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0-01-12任玲玲
任玲玲
(辽阳县中心医院内分泌,辽宁 辽阳 111200)
目前,临床上对于初发2型糖尿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依然是通过药物进行控制治疗。临床上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比较多,但是其临床疗效不一,对于患者后期的健康恢复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致力于寻找出疗效高且安全的降血糖药物成为了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关键[1]。临床上常给与磷酸西格列汀以及二甲双胍两种药物联合给患者治疗。本研究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疗效。现将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8例和12例,患者年龄为34~68岁,平均为(51.4±6.3)岁;观察组中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9例和11例,患者年龄为32~66岁,平均为(50.3±6.4)岁。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选择二甲双胍配合饮食控制及合理运动进行治疗,药物为口服,每日服用2次,初次用量为0.5 g;及时给患者进行血糖含量的监测,做出用药含量的调整,控制在0.5~2.0 g。患者接受治疗持续3个疗程,每个疗程1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方案之上,联合磷酸西格列汀药物进行治疗;同样,给与患者每日2次,每次0.5 g的二甲双胍,服用方式为口服;同时口服磷酸西格列汀药物,每日服用1次,每次用量为0.5 g[2]。两种药物联合使用3个疗程,每个疗程持续1个月。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空腹以及患者用餐后2 h的血糖变化情况,其中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含量、用餐后2 h血糖含量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情况;对比患者用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两种用药方案的临床用药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将研究中所得的数据根据医学统计软件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t检测,若取得数值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空腹血糖含量为(8.74±0.63)nmol/L,餐后2 h血糖含量为(12.58±2.01)n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为(11.25±2.36)%;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空腹血糖含量为(9.24±0.52)nmol/L,餐后2 h血糖含量为(13.48±2.21)n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为(11.44±2.53)%,P>0.05,统计学无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含量为(5.24±0.43)nmol/L,餐后2 h血糖含量为(9.28±1.21)n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为(7.32±2.1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含量为(6.85±0.33)nmol/L,餐后2 h血糖含量为(10.14±1.32)n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为(8.85±0.36)%,P=0.002、0.001、0.001,t=9.724、10.287、11.837。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患者中出现恶心头晕的1例,轻微呕吐1例,不良反应率占比为6.66%,对照组中出现较为严重恶心的有1例,轻微恶心头晕2例,轻微呕吐2例,低血糖3例,不良反应占比为26.66%,χ2=12.9834,P=0.003。
3 讨 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要想提高初发2型糖尿疾病的治愈可能,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在发病初期加强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才能避免患者体内的葡萄糖不断地升高,出现代谢异常的情况[3]。
以往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所用的传统药物临床效果达不到要求,并且容易出现其他不良情况。目前临床上多采取的是应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该药物能阻碍患者体内的脂肪进行分解,同时有效抑制了肝糖原等的分泌,从而保证了患者体内血糖含量保持在一个正常范围,在控制患者血糖层面存在有较为显著效果。但是,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也比较明显,服用过多会影响患者的肠胃消化,使得患者体质量明显下降。西格列汀主要功能就是降低血糖,但是同时又可以有效的使患者胰岛B细胞保持活性,甚至促使其再生。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很好的控制了患者的血糖含量保持在一个正常水平,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其临床效果良好。从姚璐等[4]报道可知按照两种药物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可有效提升对该类患者治疗效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相符。根据以上所述,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应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相比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同时有效降低血糖含量,避免发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