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泽伟教授重用白芍治疗顽固性腹痛经验※
2020-01-12张慧洁魏荣娜曹泽伟
张慧洁 魏荣娜 曹泽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1617)
腹痛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增快、工作压力增大、起居饮食作息无规律等原因,腹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一般腹痛的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甚至病久不愈而形成顽固性腹痛,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曹泽伟,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天津陈家医派学术继承人,天津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曹泽伟教授从事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经验丰富,在腹痛的辨证思路及遣方用药上有独到见解,擅长重用白芍治疗顽固性腹痛,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顽固性腹痛的发病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临床表现为下腹部或脐周间断性疼痛,隐痛或胀痛,或痛无定处,感寒或情志不畅加重,轻压痛或压痛不明显,偶有四肢不温,病程迁延日久不愈。明·陶华《伤寒六书》有言:“腹痛者,缘邪气与正气相搏,则为腹痛。”曹泽伟教授认为,顽固性腹痛的发病多为感受寒邪,机体感受寒邪则寒凝气滞,脉络瘀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腹痛由此发生。腹痛的发病还与肝和脾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若患者平素易抑郁恼怒,肝失调达,或忧思伤脾,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则会造成肝脾不和,可致气机不利,脏腑气机通降不顺。再者,机体感受外伤,导致脉络瘀阻,或腹部术后,损伤血络,易形成腹中瘀血,血瘀则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平素体质虚弱,或久病阳气受损,阳气虚衰,脾运失职,无力鼓动气血,可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腹痛。其基本病机可总结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因此,顽固性腹痛的治疗多以“通”字为治则,辨清寒热虚实,此所谓“通则不痛”。曹泽伟教授认为,肝主疏泄,在体合筋,故在治疗顽固性腹痛患者过程中,疏肝柔肝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中药白芍具有柔肝筋、养肝血、缓急止痛的功效,故临床中常重用白芍,与其他药配伍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等导致的顽固性腹痛,疗效较好。
2 首辨寒热虚实
顽固性腹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证型复杂多变,且在临床中腹痛的证候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多个证候兼夹出现,如寒证可兼虚证,亦可兼气滞证、血瘀证,寒热错杂证可兼气滞证等,这就要求在临证中首先要辨清寒热虚实[2]。
2.1 辨寒热 曹泽伟教授认为,顽固性腹痛一般在发病初期多为感寒引起,有遇冷痛剧、得热痛减的特点。《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载:“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此处记载的腹痛多为脐周疼痛,由于寒气内结,阳气不能行于外,而衰于内,此时当以温热药治之[3]。然而,腹痛的寒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寒证腹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证腹痛日久,也可以转为寒证,成为寒热交错之证[4],如乌梅丸证。
2.2 辨虚实 曹泽伟教授认为,腹痛日久,素体多虚,痛势绵绵,喜温喜按,多为虚证腹痛。实证腹痛,为气滞证时有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伴胸胁不舒、嗳气等症状,为血瘀证则有少腹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等症状。腹痛的虚实也可相互夹杂,素体脾虚不运,再因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食滞中阻,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又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可成虚实夹杂之证[5]。
3 白芍治疗顽固性腹痛
3.1 白芍的功效 白芍性苦、酸,微寒,入肝、脾经,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白芍酸寒敛阴,苦寒泄热,主入肝经而以敛阴为用,故具有养血敛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等功效[6]。肝藏血,白芍收敛肝阴而养血,故可用于阴血亏虚诸症。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白芍敛肝阴养阴血,血旺则肝柔不痛,阴充则肝阳不亢,故可用于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拘挛疼痛及肝阳上亢等。历代本草著作中对白芍治疗腹痛多有记载。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载:“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唐·甄权《药性论》云:“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金·张元素《医学启源》载:“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明·兰茂《滇南本草》载:“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白芍的有效成分白芍总苷具有镇痛、抗炎的功效,对醋酸腹膜炎模型小鼠腹腔白细胞渗出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子宫粘连与扩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热板所致的疼痛有很好的抑制作用[7-8]。
3.2 古方应用白芍治疗腹痛 中药学中的芍药有白芍、赤芍之分,许多古书都记载了对芍药的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论》中对芍药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使用频次达到了33次,涉及52条原文,但《伤寒论》中并未明确指出芍药就是白芍,后经历代医家根据经验及对条文的分析,均认为《伤寒论》中芍药应是白芍[9-11]。《伤寒论》中有许多运用白芍治疗脘腹疼痛的方剂,其中多与桂枝或炙甘草等配伍,来增强其缓急止痛的功效,如大柴胡汤、黄芩汤、四逆散、桂枝加芍药汤等。大柴胡汤为《伤寒论》中第103条,从中医治则讲,大柴胡汤证病在少阳,但兼有阳明腑实,因此需要表里兼顾[12]。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白芍、枳实、大黄而成。小柴胡汤可以和解少阳,因属阳明实热内结证,而去人参、甘草,加白芍以调和营卫,缓解腹中急痛,枳实破结下气,大黄泻内热。黄芩汤出自《伤寒论》第172条,用来治疗里热下利。黄芩汤药用四味,其中黄芩苦寒,清泻少阳及肝胆之热,白芍酸苦微寒,泻热和营,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全方相合,善治腹痛下利、便黏不爽的热痢。《伤寒论》第318条论述四逆散证的病机为少阴枢机不利,阳气郁遏在里,不能透达于四末[13]。方中柴胡解郁行气,白芍和血利阴、缓急止痛,枳实行气散结,甘草与白芍配伍则是增强其缓急止痛之功[14]。《伤寒论》第279条介绍了太阳病误下所致的太阴腹痛证,指出本证仅见腹满时痛,余症不显,说明为脾伤气滞络瘀所致,故治则为通阳益脾,活络缓急止痛,方用桂枝加芍药汤。本方为桂枝汤倍用白芍药量而成,方中桂枝配甘草、生姜伍大枣,辛甘合化,通阳益脾。而重用白芍有两重作用,一者与甘草配伍,缓急止痛二者加倍其用量,以增强其活血散结之功[15]。
3.3 重用白芍治疗顽固性腹痛 曹泽伟教授以《伤寒论》为鉴,认为白芍可以运用到多种证型腹痛的治疗中,遇到顽固性腹痛的患者可适当加重白芍的用量,来达到柔肝筋,缓解胸胁脘腹疼痛的症状的效果。在临床中白芍的用量一般为20~60 g,并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持续的时间酌情加减。
4 典型病例
例1 孙某,女,80岁。2018-09-07初诊。主诉:排便后脐腹胀痛2个月余。患者2个月前曾在某医院因痔疮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后5 d出现排便后腹痛,多于排便后30~60 min发作,疼痛发作于脐周,自感牵拉痛,疼痛发作时感觉腹中有气,腹部发凉,疼痛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虽经多方调治,疗效甚微,未能根除。刻诊:便后脐周腹痛阵作,时轻时重,或挛急疼痛,持续30~40 min,腹部按之柔软,未触及肿块,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喜按,喜热食,手足欠温,平素易着急,偶有嗳气,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大便1~2 d 1次,成形便,稀软便,无黑便。查体:脐腹部轻压痛,舌质偏黯,苔薄白,脉弦细。胃肠B超示: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腹痛。证属脾胃虚寒,气滞血瘀。治则:温中健脾,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处方:白芍20 g,桂枝1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0 g,木香10 g,乌药15 g,小茴香10 g,延胡索10 g,当归15 g,川芎10 g,五灵脂10 g,蒲黄10 g,高良姜15 g,水蛭6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2018-09-14二诊,诉服药后脐腹胀痛减轻,按时稍痛,平素劳累后气喘,食欲可,睡眠欠佳,大便成形,便质偏稀。前方白芍用量增至30 g,加黄芪20 g、炒酸枣仁20 g、远志10 g。煎服法同前,共7剂。2018-09-21三诊,患者脐腹仍有轻微不适,大便每日1次。二诊方白芍用量增至50 g。煎服法同前,共7剂。2018-09-28四诊,患者述药后腹痛渐缓,大便成形,睡眠亦较前改善,自觉其他无明显不适。守方不变,巩固治疗2周,药尽病愈。
按: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老体弱,平素体虚,久病耗伤气血,气虚可致血液运行不畅,血虚可致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久病还可致阳气受损,阳气虚衰,无力鼓动气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患者为痔疮术后,术后易血络受损,形成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患者平素易着急生气,抑郁恼怒,肝失调达,忧思伤脾,肝脾不和,可致气机不利,腑气通降不顺,而见顽固性腹痛。方中重用白芍以柔肝止痛,并配以桂枝调和营卫,甘草增强其缓急止痛之功;炒白术、茯苓、陈皮健脾补中;木香理气止痛;乌药、小茴香、高良姜温中散寒;延胡索、川芎、当归、蒲黄、五灵脂活血止痛;水蛭活血化瘀;大枣补脾益气。全方共奏温中健脾、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二诊、三诊时,患者脐腹疼痛症状减轻,故予白芍加量,可增强其柔肝、缓急止痛的功效,并加黄芪补气,炒酸枣仁、远志助眠安神,病情得解。
例2 李某,男,36岁。2018-11-13初诊。主诉:间断腹痛3个月余。患者3个月前因贪食凉饮导致腹部疼痛,疼痛发作于下腹部,自感隐痛,痛不剧烈,以暖水袋敷于腹部,症状缓解。患者1个月前因情绪因素,再次发生腹痛,持续一段时间后自行缓解,未予重视。近1周,自觉腹部间断隐痛,疼痛时轻时重,遂来就诊。刻诊:遇寒或生气后腹痛隐痛,偶会牵连两胁,时轻时重,得温痛减,偶有嗳气,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四肢欠温,大便溏薄,不成形,每日1~2次。查体:腹部按之柔软,未触及肿块,下腹部压痛不明显,舌淡,苔白,脉弱。腹部B超示: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腹痛。证属脾胃虚寒,肝郁气滞。治则:理气健脾,温中散寒。处方:炒白术15 g,茯苓15 g,白芍20 g,陈皮10 g,乌药15 g,高良姜10 g,延胡索10 g,当归10 g,川芎10 g,五灵脂10 g,木香10 g,炙甘草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共7剂。2018-11-20二诊,诉服药后腹痛稍有缓解,两胁不适,大便较软,成形,每日1~2次。前方白芍用量增至30 g,加玫瑰花10 g、川楝子10 g。煎服法同前,共14剂。嘱禁食生冷、辛辣食物。2018-11-27三诊,诉腹痛缓解,大便成形,每日1~2次,无其他不适症状,效不更方,嘱继续服药2周,病愈。
按:患者为中年男性,平素大便溏薄,四肢欠温,此为脾肾阳虚之象。脾肾阳虚,可致机体失于温煦,气化失司,寒从中生。加之患者平素多饮多食寒凉之品,致寒邪侵犯脾胃,脾胃虚寒,故加重病情。再者,患者近期情志失调,肝失条达,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气不畅则血不行,不通则痛,而腹痛频发。初诊时患者寒证之象重于气滞,故治疗以温中散寒为主,理气健脾为辅。方中炒白术、茯苓、陈皮健脾补气;乌药、高良姜温补脾肾,温中散寒;木香、延胡索行气活血;川芎、当归、五灵脂活血行血止痛;白芍柔肝筋,止疼痛;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健脾、温中散寒之功。二诊时患者寒证减轻,两胁不适,此为肝筋失柔之象,故此时应注重疏肝调肝止痛,将白芍用量增至30 g,并加川楝子、玫瑰花缓解肝郁气滞之证。
5 结 语
顽固性腹痛的病因有很多种,临床上导致腹痛的病因往往不是单一的,一般情况下是多种病因夹杂导致,这就要求医者在诊断过程中,应遵循八纲辨证,辨清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明确治疗原则,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曹泽伟教授认为,顽固性腹痛初期多为肝气郁滞,情志不畅,横逆犯脾,继则脾气虚弱,而致机体血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功效,治疗中重用白芍可有效增强其柔肝止痛之功,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