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01-11周倩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3期
关键词:卧床康复训练入院

周倩

冠心病是中老年群体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器质性病变引发冠脉血流及心肌需求不均衡而造成的心肌损害症状[1]。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冠心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致残疾率与致死率较高。因而,临床治疗心力衰竭除了改善患者症状及其生活质量以外,还需加强对心肌重构机制病情恶化的延缓及抑制,切实降低患者的住院率与死亡率。伴随着临床康复理念的不断更新,运动康复训练已逐渐成为心血管疾病功能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近年来,运动康复训练已成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项目之一,美国心脏协会将其纳入病情发展稳定期的常规疗法[2]。鉴于此,本研究对本院80 例患者应用不同康复干预方式的临床效果展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80 例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4~68 岁,平均年龄(59.1±4.2)岁,病程1.4~5 年,平均病程(3.2±1.8)年;观察组患者:男27 例,女13 例,年龄46~72 岁,平均年龄(59.5±4.5)岁,病程2.1~6.3 年,平均病程(3.2±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包括血管扩张、利尿护理、吸氧护理、控制血脂血糖、对症用药、用药指导等,且严格控制患者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指导患者住院期间熟悉并掌握所有训练项目,为出院后自我训练做好基础练习。根据心功能分级不同标准,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康复内容,由专业护工指导协助,内容如下:①心功能Ⅱ级患者,入院1~2 d 内,陪同进行室内行走,可在平地步行100~200 m,2 次/d。根据病情的改善情况逐步增加步行距离。正常情况下,3~4 d可实现步行≥500 m、下楼一层,2 次/d;②心功能Ⅲ级患者,入院1~2 d 先行卧床休息,指导患者开展关节被动性运动,如踝关节屈曲、髋关节内收外旋等,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开展关节弯曲活动,对上下肢肌肉进行按摩予以放松,10 min/次,2 次/d。同时,每3 h 翻身1 次;入院3~7 d,指导患者开展坐位、站立、行走等训练项目,2~3 次/d,10~15 分钟/次,病情好转后再逐步增加运动强度;③心功能Ⅳ级患者,入院1~2 d,床上下肢活动:医护人员协助患者缓慢抬起双脚,保持2~5 s,再微微抬起小腿,直至与大腿处于水平方向,保持约10 s后收腿。15 s/次,4~6 次/d。床上上肢活动:医护人员指导(协助)患者置于坐位,两臂向前水平伸展,手心朝下,弯曲置于胸前,由内向外于空中画圆圈10 次;两臂向左右旁伸展,与胸部呈水平方向,手心朝下,由左右一齐朝向胸部于空中画圆圈10 次。25 s/次,4~6 次/d;入院5~6 d,再次开展呼吸运动(缩唇运动、吹蜡烛运动、腹式呼吸等)、肩部运动以及上肢运动等;入院7~8 d,协助患者下床实施椅子疗法(直背椅),20 min/次,2 次/d;入院9~10 d,循环上述步骤,逐步增加活动量。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水平,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西门子彩超SC2000)测定患者心功能指标,项目包括:LVEF、LVESD、LVEDD。检测时,患者置于侧卧位,各项指标测定3 个心动周期取其综合平均值。(提示:干预前与干预后均由同一名医师操作)。②对比两组患者的卧床、住院时间及运动耐力水平,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于康复干预前、干预后(出院前1 d),测定患者的运动耐力水平。选择一条封闭、较长的直行走廊开展测试,记录患者6 min 内的步行距离。若测试途中,患者反馈呼吸困难、重汗、胸痛、面色苍白等其中之一症状,遂立即结束试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干预前,观察组LVEF、LVESD、LVEDD 水平分别为(36.11±4.02)%、(55.39±6.92)mm、(66.49±8.97)mm,与对照组的(37.16±3.98)%、(56.28±6.49)、(65.34±7.67)mm 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74、0.593、0.616,P=0.244、0.555、0.540>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LVESD、LVEDD 水平分别为(46.78±4.26)%、(42.37±5.69)mm、(41.84±6.63)mm,均 优 于 对 照 组 的(40.16±4.36)%、(52.33±4.80)mm、(50.13±6.95)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869、8.462、5.459,P=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患者的卧床、住院时间及运动耐力水平对比 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4.11±4.31)、(11.5±1.84)h,均短于对照组的(75.44±4.27)、(16.5±2.02)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11、11.573,P=0.000、0.000<0.05)。干预前,观察组6 min 步行距离(52.96±14.19)m 与对照组的(54.24±15.37)m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7,P=0.700>0.05);干预后,观察组6 min 步行距离(374.66±58.43)m 优于对照组的(202.73±49.53)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196,P=0.000<0.05)。

3 讨论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堵塞管腔及改变了冠状动脉功能性,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3]。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较差,输出量无法支撑起现实所需,运动中常常出现体力不支、心悸甚至是心绞痛等症状,无法开展长时间运动。同时由于心室收缩异常,一旦过度劳累可引发心室充盈压提高,进而形成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后牵连右心室,且经心室异常舒张的进一步发展,呈现扩张持续性弱化,造成左室舒张内压的迅速增长,最终导致呼吸困难。此外,心肌细胞的氧化代谢、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及促炎症细胞因子等其他连带因素也可同时加重心力衰竭症状[4,5]。

该症治疗,主要是抑制心肌的进一步损害[6],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恢复,其次主张病情发作期多卧床静养,认为频繁体力活动可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而经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卧床具有肺部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7],使病情恶化,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随着康复训练理念的不断发展,经临床大量研究证实,老年冠心病患者开展康复运动锻炼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骨骼肌血流状况、肌肉的收缩,缓解患者的疲劳、呼吸困难等症状,切实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发的静脉栓塞等并发症与心血管事件。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LVEF、LVESD、LVEDD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6 min 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研究结果可见,运动康复训练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患者接受长期、持续性的运动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提升心室血运,进而实现对心肌供血的改善、舒缩功能的增强,且同时可相应降低收缩末期充盈压,缓解且抑制心室重构,即实现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研究表明,运动康复训练还可以纠正患者骨骼肌及血管的异常舒缩,增加血流量,增强运动耐受,同时对交感神经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减轻外周血管张力,进而减轻心脏负荷,进一步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开展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心功能,促进体力恢复,且减少并发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安全性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卧床康复训练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