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2020-01-11胡春晚林晓媚
胡春晚 林晓媚
摘 要:从广西各学校选取900名广西籍少数民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其对普通话、本民族语、出生地通用语、英语的语言态度及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被试少数民族学生对四种语言均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相比较而言,对普通话认同度最高。语言认同在性别、年龄、学历、城乡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水平与语言态度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积极相关性。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语言认同
本文首先对“语言认同”这一概念予以界定。语言认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认同主要包括语言态度和语言行为[1](P116)、[2](P134),狭义的语言认同则是指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3](P37)、[4](P125)。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狭义的语言认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青海、云南、湘西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语言认同研究,以及对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语言认同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认同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广西作为西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204.51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39%。由于广西聚集少数民族种类较多,语言使用情况也比较复杂,为少数民族的语言认同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本文针对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认同研究及相关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利用SPSS22.0进行定量统计,并结合社会背景等对统计结果进行定性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广西少数民族学生,涵盖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等。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广西各大高校以及南宁周边县份,如武鸣县、上思县等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学校。
本次调查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56份。回收之后,根据调查问卷第二题“您是否是出生在广西并在广西长大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审核,以确保调查对象符合“广西少数民族学生”身份;同时,还有个别学生未能全部完成问卷。这样,共剔除无效问卷63份,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有效问卷793份。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相关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见下页):
(二)问卷设计
广西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认同调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性别、民族、年龄、学历等基本信息,共6个小题。第二部分是语言使用情况,目的是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出生地通用语言、本民族语言的水平、使用频率和使用场合;该部分共12个小题,其中,10道为单选题,1道为多选题,1道为排序题。第三部分参考了Breckler提出的语言态度三维度:情感、认知、行为[5](P1192),并采用Likert五度语义
区分量表,即“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来编写问卷。该部分共60个小题,其中,情感维度有20个小题,认知维度有24个小题,行为维度有16个小题。
经检测,本次问卷的α系数为0.957,大于0.8,说明问卷的可信度较高,可以用于调查。本次调查采用SPS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通过数据结果,可以基本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情况,以及兩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使用
我们将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使用分为语言能力、语言水平、语言使用频率、语言使用环境四个方面,下面,就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能力
由于广西民族众多,彼此之间交流频繁,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都会说双语乃至多语,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中的语言种类包括普通话、本民族语言、出生地通用语言、英语及其他语言;同时,这里对方言和语种不作区分,方言也计作一门语言。可以看出,广西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上是多语使用者,其中,双语和三语使用者人数最多,占到调查总数的70%以上;而单语使用者仅占6.9%,而且只有2名单语者使用本民族语言和出生地通用语,其他单语者均使用普通话。在双语使用者、三语使用者中,以“普通话+”形式出现的人数分别占到双语使用人数、三语使用人数的98.2%、100%。这说明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及现代基础教育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都掌握了普通话,普通话已成为他们对外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二)语言使用频率
我们对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本民族语言、出生地通用语言、英语和其他语言的使用频率进行了统计,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五个选项中,被调查者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排序是:普通话>出生地通用语>本民族语言>英语,这与当前社会上这些语言的使用频率大体一致。这就说明普通话作为汉语通用语,无论是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相较于只通行于本民族内部的民族语而言,出生地通用语的适用范围要更广泛一些。在小聚居模式的少数民族生活地区,多民族杂居的环境需要一种使用范围较大、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作为族际之间的沟通用语,出生地通用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其使用频率要比本民族语高。英语使用频率则比较低,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使用英语的语境。
(三)语言水平
为了进一步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本民族语言和出生地通用语言的语言水平,我们将其划分为“不会说”“水平比较低”“水平一般”“水平比较高”“水平非常高”五个等级。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广西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的总体水平为一般,选择普通话水平一般及以上水平的人数占到调查总数的97.7%。本民族语的总体水平则比较低,这可能是受到近年来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与普通话推广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太重视本民族的语言运用。除此之外,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和父母一起离开出生地的儿童逐渐增多,这些儿童与本民族语接触的时间不断缩小,语言环境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习得水平,甚至会影响到他们语言能力的维持。出生地通用语的总体水平为一般,选择水平一般及以上水平的人数占到调查总数的85%以上,同时,选择水平比较低、不会说的调查者也占到15%左右。这说明尽管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仍然保持着自己出生地的通用语,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外出求学、家庭态度等原因,而导致自己出生地通用语能力的丢失。少数民族学生的出生地通用语水平之所以要比本民族语言水平高,我们的推测是,相对于数量众多、复杂难学且仅在内部通行的本民族语而言,族际或区域通用语的使用范围更广、受众更多、具备更广阔的使用语境,而少数民族学生无论是身处本民族聚集的片区内还是身处自然行政片区内,掌握出生地的通用语无疑是他们融入当地的最佳手段和方式。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将出生地通用语排在本民族语前面而列为最常使用语言的人数(50人),确实要比将本民族语排在出生地通用语前面的人数(35人)多。
3.语言态度的学历差异
总体来看,普通话、民族语、出生地通用语、英语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以及语言态度上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通过多重比较,我们发现,在认知维度层面,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的普通话认知维度得分高于本科学生;高中及以上学历学生的本民族语、出生地通用语的认同维度得分高于初中学历学生;初中学历、研究生学历的学生的英语认知维度得分高于小学学历,初中学历的学生英语认知维度高于本科学历,高中学历的学生英语认知高于小学学历和本科学历的学生。在情感维度层面,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学生的普通话、英语情感维度得分高于本科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学生的本民族、出生地通用语的情感维度得分均高于初中学历。在行为维度层面,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的普通话、本民族语、出生地通用语的行为维度得分均高于初中学历的学生,本科学历学生的普通话、英语行为维度得分均高于高中学历。在语言认同层面,高中学历学生对普通话、英语的语言认同得分高于本科学历学生;高中以上学历学生对本民族语、出生地通用语的语言认同得分高于初中学历学生。
4.语言态度的民族差异
语言态度在情感、认知、行为三个维度基本上不存在民族上的显著差异,只有普通话的认知维度存在显著民族差异。
5.语言态度的城乡差异
学生的普通话各维度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而语言态度却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本民族语和出生地通用语的认知、情感、行为维度以及总体的语言态度都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英语只有行为维度和语言态度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四、广西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的关系
我们对语言态度及其三个维度与普通话、本民族语、出生地通用语的语言水平进行了相关检验,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本民族语和出生地通用语水平与他们的语言态度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普通话、本民族语、出生地通用语水平高的学生有着积极的语言态度。三种语言的语言水平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之间也呈显著的正相关。
五、结论
在探究广西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的关系时,我们发现,目前广西少数民族学生对普通话的认同度要高于对本民族语和地方方言的认同度,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基于这一结论,本文从学校教育和语言保护等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感,为保护广西少数民族语言与构建广西和谐语言生态作出贡献。
(一)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态度
综合本次调查与前人研究成果,关于广西少数民族学生对普通话产生高度认同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是进入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周围老师和同学都普遍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下,能熟练地运用普通话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二是自身发展的需求,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社会上普遍认为普通话好听、有用,便利交流,不少人还认为会说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个人高素质的一种表现,以会说普通话为荣,从而自觉学习使用普通话。”[7](P225)因此,各个年龄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普通话的评价都很高,同时,随着普通话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们对普通话的认同感也会不断增强。
在多语使用的环境中,尽管汉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学生仍然对自己的母语(本民族语或出生地通用语)有着天然的、深厚的感情,这就使得情感维度高于强调其母语实用价值和社会地位并为之付诸行动的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是民族语在很多学校里却都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危机,学生们很少甚至不会在校园里使用民族语或当地通用语。通过对在家庭和在社会两种语言使用场景的对比,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两种语言情感维度高而行为维度低的原因所在了。同时,本民族语的适用范围比出生地通用语相对狭窄,有可能是仅限于族内沟通,这就使得本民族语在认知上的分值要比通用语低。
关于英语,被调查者的态度则呈两极分化状态。从认知维度层面上看,被调查者都认为英语是一种很重要、很有用、会对自身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的语言;不过,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学习的条件相对落后,学习难度相对加大,从而导致被调查者对英语在情感和行为上认同度都比较低。
(二)广西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的关系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民族语言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变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语言保护之间面临着两难的局面。相比于较为稳固的乡土社会,当代社会愈来愈需要和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出现少数民族年轻人对普通话的认同逐渐高于对地方方言和本民族语认同的局面,这也势必会导致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处于濒危状态。
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如果对一种语言的总体评价越高、态度越积极,即对一种语言的认同度越强,那么,这种语言的使用情况也越乐观、语言的保存状态也就越好。就此而言,培育积极的语言态度是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提升本民族语言水平的,而语言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语、当地通用语的认同感,从而达到语言传承、文化传承的目的。
(三)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认同对语言政策的启示
通过本次调查,也可以为制定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和三语教育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一方面,基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和少数民族群体语言态度,相关主管部门在制定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时,可以适当向少数民族生源倾斜,在升学、入职、公务员考试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掌握本民族语或出生地通用语的三语少数民族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本民族语、出生地通用语的社会地位,从而激发其对本民族语、出生地通用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积极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传承与发展而助力。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大本民族语、出生地通用语的输入,采用情景体验式教学、沉浸式教学,营造良好的语言使用环境,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力,有效提升本民族语、出生地通用语水平,从而培养积极的语言态度。
参考文献:
[1]韦达.壮话与白、客、闽话的共同特征及其文化意蕴[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2]张军.认同与建构:蒙元时期语文建设的历史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2008,(4).
[3]姜瑾.语言·社会·生态——社会语言学动态应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玲.言语社区内的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以厦门、南京、阜阳三个“言语社区”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 2009,(2).
[5]Breckler,S.J.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behavior,and co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6).
[6]杨玉.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7]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