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托起泗洪产业转型新高地
2020-01-11彭雷王永
彭雷 王永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地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泗洪县的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区)脱贫攻坚开辟了一条新路。通过开展实地调研,深入解剖泗洪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和短板,力求从中找到对全省特色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与启示。
“全省小康看宿迁,宿迁小康看泗洪”。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版图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泗洪都是一片“洼地”。不仅工业总量少、规模小,传统农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农作物产量不高、效益过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具有良好资源禀赋的农业大县,泗洪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乡村振兴突破为引领,确立了“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农业发展定位,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扎实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后发快进、“洼地”崛起的特色农业转型发展新路径。
绘好一张“蓝图”,由“粗放种养”向“集约集聚”转型。在推进全县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泗洪始终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因材施教”,确立了“3135”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即计划到2020年底全县发展稻虾共作30万亩、碧根果10万亩、蚕桑3万亩、软籽石榴5万亩。截至目前,泗洪农业结构调整面积达80.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约41%,建成成方连片千亩以上“百园工程”项目185个,形成了“优质稻米、高效水产、绿色蔬果、生态畜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一是优质稻米。常年种植水稻90万亩,年产优质稻谷52.3万吨,拥有“上塘贡米”“蟹园大米”等省、市级名牌农产品牌20个。“泗洪大米”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大米类金奖、获得“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第一名、江苏省唯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奖。二是高效水产。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为24.2万亩,年总产量达10.5万吨、总产值达55.6亿元。河蟹出口量连续十四年位居江苏县级第一,被评为国家级大闸蟹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有机蟹养殖示范县;稻田立体综合种养面积达28.6万亩,先后获得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中国小龙虾种源保护第一县等称号。三是绿色果蔬。全县绿色果蔬复茬播种面积为44万亩,总产量达97万吨,产值达25.8亿元;林果面积为15万亩,主要包括碧根果、软籽石榴、黄桃等。碧根果种植面积达10万亩,拥有万亩以上基地4个。四是生态畜禽。生猪常年出栏110万头,奶牛年存栏2.2万头,禽类年存栏2000万羽。广东温氏、天津宝迪、蒙牛、四川德康等国内行业领先企业先后入驻,带动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逐步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畜牧发展新局面。
聚焦“两体”建设,由“一家一户”向“雁阵体系”转型。围绕载体建设和壮大主体两方面,加快推动农业“一产接二连三”,努力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特色农业产业航空母舰。一手抓农业园区载体建设。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渔业产业园两大园区载体平台建设,按照“良种化、设施化、信息化、生态化”要求,充分激发园区现代技术示范推广、品牌附加值提升、联农带农、三产融合的先导作用,推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人才培训协同发展。一手抓农业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瞄准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三产融合、产学研结合“四类项目”,全力推进农业项目招引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县年均建设农业重大项目20个,投资额超50亿元的华西希望·德康生态循环扶贫养殖项目,投资额达15亿元的中农联农产品物流园,以及广西桂柳、江苏美阳等一大批领军型、创新型、规模型龙头企业和项目纷纷落户泗洪,成为牵引农业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推进“三牌”同创,由“品类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建成全国知名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目标,积极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三牌”同创。一是推进“两品一标”创建。加快“两品一标”农产品申报认证,大力培育推广“洪”字头、“西南岗”等农产品品牌,以“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举措,打造品牌创建一二三梯队。已创成“两品一标”产品119個,其中绿色食品有99个、有机农产品有16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4个。二是全面加强品质提升。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只有抓好产品质量,品牌才能可持续发展。泗洪抓住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契机,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业标准生产推广等体系建设;扎实做好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农药化肥减量等工作,切实提升全县特色农产品品质。三是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把握好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招商会推介机会,持续扩大泗洪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在江苏省首届农业品牌发布会上,全县有5个产品入选省级品牌目录名单;利用好各类直播平台等新媒体资源,深化与阿里、京东、邮政等电商企业合作,量身打造泗洪特色农产品体验店、直营店、旗舰店、网红店,让泗洪特色农产品有故事、有口碑、有市场、有价格,线上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加强“四驱”联动,由“分立替代”向“耦合互动”转型。坚决落实农业农村发展“四个优先”保障要求,既优化“软环境”,又筑牢“硬支撑”。政策资金有保障。制定出台全县《现代农业(渔业)发展奖补办法》,每年设立1亿元专项奖补资金;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涉农资金统筹长效机制,对涉农专项资金,坚决做到应统尽统、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资金投向农业发展最重要领域、最关键环节、最精准对象;加大涉农贷款发放力度,畅通农村融资渠道,持续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在全国首创稻田小龙虾目标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探索山芋收获季节气象指数保险,有效激发特色农业发展活力。要素配套有保障。加大对农村产业用地支持力度,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每年安排不少于8%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联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及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新型主体,建成2个基层农技科技示范基地、5个产业体系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加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改革,深化合作社经济运行,培育一批美阳万亩红薯种植产业化联合体、苏北粮油万亩优质稻米种植产业化联合体、缤纷泗洪万亩小龙虾养殖产业化联合体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典范。干部人才有保障。制定出台《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建立500人的县级乡土人才库,建成乡土人才“三带”示范基地20余个,新增乡土人才创业项目109个,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开展设施园艺、稻虾共作等专题培训;不断优化“三农”干部结构,全县“定制村干”和乡村振兴特聘岗位覆盖面达100%。
突出五个“狠抓”,由“精准扶贫”向“稳固致富”转型。紧紧咬定低收入人口脱贫和省定经济薄弱村转化两项核心任务,将脱贫攻坚作为推动特色农业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狠抓责任落实,全面加强脱贫攻坚组织保障。坚持县委书记负总责,县委副书记牵头抓,建立县级领导、挂村包户单位、行业主管部门、乡镇(街道)和村居五方主体责任清单,全方位提升真扶贫、扶真贫工作成效。二是狠抓产业扶贫,全面助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通过内培外引,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四全工程”和“家门口就业创业工程”,累计带动3.6万余人就业增收。三是狠抓政策落实,全面提升兜底保障能力水平。基本医疗全面覆盖,全面落实“四个全覆盖”扶贫助学政策,住房条件大力改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水电费补贴等实现财政全额代缴等。“十三五”以来,累计为低收入农户发放低保资金9.3亿元,兜底脱贫4.2万人,为2.3万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资金1.43亿元。四是狠抓精准帮扶,全面深化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扎实推进一位县级领导、一个规模企业、一个商会、一个县直部门、一名第一书记、一名扶贫书记挂钩省定经济薄弱村“6+1”挂钩帮扶到村工程,深化“强村三项试点”,大力实施“四方挂钩、百村振兴”计划和“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推进一户一人结对、一户一企创业、一户一岗就业、一户一社入股、一户一策托底“五个一”帮扶工程,科学分类制定帮扶举措。目前,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已超万元。五是狠抓改革创新,全面完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全力开展“合作社+扶贫”,积极鼓励支持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提供劳务等方式参与合作经营,累计成立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213个,申请专项扶持资金3900万元,带动3500余户低收入农户入社。积极倡导“消费+扶贫”,在京沪高速高邮服务区设立全省首家高速公路服务区扶贫馆,在南京设立泗洪西南岗农产品集采扶贫馆,与南京艺术学院、汇鸿集团、省人大机关议事园酒店等后方单位签订消费扶贫战略协议,近两年销售农副产品收入9000余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1000万元。
面向“十四五”,基于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国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三农”相关问题的部署要求,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应创新思路理念和方式方法,重点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要坚持系统化思维。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贯穿县域发展全领域、各方面,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工程,必须坚持统筹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注重整体性、协同性、关联性,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以扎实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要突出人本化理念。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的,有效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在农业调结构工作中享受就业、分红等实实在在的利益;要不断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品质内涵,重点保障好困难群众的生存发展,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要走好特色化路径。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走差别竞争、特色取胜之路。要注重规划先行、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引导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找准发展定位,塑造特色优势,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错位发展,每个乡镇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可先期选取一到两个村居作为典型示范,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点立足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构建“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四要强化市场化力量。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能靠政府单打独斗,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鼓励引导市场资源、社会资本、创业人才充分融入,重点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和创业支持力度,探索公共服务配套分类实施,能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给市场,更好地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在乡村形成土地、资金、人才、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中共泗洪县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