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大别山道地药材夏枯草-菊花绿色高效轮作栽培模式研究△

2020-01-11王明辉陈展鹏蔡正军夏振洲刘大会熊飞孙伟曾萌熊丽

中国现代中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夏枯草单作轮作

王明辉,陈展鹏,蔡正军,夏振洲,刘大会,熊飞,孙伟,曾萌,熊丽

1.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3.黄州区总医院 堵城镇卫生院,湖北 黄冈 438000;4.英山县农业农村局,湖北 黄冈 438700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的干燥果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功效[1]。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2]。夏枯草和菊花均为药食同源中药材,是著名中成药夏桑菊和市场上常见凉茶的重要原料。湖北大别山的蕲春、麻城分别为我国夏枯草、菊花药材的主产地,面积分别为2万亩(1亩≈666.67 m2,下同)和5万亩,且蕲春夏枯草和麻城福白菊都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

湖北大别山的夏枯草和菊花分别为冬春作物和夏秋作物,且2种药材种植地块选择基本一致,均是选择低海拔丘陵山区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因此,夏枯草和菊花生长时期能形成良好的轮作种植。当前湖北大别山夏枯草、菊花均为单作,药材采收完后土地撂荒,造成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而且长期单作种植,导致田间病虫害等连作障碍问题严重,极大影响了夏枯草和菊花药材的产量、质量。针对夏枯草为冬春作物,菊花为夏秋作物,两者种植生产的茬口刚好相接且种植土壤环境和光照条件基本一致,近年来课题组开展了夏枯草-菊花轮作栽培研究示范,获得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 栽培模式

夏枯草和菊花均为湖北大别山道地药材,夏枯草为冬春作物,菊花为夏秋作物,夏枯草采用头年9月种子育苗,11—12月露地移栽定植,第二年1—5月田间生长,5月底—6月中上旬采收。菊花主要采用4—5月扦插育苗,5—6月露地定植,7—10月田间生长,10月底—11月中上旬采收。两者种植生产的茬口刚好相接,2种作物的土壤环境和光照条件基本一致,恰好实现了夏枯草与菊花连续种植,形成夏枯草-菊花1年两作轮作模式,比单作经济效益增加显著。同时轮作模式能够避免长期种植结构单一致使土壤有机质降低、酸化板结、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健康严重受损[4]。夏枯草-菊花轮作模式是一项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良土壤、减少田间病虫害、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的绿色高效轮作生产技术。

2 栽培技术

2.1 试验选地

空气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5];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 5084—2005[6];土壤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7]。向阳的丘陵、山地和不易积水的平原地带,pH 6.0~7.5,生长期最低温度≥-8 ℃,最高温度≤40 ℃;年平均气温15.7~17.1 ℃,年日照时数在1 913.5~2 161.5 h;年无霜期210~238 d,年降雨1200~1500 mm。

按照产地要求,试验地选择在黄冈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试验地肥力均匀、地势平坦、周围没有遮挡、无污染物、排灌水方便。

2.2 夏枯草栽培技术

夏枯草-菊花轮作栽培过程中,施肥要符合《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 496—2010[8],喷施农药要符合《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GB/T 8321.10—2018[9],并参考《地理标志产品蕲春夏枯草》DB42/T 1019—2014[10]和《麻城福白菊栽培标准》DB42/T 334—2009[11]。

2.2.1选种 选取种子要求千粒质量≥0.65 g、净度≥90%、发芽率≥55%、色泽好、颗粒饱满。

2.2.2育苗 10月中旬,采用漂浮育苗,即在温室或塑料棚内,利用成型的膨化聚苯乙烯格盘为载体,装填以人工配制的适宜基质,将夏枯草种子播在填有基质的育苗盘上,育苗盘浮在盛有营养液的水床中,通过基质的毛细管作用吸收供给秧苗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通过漂浮育苗技术育成的夏枯草苗壮、苗齐、无病虫、成本低、效率高。

2.2.3施肥 整地前,根据地块肥沃程度,1亩施农家肥1000~2000 kg、饼肥30 kg、有机肥30 kg,混合均匀撒施地面,深翻,整平。

2.2.4整地 畦宽1.2 m、畦高0.3 m、沟宽0.3 m。要求泥土粉碎,畦面平整。

2.2.5移栽 11月中旬,幼苗长到5叶1心叶时移栽,密度5500株/亩。

2.2.6田间管理 定植后及时浇蔸。夏枯草怕水涝,短期水浸即会引起枯叶,浇水时注意不能漫灌。雨季及时清沟排水。翌年3月,当植株长至10片叶时,每亩追施尿素10 kg并及时除草。

2.2.7病虫草害防治 夏枯草主要病害为圆星病和褐斑病。圆星病发病期喷施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褐斑病发病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主要虫害为菜青虫。及时清洁,降低残留的幼虫和蛹,气温≤20 ℃,用苏云金杆菌微生物(BT)杀虫剂喷雾防治。人工除草宜浅锄勿伤根,幼苗期勤松土除草,要求床面清洁无杂草,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

2.2.8采收 6月中旬,抢晴收割,然后晒干收捆。当花穗变黄褐色时,剪下果穗,晒干,抖下或搓出种子,去掉杂质。留种以穗大、色棕红、摇之作响的穗子为佳。

收获完毕后,旋耕打地,为菊花种植做准备。

2.3 菊花栽培技术

2.3.1育苗 采用穴盘扦插育苗技术,进行无性良种扩繁。即5月中旬,采取健壮菊花8~10 cm顶梢作为插条,摘除插条基部的叶片,仅保留上面的2~3个叶片,将插条插入盛满素砂土的穴盘内,插条插好后将穴盘放到苗床上,并保证水分的充足,每天淋水4~5次。苗床用透明塑料布搭拱棚遮盖,10~15 d就会生根,1个月以后就可以移栽在室外了。

2.3.2整地 畦宽1.0~1.2 m、畦高30 cm、沟宽30 cm。要求泥土粉碎,畦面平整。深翻整平。

2.3.3移栽 6月中下旬定植,定植密度为5000株/亩。

2.3.4施肥 1亩施500 kg优质商品有机肥做底肥,基施10-10-15(20)优质复合肥40 kg,8月中下旬根据田间长势雨后追施5~10 kg尿素。

2.3.5中耕除草 浅松表土 3~5 cm,中耕除草2~3次,分别于移植后10 d左右、7月下旬、9月上旬。

2.3.6打顶 7月中下旬打顶1次,即摘除菊花主茎顶端,促进侧枝生长。

2.3.7田间管理 移栽后,应灌水使田地保持湿润,保证幼苗成活。蕾期干旱应注意浇水,多雨季节应及时清沟排水,以免积水烂根,影响菊花的产量和质量。菊花孕蕾期需水量大,要及时灌溉,特别是旱期,确保灌水充足。

2.3.8病虫害防治 结合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杜绝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

2.3.9采收 10月下旬—12月上旬,选择无雨天露水干后采花,分别采收头水花、二水花和三水花胎花及朵花择花分筛。采收标准,在初花期,花瓣伸出花蕾、嫩黄微曲卷、花蕊不外露的胎花,可择优少量采收;进入盛花期后,分次采摘,第一次采摘头水花、第二次采摘二水花、第三次采摘三水花,其花瓣均要洁白平直,花心70%~80%散开;以后花心散开达标的均作为尾花采摘,尾花及打霜后采摘的霜打花其质量均属等外级。

鲜花采收进按等级分开放置,均不得含杂质、泥花、虫花、病花。鲜花分胎花、特级、一级、二级、等外级4个等级,参考《麻城福白菊标准》DB 42/T 334—2009。

采收的鲜花不能挤压,要及时摊开阴干。传统加工工艺分上笼、杀青、晾晒3个步骤,形成菊花饼状干货;现代加工工艺有蒸汽或微波杀青、烧烤2个步骤,形成朵状干货。

3 药材质量要求及效益分析

3.1 质量要求与贮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针对夏枯草和菊花质量标准要求[12],夏枯草水分≤14.0%、总灰分≤12.0%、酸不溶性灰分≤4.0%、浸出物≥10.0%、含迷迭香酸(C18H16O8)≥0.20%;菊花水分≤15.0%、含绿原酸(C16H18O9)≥0.20%、含木犀草苷(C21H20O11)≥0.080%、含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C25H24O12)≥0.70%。菊花理化指标、重金属、有害物质限量、农残限量,以及商品要求无枝叶、杂质、早蛀、霉变等级均参考《麻城福白菊标准》DB 42/T 334—2009。夏枯草和菊花产品经质量检测,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夏枯草和菊花经过采收和加工形成可贮藏品后,保持干燥、通风,防污染,杜绝与有毒物品和异物混合贮存。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霉、防蛀。

3.2 效益分析

夏枯草产量180 kg/亩,菊花产量150 kg/亩,按市场价格夏枯草23元/ kg、菊花 35元/ kg,夏枯草单作效益4140元,菊花单作效益5250元,夏枯草-菊花轮作效益为9390元,夏枯草-菊花轮作比夏枯草、菊花单作的效益分别高126.81%和78.86%。

综上分析,夏枯草-菊花轮作栽培模式是湖北大别山区一项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应该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夏枯草单作轮作
苜蓿、绿豆与玉米间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间作对澳洲坚果牛大力根茎叶和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夏枯草的妙用
夏枯草:清热去火的凉茶成分脾胃气虚者慎服
间作大葱对桔梗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蔬菜轮作有原则 合理种植效益增
甘蔗花生间作对红壤有效磷、pH值的影响
清肝散结夏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