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2020-01-11于新喜
于新喜
(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畜牧开发服务站,744406)
羊布鲁氏杆菌病简称羊布病,属于国家二类动物疫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不仅会严重阻碍养羊业的发展,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危害。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体会,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方面对本病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临床诊治羊布鲁氏杆菌病提供技术参考。
1 流行特点
1.1 羊的患病率与年龄有关,性成熟羊易感,雌性发病率高于雄性,羊在繁殖季节患病率高。健康羊接触到被患病羊污染的饲料、饮用水、各种饲养用具时,会导致病原传播。同时致病原还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进行传播,蜱叮咬也可传播该疾病。
1.2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羊和带菌动物,母羊流产或是分娩的时候羊水、胎儿、胎衣、阴道分泌物排出大量的布鲁氏杆菌,该病菌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从而导致病菌的传播。患病公羊表现为睾丸炎,精液中含有大量病菌,在交配的时候传播致病。
1.3 本病流行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妊娠母羊、种公羊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人感染布鲁氏杆菌主要是因为接触了带有致病原的各种动物制品,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传播感染。
2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以妊娠母羊和种公羊为主,妊娠母羊常在妊娠中后期突然出现流产,在流产前表现为精神或萎靡不振,或高度亢奋,在羊舍中不断踱步,来回行走,随后引发流产。流产后胎衣长时间不下,持续从阴道中分泌出白色的恶臭分泌物。流产胎儿大多为死胎,即使能成活,常在生长前期因为生长发育不良衰竭而死。种用公羊患病后,主要表现为生殖系统疾病,出现睾丸发炎、肿大现象,肿大的睾丸有热感,萎缩,精索粗硬,随后出现附睾炎,阴囊肿大,进而引发关节炎和滑膜炎,身体逐渐消瘦,同时种公羊染病后,精子量逐渐减少,精液品质下降,配种能力大幅度下降。
3 剖检病变
剖妊娠母羊的流产胎衣,发现胎衣上存在大量纤维素性蛋白絮片和脓样渗出液附着,流产胎儿皮下组织呈现胶冻样或血样浸润,流产胎儿解剖后,可以发现流产胎儿的肝脏、脾脏和淋巴结显著肿大,并存在散状坏死性病灶,胎儿胃内存在黄白色的絮状物。流产胎儿和新生羔羊的肺脏出现肺炎症状,并在肺脏表面存在大量坏死病灶。种公羊的睾丸和附睾存在炎性坏死病灶和化脓性坏死病灶,精囊内有出血点和坏死病灶。
4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可以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具体确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测:采集流产妊娠母羊和种公羊新鲜血液15份,采用常规方法等血液凝固后,分离得到待检血清。取接近的玻璃平板,0.2mL的一次性小吸管吸取待检血清,滴加到小方格内,在待检血清旁滴加1滴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同时设置标准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使用洁净的牙签,将待检血清和抗原混合均匀,作用4min后判定结果。在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都成立的情况下,有12份血清发生凝集,判定为阳性。参照动物布鲁氏杆菌病诊断技术操作规程,对上述12份阳性血清进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结果显示12份血清全部为阳性,阳性感染率100%。
5 综合防控措施
5.1 目前,羊布鲁氏杆菌病无特效治疗手段,确诊后通常不需要治疗,直接将确诊的患病羊立即扑杀,并将污染物及时清理,与病死羊共同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要立即将场地封锁隔离,隔离期间,禁止一切动物调运行为,进出疫区的车辆和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坚持每使用1%的百毒杀溶液、2%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石炭酸溶液对养殖场圈舍场地和饮食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此外,在整个防疫期间,必须做好人的防护工作,避免人群感染布鲁氏杆菌病的情况发生。
5.2 发病初期,由于该种疾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常错过最佳防控时期,等到出现典型的流产、生殖系统病变后,防控难度增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随之增加。因此在羊养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该种疾病防范的重要认识,要把此种人畜共患病作为当地主要疫病予以防控,配备高技术人员,强化疫情监测,规范动物疫情报告。
5.3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养殖模式,严格执行引种制度,避免疫区引种,引种前必须做好产地疫病调查,确保安全后才能引种,到达养殖场的羊群,必须经过30d以上的隔离,确保安全后才能混群饲养。
5.4 羊养殖时要确保饲料营养价值全面,在季节交替、气候突变时期,应该加强饲养管理,调整饲料配方,定时定量投喂饲料,禁止向羊群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强化羊舍通风换气,定期消毒杀虫,切断传染源,同时注意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在羊布病流行地区,应该按照国家农业部的要求,在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对家畜进行一次免疫接种,以提高羊群身体抵抗力,有效防控羊布鲁氏杆菌病传播发生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