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造影对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效果分析

2020-01-11朱寅子邱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1期
关键词:均质胰腺癌胰腺炎

朱寅子 邱萌

胰腺癌是一种起病隐匿但发展迅速的恶性肿瘤,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通常在疾病晚期、病灶不断增长对胰腺及周边组织造成压迫后才被发现[1]。肿块型胰腺炎具有与胰腺癌相似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难以鉴别;若采取穿刺活检术,虽然可以对实性的占位病变进行更精确的诊断,但许多肿块型胰腺炎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胰管阻塞、胰腺炎症等,若是患者存在胰管内高压,那么胰腺穿刺容易导致胰液渗漏,而胰液渗漏作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又会进一步增加诊治难度,因此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和明显的局限性[2]。因此,临床需要采取局限性更少、诊断准确性较高的方法为肿块型胰腺炎患者和胰腺癌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本文抽选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于本院治疗的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患者各40 例,均给予超声造影检查,试分析超声造影在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于本院治疗的肿块型胰腺炎40 例(对照组)和胰腺癌的患者40 例(研究组)的基本资料。对照组中男19 例,女21 例;年龄26~66 岁,平均年龄(46.71±13.31)岁;肿块位置:胰尾3 例、胰体8 例、胰头29 例。研究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7~65 岁,平均年龄(46.79±13.27)岁;肿块位置:胰尾5 例、胰体7 例、胰头28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块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对照组患者均有发热、腹痛、黄疸等肿块型胰腺炎的典型症状表现,且经影像学、病理或手术确诊,肿块均为单发;②研究组患者均经CT 等影像学手段、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确诊为胰腺癌;③两组患者均病历资料完整、超声检查记录完整;④超声造影检查无禁忌证;⑤研究内容已充分告知患者与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书已签署,且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原则[3,4]。排除标准:①患有对超声检查结果有影响的疾病;②病变呈弥漫性,累及范围包括整个胰腺;③相关资料不全;④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存在严重疾病;⑤因认知障碍、精神障碍、依从性差等原因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或中途退出研究者[5,6];⑥造影剂过敏者。

1.3 方法 以Philips 公司生产的Affiniti50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为两组患者进行检查,该设备配有2~6 MHz 频率的凸阵探头。先为患者进行基本的超声检查,提前禁食8 h,取仰卧体位,对胰腺进行灰阶超声检查,获得病灶的位置、大小、内部回声、形态规则性、边界清晰度、钙化程度等信息,记录肿块内外的血流信号与血流频谱,观察腹膜后淋巴结情况和胰、胆管扩张情况。再为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即经肘静脉将2.4 ml 的声诺维超声造影剂与生理盐水混合液快速注入患者体内,待注入完毕后,引导患者保持呼吸均匀状态,以其上腹部为起点,对整个腹部进行扫描,了解病灶最大切面的情况,选择双幅造影截面,对照胰腺实质,观察周边的血管受压迫情况。造影增强时相可作如下设置:①动脉相:造影剂输注后的0~30 s;②静脉相:造影剂输注后的31~120 s。安排2 名以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生进行双盲法阅片,协商一致后得出最终结果。

1.4 观察指标 根据超声造影的检查结果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组增强状况(动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动脉相均质增强占比、静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静脉相均质增强占比)与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上升时间、达到峰值时间、峰值强度、平均渡越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动脉相和静脉相增强状况对比 研究组动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60%(24/40)和40%(16/40),对照组动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50%(20/40)和50%(20/40);两组的动脉相增强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8,P=0.369>0.05)。研究组静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75%(30/40)和25%(10/40),对照组静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35%(14/40)和65%(26/40);对照组的增强状况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P=0.000<0.05)。

2.2 两组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对比 研究组的上升时间、达到峰值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峰值强度分别为(15.19±1.43)s、(25.14±3.92)s、(21.42±2.34)s、(21.21±2.23)dB,对照组的上升时间、达到峰值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峰值强度分别为(11.33±1.34)s、(19.24±2.64)s、(18.04±1.94)s、(27.20±3.52)dB;研究组的上升时间、达到峰值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峰值强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457、7.895、7.033、9.092,P=0.000、0.000、0.000、0.000<0.05)。

3 讨论

胰腺癌是临床多发病,恶性度非常高,患者罹患胰腺癌后病情会迅速发展,由于胰腺位置隐匿,患者早期无典型症状,现阶段临床尚无高效的血清学技术进行鉴别,故确诊难度非常大,而该恶性肿瘤死亡率极高,临床需要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7]。肿块型胰腺炎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慢性胰腺炎,其发生主要原因为:胰腺小叶和胰管间出现炎症,发生炎性细胞浸润现象,附近的纤维组织出现增生等病理现象,继而形成了肿块[8]。由于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都会出现占位性表现,二者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学特征上存在一定的重叠性,导致临床上鉴别诊断困难,而错误或不及时的诊断会使胰腺癌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9]。目前,临床用于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CT、MRI 等,其中前三者与后两者相比,具有安全、快捷、经济、禁忌证少等优势,因此是当前临床医生鉴别胰腺癌、肿块型胰腺炎的首选方法。对于胰腺肿块,常规超声具有较高检出率,其可以提示病变位置、周围组织受压情况,然而对于早期肿块型胰腺炎与原发性胰腺癌,常规超声则难以准确鉴别诊断[10];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出胰腺周边的大血管分布情况,而胰腺癌病灶中的血管常为肿瘤的新生细小血管,难以探及,因此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11];超声造影通过使靶组织增强显影,提高血液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对普通超声仪无法探及的细微血管(直径<100 μm),超声造影可明显提高肿块内血流信号的检出率,实现血管内部显影,反映出肿瘤微血管的分布状况、形态特征与血流灌注速度,从而对胰腺病变的良恶性有着非常高的诊断价值[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动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60%(24/40)和40%(16/40),对照组动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50%(20/40)和50%(20/40);两组的动脉相增强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8,P=0.369>0.05)。研究组静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75%(30/40)和25%(10/40),对照组静脉相不均质增强占比和均质增强占比分别为35%(14/40)和65%(26/40);对照组的增强状况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P=0.000<0.05)。研究组的上升时间、达到峰值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峰值强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457、7.895、7.033、9.092,P=0.000、0.000、0.000、0.000<0.05)。可见肿块型胰腺炎患者和胰腺癌患者的静脉相对比增强状况与时间-强度曲线参数有明显不同,临床可以根据这些差异性来实现对肿块型胰腺炎、胰腺癌的鉴别和诊断。

综上所述,肿块型胰腺炎患者和胰腺癌患者在静脉相不均质增强和均质增强对比情况及上升时间、达到峰值时间、峰值强度、平均渡越时间等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上存在明显不同,临床可以通过超声造影来获取以上参考信息,进而实现对患者胰腺肿块性质的准确鉴别和诊断。

猜你喜欢

均质胰腺癌胰腺炎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高压均质对天冬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粒径表征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CT影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吸烟会让胰腺癌发病提前10年
不同水位下降模式下非均质及各向异性边坡稳定性分析
急性胰腺炎恢复进食时间的探讨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孕期大补当心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