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
2020-01-11陈建社
陈建社
【摘要】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科学课程涉及的诸多知识都是对生活现象的解释,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视野的开阔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从学科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注重生活化教学,加强实际生活与科学课堂之间的联系,让科学扎根于生活,促使学生对学科的生活价值有所感知,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 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情境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科学素养,其不仅能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还能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活动的方法与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科学。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彰显生活化教学理念,善于联系生活,从而让科学扎根于生活,促使科学课堂更加充满生命力与活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面临的困境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面临的困境表现为:一方面,学生局限于“应试学习”。当前,素质教育虽获得良好发展,但很多师生依旧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在科学课程学习中的提问意识应当相对强烈,但实际上学生所提问题基本都是与考试有关,甚少提出探究性的问题,针对教师所提的探究问题而束手无策,如:青蛙为什么要冬天眠?铁为何会生锈?由此可见,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都是限定在考试范围内,无法对科学知识的深入探究和质疑。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依旧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状态,更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导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达成。同时,有些教师大包大揽,要求学生只需准确且完整记录下讲述的知识内容即可,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创新意识及独立性被严重扼杀。
二、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与实施路径
(一)意义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愈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教育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初期,教师在该阶段需要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兴趣的激發,引导学生高效汲取科学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科学课程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融合课程,其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指导学生实际生活的关键,而生活化教学的融入能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科学素养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但抽象思维与感性经验有着直接联系,具体性的特征相对明显,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感性生活体验,让学生易学、好学,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实施路径
1.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动力。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对科学的趣味性进行体验,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例如,鼓励学生对清晨草叶上的露水进行观察,以此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即边缘薄、中间厚。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具体形象的露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凸透镜,使科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小,无法在课堂学习中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可以立足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或者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学情加以实时掌握,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整教学进度,让学生能跟上教学思路,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创设生活化情境
科学属于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小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中,即教师要结合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或生活经验来思考情境中的未知现象,实现课堂的生活化。例如,讲述“溶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往喝雪碧时的感受,如饮料的甜味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类似经验进行阐述,如生病时喝的药很苦、午餐时喝的菜汤有点咸、平时喝的糖水很甜等,然后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如何产生的呢?问题一出,各抒己见,引出本课所讲的内容“溶解”;这时教师继续提问:什么是溶解?要求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探究,如在水中加入面粉、沙子等,通过搅拌会发现这些物质沉淀在水底;在水中添加小苏打、食盐、冰糖等,通过搅拌会发现这些物质消失在水中,通过对比得出:有些物质不溶于水,有些物质溶于水。随着知识点的不断深入,学生还会发现:碳酸饮料中含有气体,黄酒、白醋等液体能快速分散于水中,进而总结出:液体、气体、固体都能在水中溶解。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制作饮料,在实践中会发现各自制作的饮料味道会有所不同,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原因,如加入的东西、时间、先后顺序、加入量多少等都会对饮料的口感带来影响。
3.巧用生活材料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遭遇“课堂资源不足”的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巧妙选取生活化的教学材料,利用易获取的材料进行替代,或者是要求学生自带材料,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让实验材料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例如,针对“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教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带实验器材,如水杯、小木块、橡皮、鸡蛋、纸片、玻璃球、铁钉等,利用这些材料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上述材料的重量进行初步认识,猜测这些材料在水中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由于学生相对熟悉这些材料,在具体的实验环节会少走弯路,提高实验效果;同时,这些材料的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热情与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又如:讲述“常见材料”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准备一个生活实物,对其制作材料进行调查,从而掌握材料分类的方法。如学生准备了玩具枪、洋娃娃、橡皮泥、小汽车等实物,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些实物的制成材料,引出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科学概念,让学生准确掌握材料的特点,学会结合实物的材质来科学分类物品。
4.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基本都是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动手实践的过程,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体验科学知识。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强调“教、学、做合一”,合理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反馈问题、运用知识,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以“我们的营养”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统计调查家中一周所吃的食物,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工具对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进行查阅,或者是让学生询问父母,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营养均衡的食谱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从营养学和家庭消费水平出发,确保所拟定的食谱单与均衡膳食原理相符。这样的课后实践作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新、探索,获得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发展,知晓科学为人服务的道理。
5.开展生活化课外活动
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做到“教学在课内,行动见课外”。即:通过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以“水域污染与保护”为例,教师在具体讲述环节可以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走出课堂、走進生活,调研查看学校周边是否有水域污染情况的发生。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为各组布置不同的探究任务,如要求第一组的学生对学校周边水域的水面颜色进行观察,查看水域周围是否存在垃圾场、工厂、漂浮物等;要求第二组的学生利用摄像机、手机等拍摄污染水域,对附近是否张贴有保护水域的宣传标语进行观察;要求第三组的学生利用玻璃瓶收集水样,闻闻是否有怪味;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当地环保部门或居民进行采访,观察其对水环境污染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实施监督,保证学生的安全,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内容的同时,树立保护水源的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打开的世界愈加奇妙和辽阔,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关键。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如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创设生活化情境、巧用生活材料、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开展生活化课外活动等,让科学扎根于生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让科学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实际生活。
参考文献:
[1]牟陈天.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8,(15) :56.
[2]朱进钦.让科学扎根于生活——论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探索[J].文渊,2020,(1) :993.
[3]张仲钛.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析的教学设计中反思[J].华夏教师,2019,(29) :70.
[4]李大鑫.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学周刊,2019,(15) :69.
[5]谢东.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中外交流,2018,(26) :151.
[6]周桂红.浅谈小学科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家长,2020,(7) :163.
[7]宋梦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J].青海教育,2020,(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