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启示
2020-01-11于阔城
郭 建,于阔城
(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追寻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1]。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的十九大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提出了“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33的重大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不仅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实现途径,也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好知识分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剖析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破解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化解新风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首先需要通过译介、阐释,使产生于欧洲的理论话语转变为中国的理论话语,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而这一转变只能由知识分子来完成。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胡怡谷翻译的《泰西民法志》(1898年)[3]53-54和罗大维翻译的《社会主义》(1902年)都对马克思学说进行了介绍。1905年,朱执信还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片段。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知识分子也开始积极投身到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中来。1917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热情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1920年后,陈独秀先后发表了《工人们勿忘了马克思的教训》《马克思的两大精神》《马克思学说》等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他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更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一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目的的译著、论著得到出版。其中,影响较大的译著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李汉俊)、《共产党宣言》全译本(陈望道)、《阶级争斗》(恽代英)、《社会主义史》(李季)、《唯物史观解说》(李达)、《共产主义ABC》(郑超麟)、《新哲学——唯物论》(瞿秋白),以及《帝国主义论》(刘埜平)、《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陈启修)、《政治经济学批判》(郭沫若)、《反杜林论》(吴黎平)等。影响较大的论著有《现代社会学》(李达)、《社会进化史》(蔡和森)等。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后,中国共产党掀起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出版、研究和学习的高潮。从1938年到1942年,延安解放社出版了包括“两大丛书”(《马克思恩格斯丛书》与《抗日战争参考丛书》)和“两大选集”(《列宁选集》和《斯大林选集》)在内的一大批马列主义译著,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从20世纪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开出版的马列著作中文译本已有530余种[4]。1953年,中央编译局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开始走上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道路。现已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50卷)、《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39卷)和第二版(60卷)、《斯大林全集》(1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列宁专题文集》(5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版(4卷)和第二版(4卷)、《列宁选集》先后三版各4卷、《斯大林文选》和《斯大林选集》各两卷的编译工作。此外,还出版了各种版本的文选、专题文集、专题言论汇编以及各种选读本和单行本等。
马克思主义的译介、阐释和宣传,为中国人民了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人正是从这些译介、阐释的作品中得到了启蒙,从而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1936年,毛泽东对埃德加·斯诺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5]131邓小平在1992 年南方谈话中也说过:“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6]382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译介、阐释和宣传工作的作用,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没有翻译就没有共产党。”[7]232
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8]651表现出来。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原生态意义上体现的是欧洲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因此,马克思主义要真正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掌握,还需要实现从欧洲风格和气派向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8]651的转化。而这一转变也独有知识分子才能实现。
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为了使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一般都将其同中国的“大同社会”联系起来。最早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马克思的梁启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精神“不是外来的,原是我所固有。孔子讲的‘均无贫,和无寡’,孟子讲的‘恒产恒心’,就是这主义最精要的论据”[9]32。孙中山指出:“考诸历史,我国固素主张社会主义者。井田之制,即均田主义之滥觞,而累世同居,又共产主义之嚆失,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10]507李达认为:“社会主义,是反对个人竞争主义主张万人协同主义。社会主义,是反对资本万能主义主张劳动万能主义。社会主义,是反对个人独占主义主张社会公有主义。社会主义是打破经济的束缚,恢复群众的自由。”[11]1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个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大师。在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他用生动而朴实的百姓语言来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他在阐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思想时,既有农会会员可以“将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还可以到“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去滚一滚”[12]16。的生动描写,又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生动活泼、妇孺皆明的语言概括。延安时期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民族解放与哲学》、胡绳的《哲学漫谈》《辩证法唯物论入门》、柳湜的《街头讲话》等都是用浅显明白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群众实际的事例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正是借助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大众和实践的结合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结合。邓小平说过:“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13]258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够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由于实际是不断发展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各个时代变化了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在近代中国亡国灭种的最大民族危机面前,中国早期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译介、阐释和宣传活动之中,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满足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发展之需要,延安的理论工作者集中翻译了包括《抗日战争参考丛书》在内的一系列军事著作,为革命战争提供了有力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支撑。面对民族存亡大局的时代要求,延安的理论工作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纳入革命和救亡的轨道,使之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较好地解决了当时广大民众普遍关心的时代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指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党内认同走向社会认同、由理论话语转为大众话语,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并且成为其指导思想的过程。马克思说过:“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4]9。毛泽东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15]323。马克思主义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真正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灌输,需要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农群众之中才能实现。1919年初,李大钊就提出知识分子应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将“纸面上笔墨运动”变成“街市上的群众运动”[16]160。1920年后,一些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就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在工人比较集中的地方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工人夜校和识字班,利用“五一”劳动节、马克思纪念会等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发表纪念文章,组织游行,散发宣传品,召开政治集会,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也积极组织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深入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了使广大劳动群众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创办通俗报刊,出版通俗读物,就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创办报刊等大众传媒,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仅半年之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就达200 多种[17]63,开辟专栏介绍马克思学说的就有30 余种[18]57。1935年,艾思奇结集出版的《大众哲学》堪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著名学者李公朴对这部书的评价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19]1。蒋介石曾哀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20]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多所院校举办讲座、开设课程,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诸如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后改为中央党校)、苏维埃大学、工农红军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民族学院等学校,提高党团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此外,还积极举办识字组、识字班、问字所、宣讲班、夜校、半日校、补习学校及读报组、俱乐部等,以“消灭文盲,提高大众的政治文化水平”[21]300,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结合。1942年,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运用到中国来”,“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这样就用得了。”[22]40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也是实践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结合,首先是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走出书斋,穿起工服,学习工人的语言,积极投身于领导工人运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这样,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就直接地促使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并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党初创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还不够自觉,犯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错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党对中国革命规律认识不清,以及共产国际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党内错误倾向做斗争的过程中,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找到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四、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既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即毛泽东所强调的“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22]374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理论来自实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的。然而,实践可以产生认识,但并不会自发产生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需要通过知识分子的总结、概括、提炼、提升,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就是一个不断总结、概括、提炼的过程。1941年3月,延安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共产党人》第16期发表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1942年,他又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理论”这样一个说法[23]50。同年,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和总编辑的邓拓则使用了“毛泽东主义”的提法。1943年7月,王稼祥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24]344一词。同年11月,邓小平在《在北方局党校整风运动会上的讲话》中也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13]88。1945年4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并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他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5]333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的最初表述。
五、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当代启示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知识分子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启示我们,要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要尊重和重视知识分子,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推动知识分子深入到火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走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途径。
尊重和重视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关于知识分子的作用,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就说过:“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就不会胜利。”[26]815同样,在新时代,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不仅知识分子的作用无可替代,而且也需要一支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为之服务。党的十九大将人才视为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资源,提出在新时代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2]52。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就必须尊重和重视知识分子。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7]41。习近平也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8]6。尊重和重视知识分子,就必须要在政治上相信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上人尽其才,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困难,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新时代得到充分发挥。
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毛泽东曾经说过,知识分子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要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由认知到认同再到信仰,是信仰形成的一般过程。认知是形成信仰的起点,而认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首先要从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起。知识分子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才能够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能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进而为理论的彻底性和真理的魅力所征服,在思想上产生认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转变。在此基础上,知行合一,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实践磨砺,最终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知识分子一旦具备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形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就能够自觉抵制来自“左”和右的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自觉投身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推动知识分子深入到火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走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4]11理论只有联系实际,知识分子只有深入到鲜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和观察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世界的科学阐释力。中国的知识分子素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把深入鲜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作为自己的理论归宿,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各种社会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也只有深入实际,才能贴近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言群众之所言,才能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潜移默化地为群众所接受。
要把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作为着力点。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圣经,也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而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大众生活的形式多样的理论宣传作品,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29]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这是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使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就成为新时代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务之急。
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途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译著、论著、演讲、论战,以及各类研究会、社团、学会等。在新的时代,虽然传统媒介和各类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团体依然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电脑、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崛起和各种社交平台的出现,既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途径。数字化新媒体以其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检索便捷、超文本与互动性的特点,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普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同时,应努力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 群、学习公众号、网上论坛等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内容和普及的形式,将新媒体建设成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