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立学课堂”教学范式建构与实践
2020-01-11钱静
钱静
【摘要】小学语文“立学课堂”教学范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具身认知学习理论为核心基础,创新学生学习空间,创生语文教学内容,改变教与学的单向度线形结构,以建设学习共同体。针对语文学科特点,目标立“本”、问题立“行”、活动立“场”、探究立“意”、拓展立“言”,实现教学由认知性学习为中心向活动性学习转变。让学生的生命积极在“场”,“立”在“学”的中央,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学课堂教学范式
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改革既是对教学理念的革故鼎新,也是对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意义的破与立的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立在课堂、学在课堂。
一、“立学课堂”的提出与内涵
1.“立学课堂”的提出
基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提出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践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也为了课堂教学改革向更高处迈进,我们提出“立学课堂”的教学理念。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呈现。十年的课改实践证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让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什么。由认知性学习向活动性学习转变应该是“立学课堂”追寻的学习方式。
2.“立学课堂”的内涵
什么是“立学课堂”?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具身认知学习理论为核心基础,创新学生学习空间,创生学科教学内容,改变教与学的单向度线形结构,以建设学习共同体为突破口,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分级建构教学模型,实现教学由认知性学习为中心向活动性学习转变的课堂教学主张。
3.“立学课堂”的行为表征
学为中心。学生真实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表现为生命“在场”的积极状态。
学习立体。学习的外延无限打开,真实的场景、虚拟的场景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空间。
目标多维。从核心素养出发,以多维度呈现学习目标,是基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内容丰盈。教材内容向教材外延伸,教学内容课程化,和现实生活接轨。
方式多元。以课程理念定义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将从单一走向多元,所有的改变都是基于对“学”的服务与支持。
体验鲜活。重视直观经验的获得方式,关注知识外经验的打开与触碰,使学习过程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迁移”和“素养的生成”。
二、小学语文“立学课堂”教学范式的建构与表述
小学语文“立学课堂”教学范式倡导学习任务前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习共同体为突破口开展学习活动。
小学语文“立学课堂”教学范式
1.自学为核心的任务前置
课前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和班级学情,整合教材,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链接。学生要根据任务单自主阅读文本,通过阅读、查阅资料等方法自主学习,尽力完成任务。
2.问题为导向的小组探究
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任务单内容,提出个人困惑,组内交流解决,生成小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学生学情形成课堂学习的主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配,组长组织组内互学探究,在倾听、思考、补充、讨论中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展示为样态的学习汇报
在小组探究基础上,学生在教师或组长带领下,开展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交流学习所得。做到汇报学生和其他学生相互补充,碰撞交流,智慧生成,形成交互立体式的学习互动场。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点拨引领,适时评价,追问理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把学习引向深度。
三、小学语文“立学课堂”教学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立学课堂”的教学,重点是以“学习共同体”为突破口,通过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学”落实到位。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习体验让生命“在场”。
1.目标立“本”
教学目标要基于课标,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既要考虑课堂教学目标,更要考虑语文课程目标。
多维渗透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立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在自学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小组学习合理配合的协调,这些能力在学习效益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小组学习的协作体验,解决问题展示成果的成功体验,这些学习体验才是推动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源动力。
全面渗透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每节课独立的学习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比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教学目标是让孩子理解诗意,学会背诵,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而以这首诗为例,通过诵读让孩子感受诗歌韵味,通过文化背景内容呈现让孩子感受古诗背后的文化因素,让学生喜欢上诗歌,爱上传统文化,这就是对课程目标达成的一种促进。当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就愿意读更多首古诗,愿意读更多的文章,去探究文学内涵,这就实现了课程目标。
2.问题立“行”
“立学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设计。问题设计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質、言语能力的形成。
基于这样的思考,课堂问题设计就要精心而不随意。比如教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位教师紧扣课后问题这样设计: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雾孩子说的话,读好雾孩子说话的语气。
(读好雾孩子说的话,体会雾孩子淘气顽皮的特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相似的段落特点。)
(2)说一说雾孩子还会把什么藏起来了?仿照课文写一写:“我要把()藏起来。”于是,他把()藏了起来。无论是(),还是(),都看不见了。
这样的设计,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引导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及表达特点之后进行言语运用,言意兼得,可谓水到渠成。
3.活动立“场”
让学生沉浸于学习情境之中,学生才获得真实的体验。因此“立学课堂”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活动情境,建构与学习活动深度融合的真实或虚拟的学习场景。
(1)场景创设。无论是入课时的情境创设还是课中的场景设置,都是根据文本内容将现实和虚拟融合,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再现文本的场景。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为例,在学习兵马俑“规模宏大”这一特点时,教者先让学生观看兵马俑一号坑的视频盛况,然后引读文中对兵马俑想象部分的描写,最后插入电视剧《大秦帝国》视频片段。此时此刻,学生对“规模宏大”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对大秦帝国强盛气势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2)活动开展。“立学课堂”教学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开展。活动开展不仅要立足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更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习行为真正发生。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的语文要素是培养学生猜测推想的能力。一位教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提示,结合文本内容,上課前不给学生文本内容,而是将文本分片段以字条形式装在信封里发给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依次拿出文本字条,这样设计教学活动:
①读文题,出示文章第一自然段,猜测:老屋会不会倒下?要说出理由。结果学生根据文题和文本第一段内容形成两个观点,分成两组。
②从信封拿出第2~3自然段文本纸条,阅读,猜测:老屋会答应吗?并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及生活经验说出理由。在此基础上最后出示4~5自然段阅读,印证与猜测是否一致,读懂事情结果。
③阅读文本猜结果,根据表格猜测:还会来什么小动物提出什么要求?老屋会答应吗?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根据文本内容、生活实际等方法学习预测的一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学生一直被有趣的故事情节猜测所吸引,兴趣盎然,也在猜测中掌握语文学习要素。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所有感官只有完全参与到学习状态之中,才能够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认识。“立学课堂”就是让学生全身心置身于场景之中,通过全身心的体验获得认知体验。
4.探究立“意”
语文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不仅要读文本,还要超越文本之外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领会言语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阅读进行“言——象——意”的转换,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寄予敬亭山以人的生命灵性,表现诗人与自然景观相融相通、物我两忘的境界。但是为什么“相看两不厌”,这就要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为学生呈现了作者写这首诗的文化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受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宣城时所作。诗人想到第一次来这里正是政坛得意之时,人前显贵;而如今,门庭冷落,世态炎凉,不由生发孤独之感。然而,只有敬亭山依然默默地注视着诗人,仿佛是他的知己。从“尽”“独”到“两不厌”“只有”,由诗歌表面的孤独写到诗人内心的豁达,寄托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诗歌的意境理解在力透纸背的文化呈现中得以实现。
5.拓展立“言”
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课堂的拓展要着力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训练。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文聚焦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两处环境描写的句子,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抓住典型场景表现人物心境的写法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言语训练点:
师:小说的第三个环境在哪里?
生:餐馆的里屋。
师:里屋是乔伊夫妇休息的地方。小说的结尾却省略了这样一个环境描写,如果我们要补写一段环境描写,你认为应该怎么写?
生:选择一些景物来写,比如破旧的桌子,褪了色的窗帘,还有一个燃得很旺的火炉……
师:请你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以“清晨,乔伊醒来……”开头,要用上这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样的言语训练就是通过环境描写,立足言语表达方式的训练。经常这样训练,学生言语能力自然能够提高。
小学语文“立学课堂”教学范式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习共同体为突破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关键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的生命积极在场,使得“立”在“学”的正中央。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