猪群感染猪蓝耳病的状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且猪蓝耳病对于不同生物安全防控水平的猪场所造成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及时对猪场猪蓝耳病感染状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估,进而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当前最适宜的防控手段,往往可以决定猪场猪蓝耳病防控的成败。
2 猪蓝耳病感染状态国内评估分类
目前猪蓝耳病在我国的发生流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且流行地不同的猪场往往处于不同感染状态。为了更好地判定猪场猪蓝耳病感染状态,国内以养猪管理企业为首的部分服务团队结合国外分类评估模式提出了我国猪场猪蓝耳病感染状态的评估分类[8-10]。
猪场猪蓝耳病感染状态通过PCR检测场内猪蓝耳病病原、ELISA检测场内猪蓝耳病血清抗体,并结合场内猪蓝耳病临床症状,整体可划分为四个状态,即暴发场、阳性不稳定场、阳性稳定场和阴性场,每个感染状态的划分依据和特点如下(表1):
暴发场:场内猪蓝耳病感染状态为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并且猪场正处于猪蓝耳病暴发期,各生产阶段猪群均出现典型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场内出现“一片蓝”,生产成绩严重下滑。
阳性不稳定场:场内猪蓝耳病感染状态为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但场内未出现大面积猪蓝耳病暴发现象,母猪、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所组成的繁殖链时有临床症状出现,场内生产成绩随着猪蓝耳病症状的出现波动较大。
阳性稳定场:场内猪蓝耳病感染状态为仔猪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阴性、母猪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阳性,保育猪和育肥猪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且持续无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发生迹象,表明场内曾经感染猪蓝耳病,但当前已经暂时转为病毒感染稳定期,且目前未出现母猪排毒给仔猪的现象,场内生产成绩也已经大幅度回归到令人满意的正常水平。
阴性场:场内猪蓝耳病感染状态为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且场内持续未见猪蓝耳病临床症状的发生。阴性场可以是自建场之初起从未发生过猪蓝耳病的猪场,也可以是以前发生过猪蓝耳病但实施猪群更新等措施后完全转阴的猪场。阴性场猪群整体抗病力强,场内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维持在良好状态。
3 猪蓝耳病感染状态国外评估分类
全球猪蓝耳病的发生和流行起源于欧美,自猪蓝耳病于1987年首次在美国发生以来,该病在欧美等国外地区缠绵难退并不时暴发流行,目前全球主要流行毒株——欧洲型和美洲型也均来源于欧美[11]。以美国为例,猪蓝耳病于每年10月份在美国暴发流行,为了在猪蓝耳病难以彻底根除的现实基础上加强防控工作,美国农业部会同兽医协会提出了猪场猪蓝耳病感染状态的分类评估[9,12-13]。该分类评估主要通过PCR检测猪蓝耳病病原、ELISA检测猪蓝耳病抗体,综合评估猪场猪蓝耳病的感染和排毒情况,进而根据感染状态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综合防控措施(表2)。值得一提的是,该分类评估以断奶仔猪病原学检测结果、母猪群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重要判断依据,并且需要每3~4个月进行一次采样检测,以对猪群感染状态做出动态评估。
Ⅰ类(阳性不稳定场):场内猪蓝耳病感染状态为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场内生长猪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阳性,并且猪群有典型的猪蓝耳病临床症状,表明猪场已经感染猪蓝耳病病毒且正处于猪群发病排毒期,病毒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同时存在。
Ⅱ类(阳性稳定场):场内猪蓝耳病感染状态为断奶仔猪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阴性、母猪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阳性,育肥猪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阳性,但是猪群没有出现明显的猪蓝耳病症状,表明猪场曾经感染过猪蓝耳病,但当前场内整体处于病毒潜伏感染状态,暂时未发生病毒垂直传播给仔猪的状况。
Ⅲ类(暂定阴性场):主要是针对新建和新引种猪场,场内猪蓝耳病感染状态为猪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需进行持续监测以确定场内猪蓝耳病的确切感染状态。
Ⅳ类(阴性场):场内猪蓝耳病感染状态为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阴性场可以是自建场之初从未发生过猪蓝耳病,判定为暂定阴性场一年以后,其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仍为阴性的猪场。此外,以前曾经发生过猪蓝耳病,但经过重新引种和猪群更新后,场内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持续为阴性,也可以判定为阴性场。
4 总结分析
猪蓝耳病是制约国内外养猪业的重要动物疫病,自从1987年发现该病以来,该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世界多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该病的防治,但是由于该病难以彻底根除,导致其至今仍在世界多地不时暴发流行。目前猪蓝耳病仍然是我国基层养猪企业常见疫病之一,持续影响猪场经济效益并阻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14-16]。因此,以猪场为单元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不失为防控猪蓝耳病的有效策略。
国内外对猪场猪蓝耳病感染状态的评估和分类均是建立在科学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均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场内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其中重要的相同点为:一,国内外评估均是建立在猪场未进行猪蓝耳病疫苗免疫的基础上,这样可以排除疫苗毒株抗体对野毒株血清学检测的干扰;二,都是通过PCR检测猪蓝耳病病原、ELISA检测猪蓝耳病抗体,并结合场内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发生情况对感染状态做出科学评估和分类;三,都十分重视母猪和仔猪的感染状态,尤其是母猪的感染状态,这是因为母猪处于猪场繁殖链的上游,并且猪蓝耳病是一种垂直传播性疾病,母猪防控成效往往可以决定全场猪蓝耳病防控成败。
国内外猪蓝耳病感染状态评估分类主要不同点在于:一,国内将暴发场单独列类,这样可以为部分不时暴发猪蓝耳病的猪场提供判定参考;二,国外将暂定阴性场单独列类,显示其阴性场的判定依据更为严苛;三,阳性稳定场的判定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保育猪和育肥猪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判定上,国内阳性稳定场保育猪和育肥猪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而国外阳性稳定场育肥猪血清学检测结果可以为阳性。
猪场猪蓝耳病感染状态的评估分类,最终是为生产实践制定更为合适的猪蓝耳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目前国内在猪蓝耳病评估分类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是部分养殖服务公司团队为了更有针对性地为猪场提供监测和防控服务而设立相应判定标准,且不同团队所提倡的评估分类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更多猪场在自发进行场内猪蓝耳病监测过程中寻找评估依据带来一定难度。在此,本文仅提供所综述分析的国内外猪蓝耳病感染状态评估分类方式,并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问题提出科学观点和对策,为国内广大猪场猪蓝耳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