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物流供应链网络剖析及探索
2020-01-11刘芷茜
刘芷茜
摘 要:本文通过对食用菌供应链现状的阐述,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其管理效率低下、各环节相对独立的缺点提出几点对策及改进措施,并建立食用菌质量监管平台来保证其质量溯源信息可视化,促进食用菌物流供应链改进及纠偏。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食用菌;生鲜
一、食用菌供应链现状分析
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使得对生鲜食品菌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菌类作为易腐烂变质的生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全程需要冷链环境来恒温养护,进而来保证其质量在超市的生鲜终端也可以有足够的鲜度。食用菌的产地与终端距离往往跨度较大,多次的转运也使得物流成本大大增加,并且由于其生长周期的不确定性也会带来供需关系的不平衡。
菌类的特性使得其对供应链物流、配送、储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而目前生產厂家、销售终端及第三方物流均存在着供应链系统不完备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生鲜食用菌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相对孤立,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流管理平台进行信息交换与质量监控,对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不到位,对过程的问题处理不妥当或不及时。食用菌供应链需要控制的因素多,过程流动性大导致其管理效率低下、质量管理滞后,无法适应生鲜食用菌发展的需求。
食用菌的供应链主要涉及生产商、供应商、物流运输企业、仓储、终端销售及消费者各个环节。供应链始于生产商的起点,终于消费者的节点,形成一条链条式的增值过程。供应链各参与单位通过协调合作来实现运输成本的最低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食用菌供应链物流因素分析
1.业务点数量
食用菌物流链主要由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物流中心、仓储中心及区域配送中心构成。各环节物流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业务点数量,某节点物流中心越多,其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生产商的数量就越多,对其下一环节的配送中心的分流能力也越强,子系统的配送也更为高效。
2.业务点分布
业务点分布用密集度来表示,产业的集中化可以使其优势最大化,提高议价能力的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并缩短了物流系统响应时间。
3.运输能力
各节点的产品运输与运距、联运方式、运输线路、区域交通情况息息相关。
物流需求的反应速度主要通过运距来体现。在物流网络设计时,要区分长距离运输和短距离运输进而选用不同的方式,长距离运输要舍弃一部分响应时间来优先考虑大流量节约单位时间;短距离运输则要更注重时效性,提升响应时间。
运输工具的选择也尤为重要,根据运输容量的不同,20吨以下的食用菌选择冷藏车来进行运输;如若超过20吨则要考虑通过铁路机械冷藏车及水运冷藏集装箱来运输。如果对产品的时效性要求特别高且价值较高,则需选用航空运输来保证运输质量。除按批次重量选用运输方式外,也可根据运距来选择:500公里内选用冷藏车,500公里-1000公里内选用铁路运输,1000公里以上选用水运或海运。
运输线路及交通流量要综合考虑,各业务点之间往往有多条线路及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要根据实际的运输成本及交通情况来选择最优解,对路线科学规划、动态调整、综合考虑配送网点与客户间的运距,在成本与时间中综合选取最佳配送线路。
三、食用菌物流供应链的分装与包装成本分析
分装与包装系统是现代物流体系中很重要的两个子系统,多式联运需多次搬运装卸。例如对铁路集装箱的装车卸车、进出港口的卸船装车等,环境湿度及温度变化较大,且由于运输设备及人员的不同,易对包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情况还会对包装内产品质量造成不可能的损害。为减少运输过程中由于装卸及转运造成的损耗,需从包装入手对产品进行精细化管理。
食用菌供应链的解决方案其最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包装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进而保证经济效益,并尽可能使用绿色可循环包装。包装成本和运输成本在整个供应链运输中占比很高,因此需最大程度提升空间利用率来保证低成本率,而食用菌的包装尺寸直接决定了运输的空间利用率,因此需科学设计包装策略。食用菌的分包包装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类的销售包装、二类的搬运包装及三类的运输包装。
根据运输方式及运距的不同选择的包装类别也不同,例如公路运输中较为颠簸,因此其包装主要通过绳索、货栏来防止移位及颠簸,进而降低由振动及挤压带来的损耗;在海运中则要提防装车卸车过程由于叉车、吊车的不可控冲击力带来的损耗,对不同地域雨雪天气也要重视。此外,全程冷链运输也要注意包装的防冻防潮。
四、提升食用菌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1.积极选用新型温控技术
控制冷链物流中的温度是实现食用菌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新型温控可视化技术对冷链温度实时监控,来保证温控的平稳性及安全性,使得新型电商模式下供应链系统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清晰了解。此外,也需要专业人员来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确保每项参数都在可控范围内,若有某项数据超过了波动范围则及时反馈到供应链系统中,动态纠偏。在终端销售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准确溯源到具体哪个环节出现纰漏,来进行追责及改进。
通过对购买食用菌的顾客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对食用菌的投诉主要由于消费者对产品信息无从得知进而怀疑产品质量,例如产品的生产厂家资质、各项指标信息、物流溯源等。各类投诉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增加了客服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降低了用户的复购率,营业额也受到了影响。透明可视化的供应链便于消费者对产品的养殖、采摘、运输、配送全过程可视追溯,降低商品的投诉率并提高消费者与厂家的信任度。
2.保障物流运输有序进行
在冷链运输过程中易发生不易控制的因素影响物流工作的有序进行,使得物流时效变长且成本增加,例如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司机的疏忽导致的交通事故引起的产品损失及时效损失;食用菌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保存不当导致食品变质引起的安全事故隐患。构建食用菌供应链物流网络可以使运输各环节按部就班,有规律的持续运行,对过程监管也更为有效,减少由于过程不规范引起的事故责任隐患。
食用菌的物流供应链网络可以运用其透明化的优势,及时地对产品物流线路实时进行追踪,通过大数据系统实时监控当地的交通秩序,若有堵塞及时采取措施,合理选配运输方式及更改路线,来降低由于物流运输引起的损失。
3.建立健全规范的食用菌设施选址体系
设施选址是保证物流供应链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传统的选址方式往往着重于定量指标,不利于达到运营的最优化。通过搭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来定性定量地对选址等各个因素进行横向对比,进而选定最佳方案,同时提供备选的次优选址,降低选址的求解难度,从而达到运营最优化的目的。食用菌的选址首要的确定目标是供应链各环节利益主体的分配情况,为每个参与方都尽量保证利益最大化,把蛋糕做大的同时合理地进行分配,使得供应链系统平稳有序地发展,进而保障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再者,食用菌的价格制定体系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新时代条件下的价格体系被互联网不断冲刷,信息化、共享化成为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大生产商根据报表来选择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材料,由此導致供应链体系极不稳定。需要通过稳定原材料价格及供应链主体的利益分配来保证供应链体系稳定。
4.选用损耗最低的物流方式
食用菌极易腐烂,储存周期比其他生鲜产品更为短暂,由此特性带来的损失是必然的,但可以控制损失大小。针对这一问题,必须选用损耗更低的物流模式,并增加供应链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优化体系中的各个节点,来保证供应链物流的稳定流转。
5.最优化供应链物流网络的选择
食用菌行业的稳定发展需要供应链物流系统的不断完善来支持,物流节点的精准布局是完善运输模式的重要举措,互联网的信息交互使得各个环节不断变化,因此在建立供应链网络的决定因素中,首先要考虑地域环境差异及区间距离等因素来进行决策,从而降低因信息不及时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配送中心高效率的完成运输任务,当客户需求与物流供应存在偏差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并实时监控改进效果,切实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提升用户体验。
6.循环取货运送模式
各城市通过建设环路交通网络来缓解交通压力,物流运输通过环线运输可以提升配送效率。食用菌的初级生产单位多位于城市远郊,而加工单位多位于室内,针对此现象,各个供应链物流商通常会选用建立集配中心来进行配送运输服务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城市环线运输将优势产业聚集整合并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产业优势集中化、运输高效化,以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7.中转节点优化措施
食用菌产业较为复杂化,需满足不同地域的消费者需求,中转物流集配中心若调配得当可以更好的使产品良性流转。集配中心需对客户群体区域做好调研,保证其配送范围满足销售区域。当配送区域跨度较大时,要尽可能降低由于原材料供应带来的问题,在供应与需求间掌握好平衡关系,多方位地分析来选用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提升配送效率进而降低运输成本。
8.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建立食用菌供应链网络集配中心,来进行产品的集中控制,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运输计划,从而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物流运输效率。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供应商可以通过供应链网络实时沟通协调,达到共赢的局面。良好的供应链网络可以平衡供需关系,促进供给侧改革,保证食用菌产业平稳发展。物流供应链网络的建立可以降低物流损耗和中间资金损耗,物流运输更为智能及科学化,在保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五、温控物流供应链质量监管平台机制
1.食用菌质量监管平台的建立
由于缺乏统一的供应链管控平台,使得生产、运输、销售各层级业务关系与管理层级混乱,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来保证整体的联运机制。因此,建立一个各方参与的质量监控平台对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效率尤为重要。
平台主要涉及政府部门、供应链相关企业及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通过质量溯源系统可以有效地对食用菌全过程进行监管,从农户的产地到物流链的运输及销售商的储存均可以实时管控,进而规范食用菌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与标准,淘汰不合格的生产企业及供应商,淘汰机制的存在使整个供应链更为规范务实。平台的建立也使每个环节连接更为紧密,沟通更为协调便捷,各环节职责更为清晰明确,第三方监管平台的介入使得其管理更为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有效地提高了食用菌产品质量。
质量溯源系统从最开始农户的种植开始规范化,从菌种、温度、湿度、产区、水质等信息入手,逐一上传到质量管理平台,信息随时更新使得消费者可以对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及种植、栽培、采摘各环节了解更为清晰透明。此外,采摘后的物流运输过程也将实时直播,通过合理的调度及运输方式进行冷链配送,尽可能地压缩配送时间来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中更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避开交通高峰区。
通过供应链物流质量管理平台的建立,政府监管部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消费者形成一个有机的质量监管整体,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反映在质量管理平台上,一方面使得食用菌科学管控,消费者的需求与生产者紧密结合,按需生产、个性化定制,物流配送更为及时准确,减少了盲目的扩大化生产和缓慢的物流配送。另一方面促进上游企业提高生鲜食用菌的生产标准及生产质量,消费者及政府的监管对食用菌的货源及加工运输实现了更为系统的质量控制,保障了食用菌的食品安全。
2.温控物流管理系统
冷链运输是食用菌物流的核心,因此需要专用的食用菌温控物流管理系统。该系统由上机位与下机位构成,上机位以处理器为核心,主要用于处理食用菌的环境信息数据,例如湿度、养护时间、温度等,并加以归纳,同时对下机位的APP进行数据更新。而下机位以FPGA为主,主要用来采集食用菌生长的各类信息,并进行储存和预处理。
3.电子合同管理
食用菌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众多的合同、付款单、协议管理,纸质文件归纳及处理较为繁琐,而电子合同可以使合同管理更为便捷高效,并能有效降低合同纠纷,并且电子合同也在法律层面上被承认、被保障,是一种新型合法的协议方式。
其具体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供应链过程的物流运输、B2B商家、B2C商家、仓储服务等均采用电子审批签名。各类协议合同在签署时均需经CA身份认证及授权,进而保证合同的有效性、真实性。认证方式可以选用当下流行的生物识别加密技术: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也可以与第三方认证平台合作:芝麻信用、京东金融等来快速进行识别认证,从而准确地识别签署人,保证合同协议的合法性。
六、结语
食用菌物流供应链较长,冷链运输对过程管控要求也较高,监管职能的缺失也使产品质量难以把控。因此,对食用菌供应链全方位监控,科学合理地规划配送方式及配送路线,才能有效地提高配送效率,降低运输损耗,进而提升经济效益,最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葛颜祥,刘庆明.食用菌产业链体系结构及优化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1):27-31.
[2]程丽丽.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与供应链管理构建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38(4):17-20.
[3]李艳.国内农产品企业供应链破局——以食用菌为例[J].中国食用菌,2019,38(6):107-110.
[4]林勇,马士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的综合评价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2000,14(5):30-32.
[5]王运圣,万常照,郭倩.基于RFID技术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管理系统方案[J].农业工程学报,2008,20(S2):20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