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应用及临床预后分析
2020-01-11黄小玲
黄小玲
子宫肌瘤为临床常见良性肿瘤,因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引发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多发于30~50 岁育龄妇女,临床表现包括子宫出血、白带异常、腹部疼痛、不孕、流产等症状[1]。子宫肌瘤可影响患者生育功能,同时存在一定癌变风险,因此临床应及时治疗。药物治疗只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缓解症状并抑制肌瘤生长,使其萎缩,但是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大,停药后复发率高,不能彻底根除,手术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方案,手术包括子宫切除术和肌瘤剥除术,因多数患者需要保留生育功能,因此,肌瘤剥除术在临床更为普遍。开腹手术为传统子宫肌瘤剥除术,手术空间大,操作简便,但开腹手术不可避免对患者造成较大损伤。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妇科手术微创治疗,腹腔镜在治疗子宫肌瘤中得到广泛应用,腹腔镜手术具有精细度高、准确度高等特点,可降低手术对机体造成的损伤。目前已有报道,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卧床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2]。但手术为侵入性操作,对机体产生二次创伤,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可引起MDA、AOPP 和ROS 水平升高,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引起炎症反应。术后疼痛感强烈,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影响患者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及术后恢复,目前临床对腹腔镜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对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和疼痛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60 例子宫肌瘤患者分组,讨论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治疗的60 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实验组年龄26~51 岁,平均年龄(36.23±5.09)岁;平均子宫肌瘤大小(4.27±0.31)cm;单发病灶21 例,多发病灶9 例;平均病程(5.17±1.92)个月。对照组年龄24~52 岁,平均年龄(35.97±5.36)岁;平均子宫肌瘤大小(4.24±0.35)cm;单发病灶19 例,多发病灶11 例;平均病程(5.21±1.7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临床诊断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符合手术指征;子宫无粘连,术前未服用激素类药物、临床资料齐全、配合治疗;子宫肌瘤月经过多引起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等[3]。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系统疾病、子宫内膜恶变、腹腔粘连、过度肥胖、肌瘤恶变、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严重高血压等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给予硬膜外麻醉,腹部正中取纵向切口,逐层切开皮肤至腹腔,观察子宫肌瘤的大小和位置。缩宫素剂量10 U,注入肌瘤基底,切开肌瘤外包膜,剥除肌瘤结节,缝合切口,关闭腹腔。
实验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膀胱截石位,应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建立CO2气腹,常规消毒,脐部行1 cm 左右切口,置入腹腔镜,左下腹和右下腹麦氏点行0.5 cm 切口,左腹直肌外侧缘和耻骨连接处行1.5 cm 穿刺口,放入手术器械,观察盆腔和肌瘤情况,确定手术切口,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 溶于6 U 垂体后叶素,注射于肌瘤包膜内的肌瘤凸起位置,单极电凝钩横向成电凝带,切开子宫肌层,暴露瘤体,固定肌瘤,逐层剥离,缝合瘤腔止血。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氧化应激指标、炎性指标及疼痛评分。①手术指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②并发症:切口感染、盆腔粘连、切口疼痛、尿潴留。③氧化应激指标:术后空腹取静脉血,加入肝素抗凝,转速3000 r/min 离心10 min,取血浆置-20℃保存,应用荧光法测定ROS 水平,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 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OPP 水平。④炎性指标:术后空腹取静脉血,3000 r/min 转速离心10 min,取血清,置于-20℃待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SP、PGE2水平。④疼痛评分:应用VAS 判定患者疼痛程度,评分越低,疼痛程度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实验组住院时间(4.25±0.76)d、手术时间(73.67±10.22)min、术后排气时间(15.37±3.09)h 短于对照组的(7.38±1.05)d、(96.25±12.57)min、(25.68±4.13)h,出血量(201.43±21.52)ml 少于对照组的(345.69±22.39)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切口感染1 例、切口疼痛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切口感染2 例、盆腔粘连1 例、切口疼痛3 例、尿潴留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术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术后,实验组ROS(70.26±4.17)pmol/L、MDA(72.37±12.46)μmol/L、AOPP(32.76±7.81)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95.02±7.64)pmol/L、(92.36±14.79)μmol/L、(50.31±9.24)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术后炎性指标及疼痛评分比较 术后,实验组IL-6(6.57±0.71)pg/ml、SP(5.27±0.62)μg/ml、PGE2(134.57±11.86)μg/ml、VAS 评分(5.18±0.85)分均低于对照 组 的(8.17±0.96)pg/ml、(7.71±0.89)μg/ml、(186.79±14.68)μg/ml、(7.99±1.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为女性常见生殖系统疾病,孕龄女性多见,女性绝经后子宫肌瘤多萎缩或消失。子宫肌瘤同局部生长因子变化、性激素水平等相关,临床症状包括腹部包块、腹部疼痛、月经异常、白带增加、子宫出血、盆腔压迫等,可影响患者生育能力[4]。临床症状多同子宫肌瘤体积、部位相关,体积较小子宫肌瘤无明显临床症状,不需进行治疗、干预,但随着子宫肌瘤体积增加,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出现腹胀腹痛、慢性失血性贫血等。手术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方法,传统开腹肌瘤剥除术手术视野广,可触摸子宫肌壁,但该手术创面大,出血量增加,肌瘤残留,易导致腹腔感染,同时传统手术易导致肠管和输尿管损伤,影响患者术后恢复[5]。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可清除病灶,腹腔镜手术时间短,在腹腔镜直视状态下操作,清晰度高,封闭性良好,减少腹腔污染,腹腔镜可放大手术区域,探查体积小、隐匿性肌瘤,防止残余导致肌瘤复发[6]。
手术为侵入操作,会对机体造成创伤,引起氧化应激反应,高氧化应激反应可损伤机体组织器官,包括血管和手术器官等。手术操作创伤对机体为强烈应激源,可导致应激反应过度激活,出现多种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7]。术后疼痛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术后强烈疼痛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烦躁不安,影响术后恢复和治疗效果,因此,选择适当手术方式,降低术后疼痛具有重要意义[8]。
ROS 为氧单电子还原产物,病理状态下可引起脱氧核糖核酸、细胞损伤。MDA 为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最终产妇,其水平可反映体内氧化应激程度[9]。AOPP 为蛋白类氧化应激标志物,促进炎性因子合成。手术可引起不同程度氧化应激反应,但腹腔镜手术为微创手术,创伤较小,可降低氧化应激反应。IL-6、SP、PGE2为反映机体炎性程度的指标,炎性应激反应时,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降低,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疼痛程度较低[10]。
综上所述,针对子宫肌瘤患者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有效缓解疼痛,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