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基地的实践研究
2020-01-11郑勇
郑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意识到了对学生的培养应当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来实施。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以及学习各项劳动技能方面常常被忽略。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提升劳动技能与水平的重要场所,新时代如何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首先,阐述了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其次,分析了当前综合实践基地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以及劳动教育方式不灵活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建建议,以期通过研究可以给综合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提供参考,并促进学生劳动能力提升。
【关键词】劳动教育 实践基地 问题 策略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大部分学生都在不愁吃穿的良好环境中成长。家长为了孩子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知识,很多原本由孩子完成的劳动却由家长代劳了。如此一来,学生的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很有必要。
一、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类的很多知识与技能都在劳动中获得的,一次次经验的积累与问题的分析总结,促使人们经过创新创造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当与劳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增强智育、美育、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劳动已经被列入到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因此,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也是为了满足新课改的需求。
学生通过参与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增强自身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劳动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劳动技巧与学习方法。通过劳动实现立德、启智的目的。此外,通过参与劳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毅力,加深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意识到生活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中蕴含着独特的美。
(二)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很多人认为,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不高,并且在生活中不断的向学生灌输要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将来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思想观念对学生造成了误导,进而导致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因此,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参与劳动真切的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然后促使学生能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进而积极主动的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参与劳动。实际上,学生亲身参与劳动活动获得的体验,以及对劳动的感知,远远高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说教,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这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独立自主的健康人格,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当前综合实践基地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近年来,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积极组织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承担着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基地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首要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但是,由于学生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有限,一些劳动课程的开展存在着走过场的情况,学生们不能切实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偏离了劳动课程的初衷。此外,课程设置不合理还体现在没有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例如,在开展田间劳动时,小学生与中学生的劳动强度相同,這势必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综合实践基地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也影响了劳动课程的开展。目前,综合实践基地人员数量不足,很多人员既要忙教育教学,又要忙于日常管理的工作。在劳动课专业教师的培养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一些教师出身于美术专业,能够带领学生开展一些手工实践课程,但是对于其他劳动课程其专业性不足。还有一些教师本身是园艺师,能够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园林绿化以及种植等方面课程,但是教师本身的理论知识不足,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综合实践基地缺乏稳定的教师队伍以及专业的劳动课教师,同时也没有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影响了劳动课的教学效果。
(三)劳动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不足
不同的劳动内容以及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应当有所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部分综合实践基地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面对何种教学对象采用的都是同样的方式,小学生与中学生在理解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与教学方式。此外,部分综合实践基地在劳动课教学中缺乏德育以及劳动文化的渗透,为充分发挥劳动课的全部作用,也就不能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成长。
三、新时代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科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就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昆山校外实践基地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田间劳动”“家政体验”“手工劳作”等课程。并且这三个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不同的方式,使得学生通过参与生产劳动、生活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等,体验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这三种劳动模式的实施也实现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劳动教育的结合。
具体而言,昆山校外实践基地结合了所教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程度分阶层的开展了劳动课教学目标。这种阶梯式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更加浓厚,激发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以“家政体验”课程为例,对于小学生要培养其自己整理床铺、打扫卫生、擦玻璃以及包馄饨的技能。对中学生而言,其独立性更强,自理能力更好,因此对其要求也就相对更高,不但要能收拾床铺,清洗自己的衣服,还要学习如何做饭。要从食材的采摘、清洗直至菜品的完成,要通过此次锻炼,学会一道自己的拿手好菜。又如,在“手工制作”这一劳动课程中,小学生需要学会用剪刀与胶水等制作一个风筝,并通过绘画使得风筝更加具有独特性。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但对于中学生来讲,这就需要学会使用锯子、电钻等劳动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完成一个实木音乐盒的制作。相比较而言,中学生劳动课的难度更大,对学生而言也更加具有挑战性,也因此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提供专业的师资保障
昆山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了师资方面的投入,提升了整个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进而给劳动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
第一,提升招聘门槛,招聘专业劳动教师。昆山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对教师的学历与资历进行双重考察,所选择的教师同时具备劳动课专业知识的与教学经验。进而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二,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养,提升业务能力。昆山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组织现有的劳动课教师参与专业培训活动,如专题讲座、校外观摩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三,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之间要积极沟通,交流教学经验,逐渐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昆山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挖掘教材内容,而且还站在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例如教师结合基地实际情况,主动开发了一些课程资源,在昆山基地租用了周围十余亩土地种植了山芋,教师利用其开展了“田间劳动”课程。
(三)灵活教学并渗透德育与劳动文化
在“家政服务”这一课程中,组织了学生们开展“文明小义工”的活动,即为所有的用餐人员提供服务。每一名参与劳动课程的学生有成为“小义工”的机会。其主要職责是在用餐时给其他同学打饭、分发碗筷,在就餐之后还要负责收拾碗筷以及座椅,保持餐厅的清洁卫生。这一劳动课程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也能开展,让学生学会为他人服务,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
在“田间劳动”课程开展中,教师组织学生们到基地的山芋天田中劳作。在山芋种植时,给予学生相关的专业指导,让其学习必要的劳动技能。在山芋成长期间,组织学生每个月参与一次山芋的管理,例如浇水、施肥等;在山芋成熟时还组织学生们到农田挖山芋,当天的晚餐就是利用山芋来制作的。这样学生亲身参与了山芋的种植、成长与收获的所有环节,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了果实,有别样的劳动体验。教师也要适时开展珍惜粮食,真爱劳动成果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此外,在“田间劳动”模考中,教师还给学生讲授了“二十四节气”,这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结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一劳动文化,将不同节气的时候、气候、物候对应起来,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教师的劳动教育方式灵活多变,结合了现实生活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并且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知识与劳动文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了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综合实践基地应当科学合理的安排教育课程、提升师资团队的能力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开展教育。还应当注重在劳动过程中渗透德育知识与劳动文化,升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钟斌.新时代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进展,2019,(05) :4.
[2]王勇.发挥优势,面向未来——新时期综合实践基地发展探索[J].教育界,2014,(01) :98.
[3]李军明.劳动实践教育人劳动实践塑造人[J].儿童大世界,201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