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病原性腹泻的病因及治疗技术
2020-01-11张任南
张任南
(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730600)
仔猪病原性腹泻是生猪养殖行业常见病症之一,无法凭借腹泻结果直接判定其疾病类型,若简单的将仔猪病原性腹泻看作一种疾病,极易导致药物治疗技术无法发挥良好效果。因此,在了解仔猪病原性腹泻发病原因的基础上,对仔猪病原性腹泻的治疗技术进行恰当分析非常必要。
1 仔猪病原性腹泻的病因
1.1 仔猪缺乏先天性免疫力 由于新生仔猪自身无保护性免疫机能,仅可从初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而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下降速度较快。再加上仔猪胃内胰脂肪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含量及活性很少,无法有效灭活大量病原菌,导致仔猪极易受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出现腹泻。
1.2 病毒及细菌侵袭 病毒及细菌侵袭是仔猪病原性腹泻出现的主要原因。如轮状病毒感染,会导致仔猪出现呕吐、腹泻(水泻样或糊状)等情况。除此之外,多种细菌侵袭仔猪身体,也会导致仔猪患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进而出现腹泻反应。
2 仔猪病原性腹泻的治疗技术
2.1 病毒性腹泻治疗技术
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由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所引起的仔猪腹泻,多见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流行性腹泻,传播快、发病急,控制难度较大。针对病毒性腹泻,需根据患病仔猪的典型症状,追根溯源,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以仔猪流行性腹泻为例,患病仔猪大多表现为是短暂的呕吐、短期体温升高、体重迅速下降、极度口渴,进而出现黄白或绿色水样腹泻(严重者为喷射状)等。根据对应症状,可以选择链霉素、磺胺嘧啶钠、痢菌净、庆大霉素注射液、恩诺沙星肌肉注射、中药辅助治疗等技术。同时为控制霉菌毒素中毒,可以在仔猪饲料中添加高档复合维生素及一定比例的脱霉剂,并为仔猪灌注泻立停,灌注后连续按压五次,一天两次,连续服用两天。对于脱水较为严重的仔猪,可以依据1/10的比例稀释仔猪型超能,连续服用至仔猪腹泻症状减轻。若仔猪发病较为严重,可以选择中药提取物+复合型活菌的治疗方式,为其灌注金葵花九仔康。并定期(如每月一周)对全场仔猪进行同步保健,快速清理胃内凝乳、修复受损肠粘膜,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滋生。
除此之外,为避免冠状病毒、轮状病毒侵染母猪而引发仔猪腹泻,应加强对配怀舍、产房、保育舍温度的管控,控制配怀舍环境温度在15.0~25.0℃之间,在母猪分娩后每间隔一个星期下调2.0℃;而对于保育舍,可以调整第一个星期环境温度再28.0℃左右,随后逐步下降至22.0℃为止;对于产房小环境,可以利用电热板、红外灯等设备,保证环境温度再32.0℃左右。同时保证仔猪、母猪饮水温度在20.0℃左右。
2.2 细菌性腹泻治疗技术
细菌性腹泻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梭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腹泻,实际生产中多见于仔猪副伤寒、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等。在具体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仔猪主要症状,依据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原则,采用多元化治疗技术。
以仔猪黄白痢为例,首先,应依据环境消毒与母体消毒相结合的原则,在母猪进入产房前,利用0.1%的新洁尔灭、0.1%的高锰酸钾,将产房全面、彻底清洗、消毒。并利用温清水,将母猪会阴部、乳房洗净。分娩当天,可以将母猪每个乳头挤出3~5滴乳汁后弃掉。随后对母猪乳头、会阴部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
其次,在妊娠母猪产前42天、14天应分别为其进行免疫接种,常用疫苗为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大肠杆菌基因工程四价苗。同时在母猪产前3天饲料内加入一针克米先、得米先等长效的土霉素制剂,在母猪产后3天加入同样的长效土霉素制剂。并在妊娠后期母猪饲料中加入发病仔猪粪便,或者氟特、别克等广谱抗菌药,以促使其体内产生抗体,并流入仔猪体内。
最后,由于母猪初乳内免疫球蛋白和乳糖含量较高,可以有效刺激仔猪肠道蠕动,抑制有害细菌生长,因此,应严格贯彻早吃初乳、吃足初乳的原则,提高仔猪抗病能力。在仔猪出生后3日龄时,依据1.5ml的标准,为其补充铁元素、硒元素。并在仔猪出生后72h、一个星期、三个星期,分别依据 0.5ml、1.0ml、1.5ml的标准, 注射百克米先、得米先等长效土霉素,以减少大肠杆菌病发病率。
若出现一头仔猪患有仔猪黄白痢病,应对全窝仔猪进行药物防治。首选药物为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卡那霉素。在用药时,可以依据每千克体重4.0~10.0mg的标准,一日一次,在仔猪肌肉内部注射。若仔猪黄痢发病较为严重,可以在其出生后立即灌服氟苯尼考口服液、肠白金、祥运EM菌、丁胺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宝康素,每次1.0ml,每天灌服两次,连续灌服三天;若仔猪白痢较为严重,则可在其生后7~10日龄,依据同样的剂量进行上述药物灌注。
3 总结
综上所述,仔猪腹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饲养现象,根据腹泻仔猪主要表现,仔猪饲养户应从根源入手,寻找导致仔猪出现腹泻的原因。根据仔猪腹泻的原因,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促使仔猪在短时间内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