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参考

2020-01-11

矿山安全信息 2020年26期
关键词:工作面煤矿智能化

2020.8.13

以“十四五”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从2021 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关系到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从1953 年至今,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创和亮点,是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长期以来发挥着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引导作用。从时代背景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首先要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有深刻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面临的内部深层次问题,则要求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理顺体制机制,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其中既包括区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我们要围绕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作为主攻方向,实现对现有制度设计的重大改革突破,着力解决这些不平衡问题,要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体现。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使我国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是“十四五”期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着力通过改革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释放经济增长潜能。要抓住土地、人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加速推进土地要素城乡流动,树立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要素市场观,以资本市场带动全社会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技术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逐步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框架。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关键产业的追赶。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5G、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正带来革命性影响。“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实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先进技术扩散,实现我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攀升。

(来源:经济参考报)

葛世荣:煤矿智采操作系统建设不能再拖

智能化煤矿建设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煤炭生产也加快推进从机械化到自动化、信息化的跨越,煤矿智能化建设基础不断夯实。

随着智能化发展加快推进,如何真正实现煤矿无人化开采的问题提上日程。智能手机有安卓操作系统,机器人有ROS 操作系统,数控机床有FANUC操作系统,而未来智采工作面还没有一套包容所有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这是智能采煤的软件“技术短板”。

近日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团队提出了数字孪生智采工作面技术架构,致力于进一步提高煤矿井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系统集成度和自主交互能力,形成一个智采操作系统。

◆智能化开采是变革和跨越

从普通机械化开采发展到综合机械化开采后,煤炭开采又要经历从网络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变。网络化解决了通讯问题,数字化解决了数据的采集和控制问题,智能化将解决哪些问题?

在葛世荣看来,智能化是利用信息感知、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使机器具备自主感知、学习、分析、推理、决策和执行人类的智能活动;煤矿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是将高级的人工智能用到采矿过程和装备上,形成无人化的运行或操作。

毫无疑问,煤炭生产技术革命已经对煤矿提出智能化、安全化、绿色化、低碳化新要求。该研究团队指出,智能化煤矿将逐渐经历从人工知识表达到学习,从数据处理到认知、学习、推理,从追求智能机器到人机、脑机协调融合,从聚焦个体智能到群体智能,从拟人化机器人向自主化机器人发展的转变。

葛世荣认为,智采工作面和综采工作面有本质区别,智能化开采不是综合机械化开采的改进,而是变革,甚至是跨越。

“华为、苹果手机有将数据、应用、平台等统一起来针对用户交互服务的操作系统,机器人、机床以及煤矿现有采煤机、支架、运输机等也都有自身操作系统,但智能化煤矿目前还缺一个操作系统。”如何把工作面、采煤机、支架、刮板运输机和灾害监控系统等联合起来?他指出,“如果用数字孪生智采系统将这些操作统筹起来,每个设备、每个环节的智能终端只要接入这个系统,按需求获取数据传输和控制服务就可以了。”

◆实际与虚拟同比例呈现

什么是数字孪生?如何用数字孪生构建智能化煤矿的操作系统,又如何理解数字孪生智能采煤工作面?

据葛世荣介绍,数字孪生是数据表征的数字化、数据交互的可视化和融合起来的智能化。“实际上,虚拟现实就是最初级的数字孪生。数字孪生用在采煤工作面上,就像一面数字化镜子,将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和数字工作面的虚拟情况1:1 呈现出来,既包含物理空间信息也出现采煤运行状态信息。”所以,数字孪生必须依赖数字信息和虚拟孪生这两个关键要素。

据悉,目前我国煤矿井下的操作舱、集中监控系统等已具备了数字孪生的基本概念,能对采煤机组进行启停、状态监控,设有全自动运行模式和半自动运行模式。但有待进一步提高数据流的整合、运用和控制能力,形成有执行、反馈、数据汇集及分析优化等功能的闭环系统。

针对设备互联度不够高、信息互通性不够强、人机交互性不够好等问题,面向智采工作面应用场景创新,需将无人驾驶、集群协作的物理智采工作面和远程监控、虚拟运行的数字智采工作面形成数据和信息之间交互。

此外,该团队相关负责人指出,智采工作面的智能仿生特性也将助力数字孪生应用。机器、集群“躯干”构成物流模块;感知、运算“大脑”形成信息模块;5G 通信、泛在网“神经”组成通信模块;调姿、调力“脑肌”是控制模块;另外,具象、映射“映像”为孪生模块。对于智能装备而言,通过构造数字孪生体,不仅能高度逼真地反映机器实体的特征、运行和性能,还能以超现实的形式实现机器状态监测评估和健康管理。

◆实现一网、五智、一平台融入

据了解,葛世荣团队提出的数字孪生智采工作面新系统,将物联网、5G 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融于智采工作面,创建出一个精确地虚拟智采工作面的模型,实现智采工作面生产、管理的高度数字化及模块化,为未来自主运行提供新平台,将有助于提升当前智采工作面的自主感知和优化调控能力。

“智能矿山核心要素是一网、五智、一平台。”葛世荣进一步指出,矿山物联网、5G 技术等构建一个智采物联网,地质、掘进、开采、运输、安监五大系统要实现高级智能化,最终它们融入数字孪生系统搭建的数据流处理、分析、反馈和调控平台。

据悉,该团队已准备在中煤集团王家岭煤矿进行探索研究,制定了基于数字孪生的智采工作面技术方案。上述负责人介绍,他们构建了物理空间智采工作面数字孪生模型,将基于5G+AI技术,来实现数据驱动的数字孪生智能监控。目前,还需要解决智采工作面数字孪生的数据流智能汇聚、矿山设备故障预知、多模态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问题。

葛世荣指出,智能采煤工作面的路还很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个模式,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步探索,一点点实现突破。

(来源:中国能源报)

王双明:减少隔水岩组损害 实现黄河流域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我国能源资源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煤炭资源富集区主要位于沙漠黄土覆盖区,即黄河中上游区域。现在全国规划建设的国家大型煤炭基地一共14 个,黄河中上游地区占了6 个,煤炭资源总量占到全国的40%,产量接近60%,是生产潜力最大的一个区域。

煤炭的大量开采,容易出现地表开裂塌陷、地表植被受损、草本退化、乔木枯死等情况。我们对土壤的一些指标做了对比研究,得到一个初步结论:煤炭开采以后对土壤的影响,两年的时候最明显,第五年得到初步改善,第十年得到明显改善,但仍达不到采动前的标准,在农田区开采煤炭还存在土壤修复的问题。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开发黄河流域的煤炭,同时,煤炭开发必然产生生态损害,这是再先进的国家也无法避免的,如何实现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科学问题。

地表生态与地下水埋深关系密切,经实验研究,水位既不能降得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浅由于蒸发量大,造成地表盐渍化,太深会导致植被枯死土地沙化,只有在1.5~5m 这个区间内,地表的草木、乔木、灌木、农作物才可以正常生长,因此黄河流域地下水位的深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通过大量的工程探测,我们认为采动隔水性变化是生态环境损害的根源。煤炭的采掘过程形成地下空间,应力场变化产生动力,这个动力作用于煤层上下和周围的岩石中,岩石会产生形变、裂缝,破坏了煤层和含水层之间岩石的隔水性,如果维系生态系统的水漏到了采空区间,地表生态系统就会出现问题。

总体来讲,黄河流域中段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开采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煤层上部的隔水岩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生态水域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以煤炭与水共生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以采动地质条件变化分区为途径,以减少隔水岩组损害为目标,以保护生态水为核心的减沉、减损、保水绿色开采技术,是实现黄河流域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现代煤化工逆势谋突围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20 年1-6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统计显示,2020 年上半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下降32.2%,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

受国际油价暴跌、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现代煤化工是遭遇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诸多项目跌破盈亏平衡点,行业大面积亏损。尽管当前形势有所缓解、生产陆续恢复,行业整体却仍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何时才能止跌企稳,稳定步入回暖通道?外部因素带来的冲击,会否延续至“十四五”时期?即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煤化工如何实现突破?近日,由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举办的石化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发布会上,多位专家给出自己的建议。

◆油价中低位徘徊,负面影响仍将持续

煤价和油价是影响煤化工项目盈利的两大关键因素。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韩红梅表示,从能源和化工产品的比价关系来看,2013-2019 年,煤价上升、产品价格下跌,挤压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盈利空间。特别是近半年,在低油价情境下,多数项目运行异常艰难。受此影响,示范项目整体进展缓慢,相应的技术升级任务也难以落实。

除了原料价格,不同项目分别存在可盈利的“临界油价”。以油品、化学品为主的煤制油项目,对应油价分别在70~75 美元/桶、55~60 美元/桶;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项目,分别对应45~50美元/桶、50~55 美元/桶的油价;经换算,煤制天然气的油价临界点为2.0元/Nm3。“目前来看,油价若继续在40~50 美元/桶水平,只有煤制烯烃能维持基本平衡,其他项目难度较大。即便部分企业有所盈利,也不排除是靠煤炭利润的转移所得。”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教授级高工白颐称。

白颐分析,“十三五”后半期,国际能源价格持续推进再平衡的过程,油价处于50~70美元/桶的中低位震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石油化工的原料成本,若持续时间过长,还将导致化工行业整体低迷,产品价格随之下跌,进一步加剧对现代煤化工的冲击。“在做‘十四五’规划研究时,必须充分考虑低油价因素。”

“长期中低油价将深刻影响煤化工项目决策。通过技术进步、强化管理,现代煤化工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抵御油价冲击、实现盈亏平衡,是当前以及‘十四五’期间的焦点。”韩红梅称。

而从某种意义上看,国际油价下跌带来影响,也印证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意义。“无论油价如何波动,我国‘贫油’格局均不会改变。国际形势越不明朗,越给油品供应敲响警钟。煤化工适用于制取大宗化学品及油品,恰好可以弥补石油资源不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表示。

◆示范项目进展慢,应用端重视不够

产业震荡的背后,更多问题值得关注。

白颐表示,相比“十二五”更侧重煤化工替代石化产品的技术、工艺,“十三五”期间,行业重点转向优化升级、绿色发展。近5年来,现代煤化工的原料煤耗、综合能耗、工业水耗持续下降,能效提升。但同时,示范项目推进依然缓慢。“原油价格整体偏低,加上煤价升高、环保加严等因素,行业不可能永远处于快速发展状态。”

同时,现有产品多从生产端出发进行研究,对于应用端的关注远远不够。白颐称,在投资、生产经营及技术研发方面,“重产品、轻应用”现象突出。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宗产品数量较多,如何更好发挥产品的专用性及特性,理应成为新的重点。“为用户考虑,有针对性地展开应用,我们与国外大公司相比还有差距。”

上述局限,进一步带来同质竞争、产能过剩等风险。韩红梅举例,煤制乙二醇项目发展较快,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了19.5%的年均增长率,已成为石化产品的有效补充。但在扩能提速的同时,技术、经济风险犹存。

“2020 年上半年,项目开工率只有30%~40%,石化乙二醇和进口乙二醇带来巨大竞争,行业运行压力很大。”韩红梅坦言,煤制乙二醇产业定位尚不明晰,再加上东部沿海新一轮石化乙二醇项目的投资建设,市场空间继续收窄。从用户角度出发,找准目标市场至关重要。

多位专家还称,光有技术、没有产能是不行的。即便煤制油、煤制气等战略储备项目,也需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实现技术储备与产能储备一体化。“从能源基础、能源战略、能源安全等角度看,煤制油气是自主可控的后备能源生产方式之一。但迫于压力,部分煤制油气项目不得不转产或联产,产能储备功能受到影响。”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煤制油气示范项目仍靠企业自行筹划,如何同时满足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是谋求生存发展空间的前提。

◆关注产业“价值链”,避免增量不增效

截至2019年底,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实现1.55亿t的原料煤转化量,约占煤炭消费量的5.6%,行业发展已形成规模。而今在低油价等冲击之下,如何重构符合产业特点的价值链,成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课题。

白颐建议,突出高端化发展特征、体现选择性发展模式,避免“增量不增效”。从整体出发,推进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助力国家能源体系高效发展;科学把握煤制化学品进程,优化建设方案。

对企业自身而言,积极开展产业诊断工作、产业对标分析等研究,优化利用资源配置和能源分级措施,研究产品牌号、性能与市场发展的适应性。结合地域特点,分析环境、物流等外部条件,避免“大而全”及教条按照产业链思路确定的发展方向,关注产业的“价值链”。

韩红梅称,“十四五”期间,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进行适度发展。尤其是新建项目,一定要建成精品工程,注意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市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系统集成优化,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水平。

除“单打独斗”,与会专家还提出产业融合及一体化发展方向,探索形成以现代煤化工为核心的油气电多联产新模式。“上游与煤炭结合,中游与电力、冶金等结合,下游和纺织、农业、建材等融合,由此进一步提高煤炭整体转化效率及清洁高效水平。”

此外,韩红梅建议,“十四五”开始可将煤制甲醇、化工氢纳入现代煤化工的范围。其中,甲醇汽车、甲醇船用燃料等推广,为应用拓展打开了非常好的市场前景;氢能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发展重点,氢能产业起步的支撑之一正是化工氢技术。

“醇氢新能源将为现代煤化工带来更多契机。”韩红梅举例,可推进大型甲醇能源基地建设,构建基地化、大规模、低投资、高水平的煤制甲醇产能布局;以项目为基础,带动甲醇装备制造业发展,建立完善甲醇经济体系;适时考虑可再生能源制氢与化工产业融合示范,助力发展“绿色零碳化工”。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贵州煤炭工业快步走向高质量发展

煤炭工业是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因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贵州煤炭行业一度面临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低、安全水平低等难题。针对问题,贵州果断决策,加快煤炭工业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智能化机械化升级改造,则成为贵州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招。

自2017年起,贵州开始推行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升级改造,经过3 年不断探索和努力,取得显著成效:2016 年全省正常生产煤矿采煤机械化率仅为62.1%;截至2020 年7 月底,全省正常生产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达到88%,综合机械化矿井占80%以上。

◆智能化改造成效显著

2020 年7 月31 日,贵州豫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豫能”)公司煤矿单月生产原煤101688t,创造建矿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新田煤矿产超10万t,证明了我们当初选择智能化开采的正确。”据贵州豫能党委书记张清鹏介绍,4 月16 日,贵州豫能首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新田煤矿1901 综采工作面正式投入生产,技术操作人员只需用鼠标轻轻点击按钮,强力胶带运输机就将在数百米深井下的煤炭源源不断地带出井口。

针对喀斯特地貌的复杂煤层开采难题,贵州依靠科技创新主动作为,以技术榜单破解关键核心技术,为全省煤炭工业转型升级赋能,首批选择了123处煤矿先行先改。发耳煤矿投入资金3600万元,率先建成西南地区复杂条件下智能化机械化工作面,实现年减少人工费用820 万元、日产量从1900t 提高到3200t;青龙煤矿所有采煤工作面和辅助生产系统全面实现智能化机械化采煤,共投入4600万元改造资金,减员94人、年增收1000万元。

贵州聚焦智能化机械化改造的技术需要,梳理技术榜单面向省内外发布;提出“能源云+地面集中平台+开采机械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改造路径,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贵州率先建成全国复杂地质条件下薄煤层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率先开展井下机器人示范,10 个煤矿在全国首获煤炭工业最高奖项“太阳杯工程”奖和“优质工程”奖,智能化机械化技术领先全国。

◆瓦斯防治能力全面提升

安全生产是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瓦斯则是贵州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2020 年3 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煤矿瓦斯防治攻坚年行动 进一步提升瓦斯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2020 年煤矿瓦斯超限次数同比下降80%,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50%。

贵州黔西开发有限公司青龙煤矿率先探索应用千米定向钻机治理瓦斯技术。“2020 年6 月,我们先后完成高位定向钻孔、底板梳状定向钻孔、顺层定向钻孔累计进尺约20 万m,单孔长度最长达653m,单孔抽采浓度60%~95%,具有浓度高、纯量大、持续时间长的优点。既减少了底抽巷工程量,又为采掘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创造了条件。”贵州黔西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守义说。

作为瓦斯防治和抽采利用的新探索,2020 年,贵州省将新田煤矿、文家坝煤矿和大龙凤煤矿作为首批“三区联动”抽采煤层瓦斯示范单位,力求通过煤矿规划区地面预抽、准备区联合抽采、生产区井上下抽采相结合,实现瓦斯抽采、煤炭生产有序衔接,着力解决瓦斯治理与煤炭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冲突。

“目前,贵州省能源局正通过出台《贵州省煤矿瓦斯防治能力评估管理办法》、组建优强瓦斯防治专业化队伍并与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发布《贵州省煤矿瓦斯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广目录(第一批)》这3项举措,推进煤矿瓦斯治理能力和体系建设。”贵州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大数据与煤炭工业加快融合

为进一步促进煤炭产业升级,贵州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矿智能化机械化相融合,走出了煤矿智能机械化建设的贵州路径。

为加快贵州“能源云”数据资源中心和统一集成服务平台建设进程,贵州省能源局组织制定了《贵州省煤矿智能化数据交换技术要求(2020版)》,将煤矿智能化系统形成的生产数据、监测设备工况、安全监控数据、销售经营指标规范上传,并通过云计算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形成报告和预警数据供决策使用,以达到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政府科学管理,精准施策的目的。

“我们有效督促各煤矿分期将智能化数据上传至贵州能源云平台,实现各大子系统的实时监测,实现省、市、县、煤矿四级统筹调度、系统安全监测和预警等,让智能化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作用最大化。”贵州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切实发挥煤矿智能化先进技术的应用效果,将构建全省线上线下一体化煤矿智能化系统运维服务体系,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优化整合运维资源,破解运维难题,保障贵州省煤矿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

(来源:贵州日报)

钢铁产能国际布局优化提升“进行时”

“当前,钢铁行业运行的向好态势逐步确立,全行业应适时从危机应对转向常态化经营,保持战略定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竞争新优势,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沈彬日前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提出,要持续推进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抗疫、生产两不误,行业运行保持基本稳定,钢铁产量保持增长,钢铁企业经济效益逐步修复,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行业绿色、智能、创新发展不断推进的同时,我国钢铁产业“走出去”又有新突破。

2020 年以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用工短缺、施工困难等难题,印尼德信钢铁一期全线投产,钢铁国际产能合作再结硕果。敬业集团成功收购英国钢铁公司,生产经营保持稳定,未来将加大力度升级改造英国钢铁公司的生产设备,提升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我国的钢铁产品持续助力“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泰国东北部成品油干线管道项目的钢材全部来自中国,“宝钢制造”为施工方提供了有力保障;攀钢集团的钢轨远渡重洋,助力印尼雅万高铁建设;本钢集团的螺纹钢被应用于非洲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二期项目工程。

但现阶段,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升。据中国钢铁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的统计,到2019 年底,我国钢铁行业建成和在建的海外综合钢厂项目的合计粗钢产能达1590万t。

“钢铁国际产能合作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机遇窗口期,需要大力推进。”沈彬提醒,要从我国钢铁产业链全球布局优化和服务我国钢铁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为出发点,统筹发挥各方面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行业协调,推进高水平产能合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布局。期间,也要密切关注对外投资对我国钢材出口的影响,把握好对外投资的布局和节奏。

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原料保障问题也需要重点推进解决。2020 年初以来,受疫情影响,国际大宗原料价格多大幅下跌,唯有进口铁矿石价格坚挺,在5、6 月连续走高后一直维持在100 美元/t以上。

“钢材价格低迷,铁矿石价格高涨,二者相背而行,钢铁行业长期微利甚至亏损运行,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窘境和常态,严重影响了钢铁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沈彬指出,这与铁矿石供应偏紧有关,也与越来越明显地偏离现货市场供需基本面、日益金融化的铁矿石价格指数有关。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上下游合作、全球共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凸显。在推动解决钢铁原材料保障方面,沈彬建议:一方面,钢铁和矿山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沟通,保持和扩大现货市场流动性,多利用现货交易平台成交,多采用混合指数定价,不断改进指数编制方法论,提高指数代表性,降低浮动价成交权重;另一方面,应继续推动降低国内矿山综合税费负担、适度提高国产铁矿供给,积极推进海外资源开发,增加废钢铁资源回收利用。

(来源:国际商报)

产能置换是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复杂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近日,在2020(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上,工信部原材料司一级巡视员吕桂新认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产能置换是有效手段。“在当前钢铁行业迎来兼并重组的重要窗口期,产能置换政策在提高行业集中度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吕桂新表示。

◆钢铁产能置换是一个好办法

吕桂新认为,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产能置换是一个好办法。

一是推动落后产能稳妥退出。有效防范了“僵尸企业”和已淘汰产能死灰复燃,为过剩产能稳妥退出和新建产能有序衔接提供了通道。

二是有效巩固过剩产能成果。产能置换办法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提出了严格要求,其他地区实施减量置换,有利于实现控制产能总量,遏止盲目扩张。

三是有利于钢铁产业布局优化。产能置换促进了产能跨区域流动,尤其是促进了产能严重过剩地区钢铁产能有序对外转移,解决了资源能源承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四是有利于促进短流程炼钢有序发展。规定了短流程炼钢等量置换优惠政策,引导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和有序发展。

五是促进了装备技术的提升。通过产能置换、建设新项目,钢铁行业得到明显提升,淘汰了一批小锅炉。

六是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企业通过购买钢铁产能方式整合中小企业产能,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行业兼并重组的步伐。

◆有必要出台新的产能置换办法

吕桂新表示,我国钢铁产能置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执行不太严格;二是监管存在漏洞;三是产能司法拍卖关系不确定;四是落后于行业发展。为进一步规范钢铁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工作,积极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 月23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钢铁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工作的通知》,对钢铁行业影响很大。

“为落实好党中央六部委决策部署,促进钢铁平稳运行,有必要尽快修订出台新的产能置换办法。为修订好产能置换办法针对行业关注的一些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工信部重点深入研究讨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置换办法。”吕桂新强调。

吕桂新介绍,钢铁产能置换新办法按照差别化精准施策、查漏补缺、健全完善等原则,充分考虑到以下9 个方面:一是重新鉴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二是按标准规定退出产能;三是进一步加强产能置换比例;四是差异化精准施策;五是完善全过程监管;六是规范司法方案管理工作;七是强化政策可操作性;八是建设项目投产时间以第一个实际建成投产为准;九是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下一步,工信部将在进一步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汇聚行业共识,尽快出台新的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吕桂新表示。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猜你喜欢

工作面煤矿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冲击地压矿井综采工作面同时相向回采可行性分析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多工作面隧道通风技术
不规则煤柱综采工作面回采方案优化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