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中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2020-01-11王庆华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理念大学生

王庆华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的生存与福祉,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价值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抓手,旨在探寻高校思政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思政教育 生态文明素养 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的事实证明,人类文明也需要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沉淀与升华。教育传承、发展文明,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离不开教育的熏陶与促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否把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心,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情感、生态意识、生态行为,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一、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价值

1.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在全人类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地球生态环境失衡,人类命运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将文明与生态相结合,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需要。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要使国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必须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而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则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进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强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度,才能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2.对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诚然,“美丽中国”的理念提出以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时之功,推进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举措及新政策正在路上,建设“美丽中国”仍然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正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石,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则是夯实这一基石的有力举措。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高素质发展人才。

3.有益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时代愈发展,教育的作用愈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了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其他精神层面的需求。“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契合时代特征,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融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之中。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生态道德,有益于青年大学生尽快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全面、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现状

1.高校对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综合相关学者在调查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有一定的重视,但是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尤其是在学科建设、专业教师培养、专业教材、实践环节普遍较弱。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普遍重视专业学科建设以及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导致学生对其他课程学习缺乏重视。有的高校在思政课堂中穿插讲解生态文明知识,教师因缺乏相关专业背景,教师的生态思想和理论把握不足,导致在教学中常常对生态知识点到为止,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态文明思想、知识的渗透较低。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相关选修课程或者公修课,但是教学效果一般,很难从意识形态上使大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并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2.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缺乏系统性

“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是大学生文明素养形成的标志,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改变才能最终实现。”然而,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关于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科学体系尚不完整。生态共鸣、生态情感、生态理论与实践等环节衔接中存在盲区。很多高校在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中寄期望于课堂上通过讲授理论、灌输理念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产生生态行为。这种教育方式或者“课程体系设置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教育目标存在严重缺失,出现教育主体的生态文明教育需求与教育客体教育理念的矛盾性。”最终将导致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解不深,无法产生生态情感,知行无法合一。

3.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缺乏活力

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落脚点在于生态实践,注重实际行动,这就决定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中,更应该创新生态教育培养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切身体验、实际参与,真正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然而在目前高等院校的授课体系中,生态文明知识仅是其中的一个小模块、小章节,可见单纯依靠思政课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明显力度不足。部分高校除了课堂教学中注重生態文明素养的培养,还会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举办一些环境保护类的活动,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课堂学习,更受学生的欢迎。但在实际活动中,存在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学生被动参与的现象。由此可见,高校思政教育中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尤显活动不足,表面上看来有理论培养、有实践支撑,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感受不深。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

1.强化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力度与重视程度

大学教育承载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把培养新时期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具有可持续、生态发展理念的建设型战略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重任,高校除了重视专业技能、专业基础教育外,更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意义,进一步理清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日常教学的组成部分,重视并强化教学效果。高校教育还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其他学科中适时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从科研、教学、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等方面加大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上投入力度,为学生学习生态理论知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提供环境和平台。

2.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体系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场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道德高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前文所述,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大多是以思政课堂为主,且教学时长和教学重点并未着重强化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所谓实践出真知,中华民族今日之成就离不开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伴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成长的大学生们仅仅依靠思政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往往造成课堂古板乏味,学生不愿意听的情况。因此,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理应构建学生乐于接纳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体系,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养成,破解条块分割,结合思政课堂、课程思政、课外实践、实习实训等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被动变为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体验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建立生态情感,养成生态行为。

3.创新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培育模式

“高校作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主要基地,应顺应现今的新形势,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注重人才发展的创新化、和谐化、个性”。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现实,跟紧时代步伐,才能切实实现培育目标。“要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学校园中开展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环保活动是对思政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改善目前生态环保活动的单一性,深挖活动内涵,把握学生心理并与培养目标相结合,是学生能够热情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爱好中掌握生态文明知识,真正的能从内心亲近大自然,把感性认知升华为价值观念,养成生态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罗红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06):11.

[4]彭志紅.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与教育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 :62.

[5]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55.

[6]陈智慧,华启和.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4):402.

立项项目: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以河南护理职业学院为例;证书编号:2019023号。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理念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