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归因研究及对策

2020-01-11史世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51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孩子

【课题项目】此文属于甘肃省2019年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家庭教育专项课题《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个案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ZX212)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1-0025-02

目前由于社会发展和农村家庭教育整体水平有限等综合因素,农村初中学校问题表现突出。虽然说在现代经济快速的发展,但是农村的思想还是停留在传统时期比较多,尤其是父母和老一辈传统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但是学生们接受的现代教育和家长们的传统思想有所冲突。所以学生的家庭教育终归是存在问题的。那么在日常的相处中,父母仍然是父母,在孩子眼中应该尊重父母,在父母的眼中应该爱护孩子。虽然说家庭教育存在着问题,但是只要父母和孩子都正视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础,只有探寻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地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让“问题学生”找对方法和路径。

一、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溯源

笔者近十多年在农村中学工作,曾参与了大量问题教育与辅导,在农村支教这个阶段也尽职尽责地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非常尊重学生,耐心地和学生沟通交流。而且每逢家长会,也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家长进行交流。并通过家访、电话沟通、个别访谈等形式对问题学生家庭开展了调查,日常,结合综合分析,在这些家访调查时发现了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原因。而且在这些问题学生中的原因基本都有共同点。发现问题学生有以下共同点:

1.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家长普遍缺乏系统化教育经历,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在家中无法照顾到孩子们的学习氛围,时常独断专行、更无法对孩子的功课起到辅导帮助作用。这样的家长在学生的教育方面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每当考试成绩下来时,学生成绩不好,家长不问其原因,就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对自己的孩子下定论。认为孩子在家中没有好好学习,在学校也没有认真听课。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就是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认真看管,然后就造成了孩子成绩低,不听管教的这种现象出现。更甚至是有的家长还是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就会听从自己的意愿,然后认真的学习。其实这样只会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并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因为本身父母对学生的关爱和关心,就没有非常到位,学生不是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成长的。而且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文化素质低,不讲道理,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不了。这样一来,父母和学生在学习之间就出现了隔阂。进入初中后大部分孩子日常住校,交流话题很多无法进入到孩子内心,平时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1]。

2.“爱”的缺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走向远方,空壳家庭,单亲家庭大量涌现,许多家长只顾打拼事业,常常忽视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把孩子扔给年迈的父母,或任由孩子一个人吃住在家里,久而久之,由于缺乏关心,缺少陪伴,许多孩子变得孤僻、任性、自私。虽然说这种情况是为了给孩子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在学生这个时期,更加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父爱和母爱,儿童的心理一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而且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学生就会对亲情感到淡薄,即使是自己的亲戚在照顾自己,或者是隔代的爷爷奶奶,但是学生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的偏激,对待学习的态度不认真。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家庭原因,自己不认真听讲和学习,造成自己的成绩一落千丈。更有甚者,因为家中缺乏监督或者是父母的过分溺爱,部分孩子放学进网吧,空余时间玩手机成为常态。这样的家长生怕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关爱,就过分地宠溺孩子,任由孩子放纵自己,即使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家长也不及时制止。或者是家长的思想出现了问题,认为学生上学,根本没有太多的用处,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就不管不顾。部分孩子又因交友不慎,染上抽烟喝酒、打架滋事、游手好闲的坏毛病,成为老师头疼,家长痛苦的“问题学生”[2]。

3.过分溺爱。与上面情况恰好相反,有些家庭,因为独生子女等原因过分宠爱孩子,而且家中还有足够的资金可以任由孩子挥霍,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的家庭教育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全家人围着孩子转,或者是孩子处于儿童阶段时,别人家孩子手中拿着玩具,儿童就要去抢,但是因为不是自己的,得不到时就会又哭又闹。这时家长就会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而不是进行当场教育。这在无形中,就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失。然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往往导致孩子任性自私,身上充满“傲、娇”二气,学习拖拉,生活散漫,部分孩子还因家庭条件优裕,成谜于游戏网络,玩起了网恋、早恋,生活无规律,学习不用心,作业找枪手,卫生寻代工。时间一长,成了班上的小霸王。更有甚者,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如果其他的学生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对其他的同学进行殴打或者是侮辱,然后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久而久之,这种问题不及时地解决,就会出现校园暴力。

4.粗暴教育。有些家长崇尚“棍棒底下出状元”,对孩子轻则责骂,重则痛打,孩子在人前规矩老实,背后叛逆,桀骜不驯,更有甚者直接顶撞家长和老师,离家出走等。一味求“严”,缺少关爱的孩子,不仅亲情淡漠,往往行事偏执,做事不计后果,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下崇尚武力,惹事生非,打架滋事成为常态,一语不合就动手。许多家长对此无不苦恼,孰不知还正是家庭教育失当造成的恶果。

5.利益诱惑。有些家长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常拿利益来诱惑误导孩子。“考试得满分,奖励一百元”,“扫地一次奖励一元”,“做一次饭给五元”等等。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凡事都与钱挂钩的拜金主义种子,整天盘算着如何赚钱。达到目的,眉开眼笑,不达目的,闹情绪发脾气,凡事斤斤计较,不讲大局,不顾集体,学生中不讲理,學生中不合群。长期的特立独行,往往会造成性格的固执、冷漠、不信任别人,成为集体生活中的“另类”,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问题对策

转化“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然后对症下药地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许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1.将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串联起来,这三样环境对于培养孩子们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教育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而社会教育则处于教育的延展地位,三样环境需要层层结合、协调发展,促进对孩子们的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学校,在教育主导地位中需要定期开设类似家长会的学校活动,在活动中由班主任作为活动主持人,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活动对象,并可以与其他同学和父母之间相互交流,这样一来既能够促进双方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共识得到显著提升,又能够帮助父母们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态,继而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来利用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理论知识来解决孩子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等。

2.积极鼓励家长们参加家长学校,而所谓家长学校指的是对学生监护人进行一系列系统性培训教育的成人教育体系。让家长们在家长学校认识到自己管理孩子的不足之处,无论是过分溺爱孩子还是过分管理孩子,还是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家长只有认识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而且在农村进行教学的教师也可以帮助家长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时常给家长开家长会或者对问题很大的学生进行家访,及时地跟家长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侧面反映一下家庭教育,然后再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改变家长的思想。这样在日后,学生的家庭教育中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3.创建学习型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越来越进步,家庭教育的内涵不再是父母对子女、长辈人对晚辈人实施的一种教育,而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家庭成员应该每个月例行的开一次家庭动员大会,然后家庭中的成员指出,其他成员的不足,其他成员也有耐心地倾听并且改正。而且在这种家庭会议中,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会议中所说的每一句话,家长都要给予尊重,不要因为他年龄小,他还是个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建议。而是应该在家庭会议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样一来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

4.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有效性。其实尽管很多家长之间可能在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以及经济实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对于孩子们的爱却是十分相似的,而这种爱可以激励家长们的教育方针,促进家长们能够真正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在家庭教育中,其质量可以决定孩子们能否在家庭环境中形成成熟的思想动态以及谈吐素养、行为素质、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教师可以在其中帮助众多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各自孩子的成长特征以及心理动态,要让家长们能够真正重视家庭教育、明确了解孩子的重要性作用等。如针对那些常年在外打拼的问题学生家长,建议平日里打打电话,问问孩子的学习,重视家庭的特殊时间,定期不定期给孩子写封长信,让抽象的亲情变成切实可见的文字,既便于阅读又便于保存。创造机会,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重视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教育方法,做到宽严相济,不简单粗暴,不溺爱放纵,不大包大揽,引导孩子担当有为,自己的事自己干。尊重孩子,彼此理解和宽容,让孩子敞开心扉,家庭的教育,父母的说教,才能入心入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5.重视自我教育习惯和能力培养。外界的各种影响是教育的外因,而所谓自我教育需要在学校教育、家长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共同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一种教育成果,而这种成果可以帮助孩子们提升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在各自教育中积极培养孩子们的自我教育意识,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开展自我教育、如何在其中形成自我管理的诸多能力,同时不断提升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性地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卢义刚,郑寿宝.谈农村初中阶段学生家庭教育的实施策略[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8(10):28-29.

[2]陈英平.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失败原因及补救方案的研究报告[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1-2.

作者简介:

史世芳(1980.03-),女,汉族,甘肃省武威人,大學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甘肃省武威市第二十四中学,研究农村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家长请吃药Ⅱ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