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牛皱胃炎
2020-01-11张婷婷
张婷婷
(甘肃省陇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8100)
牛皱胃炎是由于饲料品质不良或饲养管理不善,特别是应激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引起皱胃组织(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导致严重的消化不良现象。 本病是奶牛的一种常见多发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严重的消化机能障碍。 牛前胃弛缓,但对饲料采食有选择性,厌食精料,喜欢吃青草,多有呕吐或吐草。皱胃区触诊敏感。粪便少,呈糊状,滋润有黏膩感,如有创伤、溃疡,则粪呈松馏油色或果酱色。
1 病因
1.1 原发性皱胃炎
1.1.1 饲料品质太差 一是奶牛平时或分娩后,饲喂精料过多,而优质干草不足;二是长期给奶牛饲喂糟粕、豆渣等酿造副产品,营养不全,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三是饲喂了粗硬、腐败发霉、冰冻饲料;四是犊牛消化机能尚不十分健全,补饲粗饲料过早。
1.1.2 饲养管理不当 饲喂不足,饥饱无常,突然更换饲料,经常调换饲养员,放牧转为舍饲,或长途运输、过度劳累等引起应激,造成牛消化功能紊乱,导致皱胃炎的发生。 另外异物刺伤也可引起创伤性皱胃炎。
1.2 继发性皱胃炎 继发于前胃病、 营养代谢病、肠道疾病、寄生虫病(血矛线虫)、传染病(沙门氏菌病、病毒性腹泻)等。
2 症状
2.1 早期表现为消化紊乱,与前胃弛缓相似。 对饲料有选择性,喜欢采食青草,不喜欢精料(可与前胃弛缓区别),一吃精料就臌气、拉稀。 皱胃炎时往往发生呕吐,时有空口咀嚼、磨牙、口津黏稠、舌苔白腻、口腔甘臭。
2.2 皱胃区出现反跳性疼痛(压之不痛,去压则疼痛明显),检查皱胃区牛表现躲闪、抗拒、鸣叫等。 腹部紧缩,溃疡时牛多呈右后肢前踏姿势,以轻减疼痛。
2.3 检查粪便,早期粪便少、干,呈球形,被覆黏液,酸臭,有未消化的精料;中后期粪便呈糊状、黏腻,沾有黏液、血液,出血较多时,粪呈果酱色或松馏油色。 在直肠检查时,手感粪黏腻(油腻感)最明显。
2.4 其他,牛鼻镜干燥、龟裂,体温通常无变化,皮温不整,结膜黄染(十二指肠炎),若皱胃炎症引起穿孔时,则有腹膜炎症状。
3 诊断
皱胃炎的确诊较为困难,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并注意与创伤性网胃炎、肠套叠以及传染病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相区别。
3.1 肠套叠 主要见于犊牛,往往突然发病,牛起卧不安、疼痛明显、排便停止,仅排出多量黏液。
3.2 出血性(传染病)胃肠炎 以下痢为主要特征,群发,有传染性;粪便稀,混有大量血液和黏液,腥臭味明显。 如牛冬痢(空肠弯杆菌)、犊牛白痢(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副结核肠炎、黏膜病(病毒性腹泻)、球虫病等。
4 治疗
4.1 石 蜡 油 或 植 物 油 500~1000ml,人 工 盐400~500g,水 5~10 升,一次口服。 以此理清胃肠。
4.2 黄连素2~4g,蒸馏水50ml,瓣胃注射,每天 1次。
4.3 丁香 24g,红花 15g,桃仁 30g,元胡 24g,白芍45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内服。
4.4 当归 60g,生地 30g,熟地 30g,桃仁 30g,升麻30g,槟榔 24g,麻仁 120g,大黄 30~60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内服。
4.5 焦三仙 200g,萝卜籽 50g,鸡内金 30g,槟榔20g,青皮、陈皮各 60g,元胡 30g,川棟子 50g,炙干草40g,厚朴40g,川军50g,水煎去渣,内服。
4.6 党参 100g,白术 100g,茯苓 50g,炙甘草 40g,干姜 50g,肉豆蔻 50g,广木香 40g,水煎去渣,内服。
4.7 病恢复期,用复方龙胆酊60~80ml 或陈皮酊30~50ml,内服。
4.8 焦山楂 80g,焦神曲100g,焦麦芽100g,萝卜籽 60g,木香 65g,焦槟榔 50g,陈皮 45g,青皮45g,厚朴 45g,枳壳 45g,大黄 50g,鸡内金 100g,川楝子40g,延胡索40g,半夏40g,水煎,一剂分2次内服。 每日 1 剂,连服 2 剂。 粪稀时去大黄,加白头翁 50g、黄柏 45g、诃子40g。
4.9 油当归 120g,枳实100g,牵牛子60g,大麻仁80g,厚朴 40g,木香 50g,槟榔 30g,芒硝 400g,麻油2000ml。先将麻油烧开,加当归炸黄,再加其他中药,加水煎熬2 次去渣,煎液约8000ml,一次内服。
4.10 玄参 100g,麦冬 100g,生地黄 100g,芒硝300g(冲),大黄 200g(后下),甘草 10g,水煎内服。
4.11 油炒当归 400g,番泻叶 80g,神曲 300g,清油1000ml,前三味药研末,开水冲调,加清油,一次内服。 每日 1 剂,连服 2 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