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林业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运用
2020-01-11陆继超
陆继超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云南昆明 650031)
水土流失一直是我国比较关注的环境问题,无论是山区省份还是平原省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这对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在近几年发展中,由于工程建设或是人们砍伐树木,使得生态植被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也造成沙尘天气蔓延,这打响了警钟,告诫人们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而我国也大力关注环保工作,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遏制水土流失的蔓延和恶化。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林业技术是一项比较有效的治理方法,通过造林的方式,增加坡地植被覆盖率,遏制雨水冲刷下的土壤流失,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数量,进而达到水土保持的最佳效果。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林业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林业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为了防止土壤侵蚀,必须要对地表径流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站在林业工程的视角下,创造水土保持林,可以减少和控制地表径流,进而达到水土保持的效果,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改善地表径流
在水土保持中,运用林业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低保径流,提高水源的活力,减少地面土壤过分流失。翻阅相关资料,发现草原区域和植被覆盖率高的农耕区域,其水土流失总量较低,而林业地区的水土流失量要低于草原区域或是农耕区域,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森林下方覆盖着大量的层积物和地被物,这些层积物与地被物具有极强的水分吸收能力,远高于农田或是草地水分吸收量,使得森林更具水土保持能力。数据证明单位面积内开阔草原区域雨水涵养量为12cm,农田为37cm,森林区域可达到134cm,相比于农耕作物而言,森林可以减少超过30%的地表径流,雨水冲刷面积减少量为85%。
1.2 加强土壤结构的固结程度
从本质上看,牧草根系数量要高于林木根系数量,但牧草根系集中范围仅停留在土壤表层,大多数根系很容易受到激流的影响而被冲走,水土保持效果不佳。相比而言,灌木与乔木的根系会深扎与地层深处,分布蔓延范围较广,相比于牧草而言,灌木和乔木的主根很长,最高可达到120m,侧根范围分布广,具有极强的土壤固结能力,在水土保持中,可以加强土壤结构的固结程度,防止雨水冲刷下的水土流失,达到最佳的水土保持效果。
1.3 改善和调节微气候
相比于无林区域而言,林地区域蒸发量极高,主要是受到林地区域的树木和地表植物的影响,树木与地表植物在发生光合作用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增加林地区域的空气湿度,达到调节气温的作用,也保护邻近区域的植物生长,改善和调节微气候。
2 水土保持中林业技术的实施流程
2.1 清理造林区域
清理造林区域是应用林业技术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通过对造林区域的清理,改善造林区域的基本条件,清除造林区域存留的灌木、杂草和砍伐遗弃物等,改善造林区域的环境条件。在实施造林工程之前,要清除地央表层无用植被,提高土壤透光度,改善造林区域土壤的物理性状,也改变该区域的温度情况。从本质上看,对造林区域进行清理,可以提高造林工程中的林木成活率,为幼林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控制土壤侵蚀,通过这些正向积极影响,保证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最佳治理效果。造林区域清理是林业技术中的首步工序,具体实施中有两方面:①对整体造林区域进行清理,对造林区域土壤进行整体翻垦,这种清理方式一般应用在平原区域;②对造林区域进行部分整地,根据造林区域具体情况,划分整体范围,形成划区整理模式。
2.2 选择合理的造林方式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根据造林区域情况和水土保持要求,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造林方案,选择合理的造林方式,具体为以下几种造林方式:①播种造林,在造林区域内直接种植林木秧苗,通过进行缝插、块播、条播、穴播等方式,达到造林标准;②植苗造林,就是将根系生长完整的树木种植在造林区域内,成为造林材料,这样造林的成活率较高;③嫁接造林,将树木营养器官当成造林材料,包括树木的枝、干和根等部分,嫁接形成树木,通过插根法和插条法进行嫁接,一般应用在春季和秋季等时期造林中,降低造林成本。
2.3 林业技术和工程建设联合开展
由于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在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中,除了应用林业技术之外,还要同步开展林业工程进行联合开展,二者相辅相成,达到最佳的水土保持治理效果。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包括农耕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工程,林业技术属于生物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即为封山育林方法,加大对边坡区域植被覆盖率,发挥植被保护边坡土壤的作用,防止边坡土壤受到雨水冲刷而发生流失问题,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数量,进而将土壤侵蚀影响控制在最低。而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林业技术可以和农耕工程、水利工程进行联合使用,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作用,通过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规划,实现林业技术和水利工程、农耕工程的合理分配用地,达到最佳的水土保持效果。
2.4 林业技术实施结合当地情况
由于我国林区具有面积广、分布分散的特点,各个区域的差异加大,在林业技术实施前,要求政府与相关技术人员做好区域调查工作,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采取对应的林业措施。比如,南方区域为多雨季节,气候较为温暖,常绿阔叶林比较适合;而北方地区少雨,整体较为干燥,比较适合落叶阔叶林。由此可见,林业技术措施的具体实施和当地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关系,需要工作人员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尽量防止发生林业技术和当地林业发展不符的情况,影响当地林业发展,对新技术的应用形成不利的遏制作用。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认真调查本区域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林业技术推广政策,做好林业生产的实地考察,不断探索符合区域发展的林业技术。
3 水土保持中林业技术的应用途径
3.1 分水岭成林
地表径流增加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分水岭是地表径流的起点,为了彻底杜绝水土流失问题,必须从分水岭水土流失治理入手,控制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数量,进而遏制水土流失的蔓延。分水岭外形突出,受到地形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得分水岭内外温差较大,且风力强。在分水岭建造防风林,可以遏制当期环境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当地的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在分水岭造林过程中,要制定便于农作物生长的造林目标,结合分水岭位置和环境条件合理配置林木资源。针对岭脊狭小情况而言,要在岭脊位置建设宽度统一的防护林,而针对岭脊宽阔情况而言,可以建设疏通性防护林,防止风寒霜冻对农田形成不利影响,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率,进而达到水土保持工作的最佳效果。
3.2 调节水流成林
若耕地内的坡度较大,就会形成地表径流,随着坡度的不断提高,地表径流也会随之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水土流失问题。在水土保持治理中,需要同斜坡以统一曲率进行调节水流成林的建造,遏制坡地上方水源对下坡土壤的冲刷,达到地下水涵养保护效果,使地下水可以吸纳雨水,达到水土保持效果。同时,在调节水流成林工作中,要设置科学合理的宽度结构,发挥出林业技术优势,提高调节水流成林的吸水能力,加大牧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推广力度。在实际作业中,工作人员要合理控制调节水流成林宽度,不能超过8m,以免对农业生产形成不利影响。为了实现林带能力的最大化,选择主根长且侧根分布广的灌木、乔木,水土保持效果更佳。
3.3 沟侧防侵蚀成林
在距离沟岸15m 左右的区域,建设沟侧防侵蚀成林,根据调节水流成林的标准,设置沟侧防侵蚀成林宽度,提高上部结构的紧密性,有效阻截地表径流形成的瘀滞泥沙,遏制沟壑的蔓延和扩大。具体造林部位如下:①在沟端造林中,主要作用是遏制沟端水流侵蚀,在沟端造林区域种植灌木和复合型乔木,综合考虑到地表径流的流速压力,降低地表径流,直接选择插条造林方法或是移植造林方法,保证林带方向和水流方向为垂直状态;②在沟下造林中,其主要作用就是阻截泥沙,防止河道淤塞,进而达到水土保持的效果,但是实际开展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应用在流量大的区域,在成林建造时,沟下每个30m 种植一排灌木或是乔木,7 棵灌木或是乔木为一排,可以选择柳树,柳树的水分吸收能力较强;③护堤造林,其作用主要是缓解流速,防止堤坝受到雨水或是河流水较大的冲击力,成林宽度控制在10m,堤坝距离水面超过2m 位置进行建造成林,保证水土保持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合理运用分水岭成林、调节水流成林、沟侧防侵蚀成林,并在实施林业技术和林业措施之前,清理造林区域,选择合理的造林方式,林业技术和工程建设联合开展,林业技术实施结合当地情况,保证水土保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