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究
2020-01-11谢伟丹
谢伟丹
【摘要】班级文化在学校或幼儿园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能够营造幼儿园氛围、班级氛围的媒介,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它凝聚着我国的中华民族文化和道德规范,是我们思想品质和价值取向。那么,如何将传统工艺作为班级文化特点的凸显,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融入幼儿园课程,同时,如何将传统工艺有技能地融进幼儿园的课程,使幼儿获得多元化的发展,并培育幼儿自主独立、自我意识等良好品质。本文将以木艺、刺绣、剪纸三种工艺出发,通过案例分析、有针对性的介绍,探讨如何使班级工艺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整合。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整合课程;工艺活动;传统文化;实践性
传统手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首要组成部分,首要是指经由过程手工劳作举行建造的具备怪异艺术风格的工艺创作,但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曾是很熟悉的技术活已离咱们远去,在幼儿园的课程里加入传统工艺,营造工艺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从而使班级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整合,是有难度和深度的,也是最值得我们钻研和切磋的。
一、什么是传统工艺
中国传统工艺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一般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有着非常完整的工艺技术,传统工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二、解读班级文化
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班级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班级文化创设需要师幼共同努力使得班集体具有凝聚力和良好的班风。我园以“营造家、诠释爱、共成长、成就人”为办园理念,班级教师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形成自然生態的家庭式结构,形成了尊重个性,温馨、和谐、关爱、开放、包容的班级多元文化。
三、创设班级文化的理论依据
在班级文化的创设中,我们是基于这四点设计的:首先是基于理论支撑;第二是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需求和兴趣;第三是基于教师的发展水平和个人特点;最后是基于社区及家长资源。
首先,我们从理论支撑开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地指出幼儿的发展规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并指出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 结合我园主题活动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环境和开展区域活动;通过工艺的融入,更好地满足幼儿多元化的发展,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提高。学中做,做中学是区域活动的重要原则,创设适合幼儿学习、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离不开这些理论支撑。
第二是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需求和兴趣点。区域活动的环境和材料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符,能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为了能够让幼儿在班级中更好地去体验愉快感,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感受成功感,我们需要给幼儿去营造一个宽松的、安全的、自由的心理环境,即自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样的环境即是顺利开展活动的前提,同时也能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肆无忌惮的、毫无约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中也明确指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自身感知操作而得来的。因此,在创设环境和班级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本班幼儿的身心特点,从幼儿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意义。
第三是基于教师的发展水平和个人特点。每位教师的特点不一样,擅长的领域也不一样。那么,在创设班级环境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老师的特点出发。例如,有的老师擅长美术,那么他们班的美术区便可以作为重点区,使之丰富多彩;有的老师陶艺比较好,那么可以开展关于陶艺的泥文化教育教学;有的老师音乐素养高,那么对于表演区、乐器类,便可以作为他们班级的主打特色。
第四是基于社区和家长资源。家园共育是我们一直在奋斗的目标,在幼儿教育中,社区和家庭对于幼儿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而每位家长能力不同、职业不同,他们常常可以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我园扎染班级在课程开展之前,就是因为有位家长对于扎染有所研究,因此,也常常来园亲自和幼儿交流和实操。这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也孕育着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多彩的,是与幼儿息息相关的。
四、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
(一)教师对传统工艺文化的误解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占百分之八十的,无论是从幼儿课程的开发还是课程实施,教师都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来源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而误解的大部分原因是教师认为传统工艺文化过于深奥和难度大不适合幼儿时期的学生。
调查问卷结果:
由此表可见,除了幼儿园对传统工艺文化课程的忽视之外,占百分比第一大的就是由于教师对传统工艺的误解。
(二)传统工艺文化案例分析
借用传统工艺为班级文化的显性特征,从而与幼儿园开展的课程进行整合,通过五大领域的发展特点以及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发展幼儿的对工艺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幼儿的审美意识,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在知识上了解工艺的源起、种类以及发展史,了解工艺的不同技法;在技能上学会工艺的简单技能技巧,发展其大小肌肉群。
案例分析一:木工坊
木来源于树,而树是自然万物的依靠。在一次台风天后,幼儿提出:“老师,为什么有些树会被吹倒,那些吹倒的树木会被带去哪里呢?”于是,我们决定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直接感知与体验更好地进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成了介绍区域、指导要点和区域间的联动三大块内容,先从分年龄层次的材料投放入手。首先,小班幼儿投放的材料是弹簧夹、胶水、小木片等;中班投放的材料有G型夹、锤子、钉子、羊角催、刨刀等;大班的材料有锯刀、螺丝刀、胶枪等。那合作的层次我们分成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所有合作材料的简单版本,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幼儿从最开始的简单到第二阶段的难度变化都有所不同。在第二阶段已经不是用胶水去稳固物体与物体了,而是使用转孔的方法,利用螺丝去固定物体的连接。
在工作坊的活动中,我们除了分龄活动之外,还有混龄合作活动。以混龄合作课程“小小桌椅”为案例,在开展每一个混龄合作课程前,幼儿都要根据自己的思考,然后一起讨论制作任务分工表,接着带着任务分工表去到自己的区域进行合作活动。在区域中,幼儿会互相穿戴服饰,共同合作测量、画线,规划好桌脚、椅脚的长短比例,在这个基础上分工开始进行锯的工作。在这里,我们投放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在虎头钳上固定好木条,使用锯刀锯断木条;第二种是使用锯床,使用锯床是适用于比较薄一点的木片,在锯的工作完成后,便进入连接物体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需要通过合作共同固定物体的连接,除了使用胶水之外,随着经验的累积还可以尝试使用电钻打洞,用钉子进行固定。
从这个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方面:1.中小组幼儿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初步建立合作意识,大组幼儿能够学会初步的统筹和安排,学会合理安排分工;2.即锻炼了幼儿手臂肌肉的发展也帮助幼儿学会连接物体;3.学会正确地使用锯刀和锯床。
在教师方面:1.能够让教师更好地观察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2.能在发现问题后做到及时地引导和记录;3.教师可以及时放手给予幼儿更加充足的自由和创作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在这个区域中,我们的指导要点也分成了个性化指导要点和合作指导要点。首先是个性化指导要点,我们根据三个年龄阶段幼儿的能力和发展需求把指导要点分成了三个年龄层次和两个阶段。当然,在开展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指导要点是根据幼儿的情况发生变化的,甚至可以到第三阶段或者第四阶段等。
在工作坊的活动中,我们重点发展幼儿的多元化教育,那么,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动更好地展现我们的多元化,木工坊制作的桌椅会投放在美工区作为基础彩绘材料。彩绘完成的作品可以投放在角色区进行角色游戲,当然除了这些联动,还有木工区的人物制作可以在皮影区作为表演道具等等,真正地实现班级区域的互通以及联动性,更好地为幼儿创设多元的、丰富的班级工艺文化。我们的一生思维模式发展可经过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个发展时期。3-6岁的幼儿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年龄,属于形象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需要通过直接感应去获得认知,去探索世界,而我们也一直强调,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手段和方式。通过我们打造出的木工坊,木工主题游戏,给幼儿提供他们需要探索的材料,让他们去感知,去亲身体会。而我们再将一些知识和技能有技巧地融入在游戏中,让他们在游戏的氛围下,去享受、去学习,从而培养幼儿专注、独立、自信、创造力、合作等能力。这无疑是幼儿获得成长的最佳途径。
案例分析二:剪纸坊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剪纸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源于民间的美术活动,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美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独特的民俗文化风貌。以《虎头帽》的制作流程为例,首先,教师介绍虎头帽、认识虎头帽的基本特点以及基础制作方法是制作虎头帽的第一步。在材料准备上分成几个层次:半成品、成品以及完全自制品,在工具的投放上也是丰富多彩,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以及动手能力,在合作的制作过程中,采用大带小的合作方式,共同完成虎头帽。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以及材料都各有不同,最后当幼儿把自己制作的虎头帽戴在头上的时候是多么的愉悦。
在这个活动中可以看到幼儿:1.体验剪纸的乐趣,享受成功,增强自信心、表现力;2.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分配任务的能力,并学会设计统筹虎头帽的色彩; 3.加深幼儿对虎头的理解,且可运用到生活中,体验美。
教师前期需要准备:1.体验虎头帽的色彩,帮助幼儿了解虎头帽的外形; 2.了解虎头帽的历史与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虎头帽的含义;3.通过家园共育视频与图片指导幼儿,让幼儿了解虎头帽表演的动作。
幼儿在剪纸坊中通过虎头帽的美工制作活动,可以将作品投放至表演区作为幼儿的表演服饰,实现区域间的联动。
案例分析三:刺绣坊
刺绣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特色,它是用针和线把人们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各种布料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坊从三方面入手,介绍区域、指导要点以及区域间的联动。
首先是介绍区域,在分年龄层次的材料上我们分成了三个年龄组。小班的主要以单一的活动或者简单的穿、编等为主;中班的主要以半成品刺绣材料为主,材料在投放上会采取有较大洞的饰品或者较简单的线条绣;大班主要以原材料为主,让幼儿充分发挥创作能力,感受刺绣的乐趣。在合作层次上,我们分为两个阶段,不同材质的布料以及不同的主题给予幼儿不同的合作难度,逐步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
刺绣坊除了幼儿的刺绣活动,还加入家长资源,不断地开展与家长共同合作的亲子刺绣课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家园共育,这是一个亲子刺绣的活动过程。从材料的准备中可以看到,在布料、绳线、饰品、针等都分成几个层次供亲子进行选择。刺绣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活动的前期教师会作为主导者向家长和幼儿介绍各种刺绣的方法,会在家长刺绣的过程中提供指。从彩绘底板到穿线刺绣整个过程都由亲子共同完成,这不仅帮助幼儿了解刺绣、学会针法,也帮助家长融入我们的课程中,共同感受家园共育带来的优势。
通过这个活动增强幼儿眼、手、脑三者的协调度。在活动中,锻炼幼儿的专注力,更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大小肌肉的发展。 教师需要准备的是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在情感上感受民间艺术的美,也引导幼儿了解刺绣的不同技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家园共育的最大化。
刺绣的作品可以在角色区、表演区以及班级环境创设中互动,实现区域间的联动性。灵活刺绣是咱们的特色,是实现故里共育的桥梁,把刺绣引入幼儿的学习课程当中,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培育幼儿手眼协调本领,还对幼儿的大脑发育、脱手操作本领的成长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刺绣坊让幼儿从小就领悟民间手工艺术,激起幼儿对民间手工艺的兴趣,同时也幼儿萌生民族自豪感。
在班级文化特色创设中,在工作坊的活动中,我们要不断地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实现动态性的教育,让幼儿能够和教师共同打造属于我们的文化。幼儿园教育是儿童未来发展的起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要解决当前普遍幼儿园存在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需要社会和幼儿园以及教师队伍的通力合作。将传统工艺作为班级特色文化的媒介,与课程相整合,实现班级文化与课程的融合性,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是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贯彻教育核心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李亚杰.论传统工艺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音乐大观,2013.
[2]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OL]. http://wenku.cyjzzd.com/a/1300017883.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OL]. http://cmsadmin.xbdedu.cn/207e3f0ecd0676423dd4e691c24483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