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绘相容:学生走进文本的别样方式

2020-01-11潘兆良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儿童画交融对话

潘兆良

【摘要】笔者充分发挥自身绘画特长优勢,开展“画笔下的阅读”实践研究,让读、绘相容,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学生借助儿童画理解词语、理清思路、延伸内容、表达感受,不仅能激发阅读热情,激活阅读想象,还能提升阅读质量,实现深度阅读。

【关键词】儿童画 阅读 对话 交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入对话的过程。如何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需要我们寻找一种适切的途径。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儿童画引进课堂,用儿童画还原文本形象,充实文本留白,推敲文本词句,统整文本内容。让儿童画与阅读联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激活阅读想象,促进学生与文本真切对话,提高阅读质量,实现深度阅读。

一、用儿童画还原文本形象,让文本在学生头脑中清晰起来

古人认为,阅读是“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循文明像”,走进文本所呈现的“第二自然”。在这一过程中,巧妙利用儿童画,可以充分促进学生的表象积累,进而让文本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清晰,这也就是还原文本的过程。

在引导学生诵读与欣赏《题秋江独钓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诗意,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儿童画。有些学生不太理解,问:“老师,书上已经有了现成的插图,还要我们画什么?”我因势利导:“同学们,书上的诗配画插图是画家画的,但老师认为这幅图似乎不够清晰,而且有些东西也没有画出来,你们看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画出来?”学生听了我的“不同观点”,开始图文对照寻找差异,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更加深入理解诗意的过程。在学生眼中,画面应该“事无巨细”地完全再现诗歌的内容,当学生找到诸多“欠缺”之后,我又让学生用语言“画出”更加清晰的画面。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口头“绘出”的儿童画也就各不相同,包含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其后的诵读也就更投入了。由此可见,借助儿童画,能够将文本语言变得生动形象,文本内容变得一目了然。

二、用儿童画充实文本“留白”,让文本在学生头脑中丰富起来

阅读文章时,有些内容在精妙之处戛然而止,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如果此时通过儿童画把精妙之处拓展延伸,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庐山的云雾》,当我们读到:“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缕青烟,转眼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还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他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此处结尾用了省略号,实际就是留白,让读者意犹未尽。每当读到这里时,我总要引导学生尽情遐想:庐山云雾快速变幻,这会儿它又会变成什么呢?我们能不能也像文中的插图那样把它画出来,让大家一睹为快呢?当学生将快速画好的云雾形象集中展示在黑板上时,我又乘机引导他们模仿文中的语言说一说。如此设计,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与语言发展能力都借助绘画表达得到了提升。

笔者以为,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所以才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再创作在文章的理解上,不仅表现在对内容还原的“各个不同”,而且表现为对文章“留白”各具特色的充实。

三、用儿童画推敲文本词句,让文本在学生头脑中精细起来

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有别于一般阅读,一般阅读着眼于文本内容,解答“是什么”的问题,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着眼于文本的语言形式,解决“怎么样”的问题。正如一位专家所指出的那样,阅读教学就好比听人家谈生意,目的不是听人家谈什么生意,而是听人家怎么谈。在体验文本表达形式的精妙方面,儿童画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如教学《黄山松》时,对于课文中有关迎客松与送客松的描述,如果学生不细细体味,根本不能了解两种松树的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课本上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分辨哪一棵是迎客松,哪一棵是送客松,并以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做依据。这样做,可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是富有情趣的语言文字训练。笔者以为,从广义角度看,课本中的插图都是适合学生欣赏的“儿童画”。课文中在描写迎客松时用了一个词语“饱经风霜”,为了理解这个词语,我让学生想象迎客松究竟怎样“饱经风霜”,并进行描述。描述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心里“绘画”的过程,以儿童画加以“解释”,可让学生更加专注地融人文本,走进作者展示的“物象世界”,也走进学生自己的想象世界,进而真切聆听作者心灵的声音。同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与学生一起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然后再用语言描述这张脸。如此可见,儿童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那些含义丰富、情味浓郁的词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四、用儿童画统整文本内容。让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完整起来

阅读文本时,运用儿童画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表达思路。一个学生学习《郑和远航》时,根据课文内容画了三幅画,分别是“扬帆起航”“战胜凶险”和“友好往来”。这实际上是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也是作者叙述这一经历的思路。有时我们在学习课文后回顾一下,如牛反刍,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上一层楼。我们不妨顺着课文的顺序,用儿童画呈现课文场景,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感悟就会跃然画上,从而对阅读兴趣盎然。如学习《烟台的海》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顺着文章思路,给烟台的海四季特点和与人交融的美好情景进行配画,不仅从整体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让阅读饶有趣味,收获满满。

我们知道,读书必须经历从“薄”到“厚”再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走进”,由“厚”再到“薄”是“走出”,这样就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如前所述,儿童画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样,在“走出”文本的过程中,它也可举重若轻。如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在课文学习结束后,我让学生画一幅画,将整个课文的内容融人进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统整、提炼,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零散”走向“完整”,由“肤浅”走向“深刻”。

儿童画还可以延伸文本的内涵,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我们常有这样的阅读经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完了,感觉意犹未尽,有时文字表面意思余下的深层含义是不能用语言直接表达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儿童画来尽情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让阅读感悟变得立体丰富。

当然,“运用之妙,存于一心”。以促进对话的深人为目的,我们对儿童画的运用,也要因人而异,更要因文而施,切不可为儿童画而儿童画,如何运用得体,应该视学习需要而定。图文结合,读绘相容,应该是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有效阅读形式,更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最美行走方式。

(本文系童画融合课程之“童画阅读”实践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白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儿童画交融对话
真美
儿童画作品展
交融的独特优雅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
《儿童画为什么不能追求画得太像》等
儿童画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