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11尤美婷黄树清王素云
尤美婷 黄树清 王素云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前人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知识。古诗词越来越渗透在各个科目的学习教学中,将古诗词和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又提高物理核心素养。本文研究古诗词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将古诗词引入物理教学中,解决了人文素养与科学知识相互融合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古诗词;中学物理;力学教学
中国古代的诗词具有简洁美、意境美、自然美、情感美等特点,是我国古代学者思想的结晶。古诗词大多是诗人写景写情,描绘了许多大自然的景象,而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将古代诗词应用到物理教学中,使物理知识与文学知识相互融合和渗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 古诗词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物理中,力学是中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点较为复杂且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1 ],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大难题。若教师能恰到好处地将古诗词渗透在力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发现物理的魅力,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将结合中学高频出现的古诗词来体现古诗词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1.1 提高人文素养,加强文理联系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选自:柳宗元《江雪》)
物体的浮与沉是浮力教学中的重难点。柳宗元的《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了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冒着满天飞雪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向学生提出问题:“孤舟蓑笠翁”中的“孤舟”要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呢?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体表面上。孤舟屹立在江面上,受到水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当浮力的大小等于孤舟的重力时,此时二力平衡,合力为零,处于平衡状态,孤舟就能屹立在江面上了。
这句诗词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表达了诗人虽处孤境但是顽强不屈、凛然无畏的精神,可以呼吁学生学习诗人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将诗词应用在物理教学上不仅仅是解释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将诗词表达的意境情感传递给学生,让人文和科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选自:杜甫《登高》)
“重力”这节课教师的新课引入可以不再是牛顿被苹果砸到头的故事,而是以古诗词引入。比如杜甫在《登高》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了一副悲凉的秋景图画。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树木的叶子会萧萧落下而不是往其他方向运动?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相互吸引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只是相互吸引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水往低处流、人能够在地面上行走、扔出去的物体最终能落回地面上等等现象都说明了重力的存在。学生带着问题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因为地面的树叶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而向下运动,所以落叶是向下运动的。
“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不尽长江 ”是指时间的无穷。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将这句诗词应用在重力的教学中,既体现了重力的本质又将诗人豁达坦荡的胸襟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也能拥有开阔的胸襟,做到不氣馁不退缩;还能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体会到人文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1.3 设置问题悬念,揭示弹力本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选自: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弹力”这节课最常见的新课引入就是橡皮筋、直尺等发生形变,撤去力后又恢复原状。如果以古诗词引入可以采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给学生设置悬念,诗人使劲力气拉弓使弓发生形变,这其中蕴含哪些力学知识呢?
弹力的本质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物体对外没有表现出形变或者要恢复原状的趋势;当物体被外力拉伸或压缩而处于非平衡态时,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就不再相等,出现相吸或者相斥的情况,对外就表现出形变,此时需要有反方向的力来抗拒这种形变;但是如果外力太大,分子就会滑到另一个稳定的位置,就算撤去外力也不能恢复原状,就会保留永久的变形[ 2 ] 。在学完弹力这节课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原来诗人在拉弓时弓发生形变,由于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整句诗词大气磅礴跃然纸上,诗人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学习物理知识,教师也可借诗词表达的情感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保卫祖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人文情怀。
1.4 加深理解概念,消除矛盾观念
“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选自:周邦彦《浪淘沙慢》)
“摩擦力”这节课是力学中的重难点,抽象难以理解,课堂教学结合古诗词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周邦彦的《浪淘沙慢》中的“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这句诗词描写了军人在出征之前在车轴上面涂油脂的现象,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车轴上面涂油脂?
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和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学生很容易产生和科学概念相违背的观念[ 3 ]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因为摩擦力具有不同种类,对运动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由于车轴之间存在摩擦力,通过涂抹油脂,减小车轴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马车行驶的更加顺畅轻快。
这句词描写了军人与家人分别的场景,表达了军人的无限眷恋和无可奈何的情感。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与亲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感,又能教育学生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将这句诗词应用在摩擦力的教学中,从诗词情境过渡到物理科学,学生既学习了诗词又学习了物理,将诗词所蕴含的人文素养与物理所体现的科学素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5 感受物理之美,简析万有引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选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万有引力是高一下学期的知识,在初二下学期以及高一上学期学生就已经学习了有关重力的知识,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是向心力。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两句诗描绘了春天的江潮水气势浩荡的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来仿佛与潮水一起涌出来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在向学生展示这幅美景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潮汐与月亮会一起出现呢?
这说明潮汐的形成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绕着地轴自转,所以地球是个非惯性系。在非惯性系中存在着一个惯性力,随地球自转而旋转的海水不仅受到一个惯性力的作用也受到月球对海水的万有引力的作用。 我们把海水的惯性力与月球对海水的万有引力的合力叫引潮力,因为不同位置的海水受到的万有引力不一样,海水受到的引潮力就不同。正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潮力引起了海水的涨落 ,形成了潮汐现象[ 4 ] 。
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冉冉升起,诗人只用短短的一句诗就刻画了这春江月夜图。将这句诗词应用在万有引力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这气势磅礴的美景再引出万有引力,从诗词人文到物理科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又学习了物理知识,体现了文理学科间的融合,更加确定人文与科学不是相互独立的,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二者的融合。
2 小结
古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采用古诗词进行课堂教学,当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诗词意境里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诗中这种景象,其中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新奇,开始积极思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5 ] 。古诗词里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物理教学知识,教师在平常上课时,可以多将古诗词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既向学生渗透了中华民族诗词之美,又让学生明白文理不是分离的而是具有相通性。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古诗词的学习渗透到细枝末节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让学生在诗词中学物理,在物理中学诗词,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既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又融入了人文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郭媛.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2):116-117.
[2]朱加沐.高中物理关于弹力的叙述真的存在问题吗[J].物理教学探讨,2013,31(10):36-37.
[3]齐薇.摩擦力简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20):38-39,2.
[4]韩忠全.潮汐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分析[J].物理教学探讨,2010,28(2):27-28.
[5]伍建兵.物理教学中融入诗词的作用[J].湖南中学物理,2016,31(12):40-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