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理学院的危机与变革

2020-01-11李文英张怡真

关键词:文理学院文理学院

李文英,张怡真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20世纪70年代对于美国的文理学院来说是艰难的十年。在经历了前十年“婴儿潮”一代带来的规模扩张和招生质量的普遍增长之后,70年代文理学院的情况发生了逆转。这一阶段,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通货膨胀严重,家庭实际收入增长停滞,高等教育花费的增加和大学毕业生工资溢价的降低使得大学入学率降至历史低点。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招生趋势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和公立综合性大学吸引了更多的生源。严峻的外部环境使得小型文理学院面临着真正的生存危机。

一、文理学院面临的危机

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告别了战后发展的“黄金时代”,各种危机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财政危机、质量危机、信任危机等席卷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小型文理学院也未能幸免。这一时期,社会需求、教育市场变化以及资源短缺都给文理学院带来了冲击,许多学院处境窘迫,一些学院被迫关闭。

(一)文理学院自由教育传统受到挑战

文理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特有类型的机构,具有小规模、寄宿制、专注于本科教育、师生关系亲密等特点。自建立以来,文理学院就坚守“自由教育”传统,强调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文理学科教育。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高等教育与工商界的联系日益密切,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人,因此,课程职业化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这使得将4年时间专注于文理学科教育的文理学院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劳动力市场的转变也对文理学院的“自由教育”传统造成了挑战。战后,教育的回归使得大学毕业生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1971—1979年间,大学毕业生工资溢价从61%降到了48%[1]。由于工资差距的缩小和社会整体经济状况的恶化,使得许多学生认为大学教育尤其是“自由教育”不是一个有效的投资。1986年,美国高校授予的所有学士学位中,仅有1/4的学位属于文理学科领域,这一变化与学生对于高等教育认识的转变息息相关。1970—1980年间,持高等教育“为有意义的生活做准备”的“自由教育”理念的学生比例从78%降至50%,而认为高等教育有助于找到高薪职业的倾向于职业化理念的学生比例从40%增至65%[2]。学生对职业教育和应用领域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之毕业生的出路越来越窄,迫切要求文理学院审思其“自由教育”。

另外,文理学院单一性别教育的传统也受到了冲击。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学生不断参与到民权运动、女性运动和反对越南战争的社会活动中去,呼吁校园增加多样性。同时,两性关系的变化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得许多保持单一性别教育传统的文理学院不得不重新检视它们的教育。

(二)文理学院面临来自公立院校的激烈竞争

70年代是录取形势转变的十年。从7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高等教育总体招生的持续高增长逐渐消退,进入了平稳增长时期。这一平稳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之间招生比例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从四年制院校转向两年制院校,从私立院校转向公立学院和大学。1950年,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各吸纳了一半的学生,到1970年,公立高校的招生比例已经占到75%[3]。

公立高等教育的扩张削弱了作为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小型文理学院的地位。鲁道夫(Fredrick Rudolph)认为,“独立的文理学院传统上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骨骼,现在一方面受到了综合性大学的挑战,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新的社区学院的挑战”[4]。早在1968年,曼荷莲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的招生主任鲁德维格(Clara Ludwig)就认识到学院申请者的减少是由于来自公立大学的竞争,“公立院校吸引力的增加是申请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公立院校学费低,学生群体庞大且多样化,学业标准也在不断提高”[5]。另外,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发展,学生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专业教育和应用学科的学习。这一时期,选择进入两年制学院学习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从60年代末的200万增至70年代中期的400万,占总体录取的比例也从25%增加到了35%[3]。

公立院校对于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还在于其学术项目的不断提升。一些公立学院和大学甚至开始挑战文理学院自由教育的传统优势,建立学者和学生的亲密社群。密歇根大学建立了这样的本科学院,使得其申请者与日俱增。学生在诸如密歇根大学这样的公立高校不仅能获得传统的自由教育,而且可以学习更多的职业课程,如商业、教育、工程等等。这种灵活性在对自由教育兴趣逐渐消退的70年代非常重要。因此,在60年代文理学科领域授予的学位数量大幅增长后,从1970年开始显著减少。

(三)文理学院自身面临财务危机

文理学院经历了五六十年代“黄金时期”的稳定发展,招生数量持续增加,教职员工收入稳步上升,校园建设不断改进,学院每年都有经费结余。这种安定的局面在1970年突然被打破,许多学院开始入不敷出,学生资助无法保证,一些学院招生数量急剧下降[6]。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在1971年提到,在全国近730所文理学院中,43%的学院面临困境,28%的学院财政问题突出,只有29%的学院没有财务危机[7]。

凯特(Earl Cheit)在他的《高等教育的新萧条时期》一书中写道,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高等教育受到了成本和收入的双重挤压。通货膨胀使得院校的成本迅速增加,但与此同时,大学的收入却不断下降[7]。与其他类型的院校相比,文理学院更多地遭受了这种挤压。许多在60年代选择扩张的文理学院面临着投入不足和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持等压力,学院的成本如教师工资、学生资助等方面迅速增长,但收入却在急剧下降。一方面,由于市场对文理学科兴趣的降低,来自基金会的资助下降,私人的资助也在降低;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和学费的增长使得中产阶级家庭无力负担文理学院高昂的学费,联邦的资助又不能与学院的学费增长相匹配,因此,文理学院遭遇了生源的下降。1970年到1976年,文理学院的招生比例下降了23.2%[8]。招生的减少使得主要依赖于学费收入的文理学院的财务状况遭受了更加沉重的打击。在70年代整体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文理学院经历了严峻的财务危机。

二、文理学院应对危机的变革

面对挑战,文理学院群体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变革的特征是直接回应未来学生的需求。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信号被学生们解读为增加专业和职业训练的需求,学院适应了这一喜好的变化来调整它们的课程,许多传统的文理学院向综合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对校园多样性的呼吁使得男女同校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文理学院向综合化发展

来自高等教育市场其他部门的挑战,以及学生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都给文理学院造成了压力,为了应对这些不断变换的环境,文理学院的选择是顺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据卡内基的分类数据来看,1987年,共有572所院校被归于文理学院的类别,其中文理学院Ⅰ类142所,Ⅱ类430所。但值得注意的是,有314所学院(Ⅱ类中73%的院校)被加注了星号,因为它们授予的学士学位中文理学科领域的学位少于50%,但由于学院规模太小而不能划作综合性学院。另外,将1976年与1987年的卡内基分类进行对比,有一些学院1976年时被归为文理学院的类别,但到1987年按照新的标准重新分类时又被划分出了这一类别,而它们并没有关闭或与其他院校合并,在1987年卡内基分类中这些学院被归入了其他类别。它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录取竞争性较低的文理学院Ⅱ类,其中多数的文理学院转变为综合性的院校(Comp I或Comp II),也有许多转变为专门院校。文理学院I类的院校中,有一部分学院或成为录取竞争性较低的文理学院(LA II),或转变为综合性学院[8-9]。这表明,许多文理学院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增加商业、教育和研究生课程等文理学院传统领域之外的课程,从而将文理学院的身份认同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之中。此外,有学者对美国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进行的研究表明,与传统课程相比,大部分文理学院的课程向综合化、应用学位项目的方向发展,但也表明一小部分录取竞争性较高的精英文理学院抵制了综合化运动[10]。

从文理学院学位授予的趋势来看,也经历了从文理学科领域向应用性、综合性方向发展的变革。根据联邦高等教育信息调查(the federal Higher Education General Information Survey,简称HEGIS)的数据显示,从整体来看,文理学院授予的文理学士学位的百分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1970年,文理学科领域的学士学位授予比例为50%,到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至37%。但数据也表明,那些声誉较高的精英文理学院拒绝综合化的趋势,继续将传统文理学科学位授予比例保持在80%以上;与之相反,大多数录取竞争性较低、更易受市场压力影响的学院,在非文理学科领域授予学位的数量稳步增加。在1970—1980年间,文理学院的数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如果以35%的文理学科学士学位授予率作为文理学院的标准,可以看出,在70年代初,有不到600所学院符合这一标准,约占学院总数的75%,但到了1980年,这一数字下降至约350所,占学院总数的40%左右[11]。这一数字表明,在这一时期,更多的学院从文理学科转向综合化。

(二)文理学院向职业化发展

许多文理学院意识到学生的职业主义倾向对它们招生的影响。罕布什尔学院(Hampshire college)的招生主任哈尔西(Van Halsey)在给校长的报告中指出,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兴趣会持续影响申请者数量的变化,中学的职业指导和全国的经济形势会刺激学生的职业兴趣,从而影响到罕布什尔和其他学院的申请者[12]。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学院和大学调整它们的课程,以适应不断增加的职业兴趣。至少从短期来看,那些提供职前准备的学院从中受益。巴布森学院(Babson College)由于开始提供商业教育,其申请者在1970—1980年间增长了近3倍。

布雷内曼对1987年卡内基分类中的540所文理学院进行了分析,发现所有学院授予的职业领域学位的数量在1972—1988年间都呈上升的趋势。这些职业领域包括商业、教育、护理、工程、计算机科学、农业和健康科学等。从整体上来看,职业学位的授予率从1972年的33%上升至1988年的54%;分类来看,文理学院I类的职业学位授予率从11%上升至24%,Ⅱ类从41%上升至64%[2]。由此可见,从70年代初开始,由单一的文理学科领域转向更多的职业教育是许多文理学院确保生存的重要策略。

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录取竞争性较低的学院更容易采取职业主义的策略。这类学院数量庞大,学术资源有限,财务状况堪忧,与公立院校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生存是它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它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学院有着职业教育的传统,有些学院在建立之初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技术学院等专业性学院,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入了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转变为小型的文理学院。此类学院的核心问题在于角色和身份的模糊[13]。在面临生存问题时,它们易于抛弃自由教育的目的,转向职业准备的教育。

(三)文理学院向男女同校转变

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单一性别学院转变为男女同校学院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几乎所有的男子学院和一半的女子学院都转变为了男女同校的学院。财务因素是许多学院转变为男女同校的重要原因。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协调教育和相关问题委员会研究认为,从长远来看,扩大招生是解决学院财政困难的合理方式,因为扩大学生群体可以降低学院的生均运行成本。学院在经过仔细的讨论之后,决定在原来1 200名男生的规模之上增加650名女生[14]。竞争压力是文理学院考虑男女同校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许多学院担心如果保持单一性别,将会在招生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1965年,凯尼恩学院(Kenyon College)在讨论扩招问题时指出,传统的男子学院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吸引力,男女同校是大势所趋[15]。男子学院不仅希望通过男女同校吸引更多合格的女性申请者,而且希望能够提高男性申请者的规模和质量。由于害怕那些录取竞争性较高的男性学院和常青藤院校实行男女同校会吸引未来的生源,许多女子学院也决定开始招收男生。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是最早一批实行男女同校的女子学院。学院的管理层认为,学院为女性提供高质量教育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了,女子学院已经不合时宜。在放弃与耶鲁合并的方案后,瓦萨开始招收男生。

男女同校改变了文理学院内部竞争的格局,在这一时期,是否实行男女同校与学院招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男子学院是在70年代发展状况最好的文理学院,大部分学院都通过男女同校运动扩大了招生规模,改善了学院的财务状况,许多男子学院通过男女同校的环境吸引了更多高质量的男性生源。保持单一性别教育的女子文理学院招生规模虽然保持了稳定,但学生质量却受到了冲击。一方面由于这一时期优秀女生的数量减少了,另一方面,更多的高分女生转向了那些实力较强、新近转变为男女同校的传统男子学院,这一趋势使得女子学院面临很大的挑战。而那些传统上一直实行男女同校的文理学院,由于大学入学率的下降和男女同校运动的发展,则在经历招生数量下降的同时,也失去了大量高质量的生源。

三、文理学院变革的省思

美国文理学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面对挑战,回应危机,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变革求新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大学已经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重要力量,不可能再做象牙塔,远离社会和大众的需求。文理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古老的机构,被视为教育传统的持有者,但也不可避免地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回应社会的变化。面对挑战,文理学院并没有孤芳自赏,故步自封,而是主动地思考自身的改革问题,对社会和教育转型做出自己积极的回应。与综合性大学、社区学院等现代教育机构相比,文理学院是一种传统更为强大、底蕴更加深厚的组织,它的变革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创新,可知其艰难程度。但作为一类卓越的高校,文理学院之所以能够长存于美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中没有消失,就是因为其能积极投身社会变化,勇于探索和创新。在此过程中,文理学院已经不仅仅是古老传统的继承者,也日益成为与时俱进并发挥着独特和重要作用的高等教育机构。

文理学院能够克服危机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其独特的自由教育价值和学院教育特色。学院教育的内核在变革和转型的过程中得以保留并传承——小规模、寄宿制、崇尚全人教育、强调师生亲密互动和专注于本科教育。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类院校,小型文理学院在招生、资源和适应性等方面不及综合性大学和社区学院,使其在数量上趋于下降,但文理学院所坚守的自由教育传统则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价值和目标,这是其他类型的院校所无法取代的。自文理学院产生之日起,它就一直是美国人精神生活的中心,“美国人表面上似乎公开地致力于追求物质上的幸福,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对非物质的渴望”[16]。在经济利益和生产效率日益占据上风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人生最根本问题的自由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近400所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复制文理学院的特点,设置荣誉课程,为优秀的本科生提供学院模式的精英本科教育,这是对文理学院价值的最好诠释。尽管如此,寄宿制文理学院所提供的本科教育质量依然是大规模、开放性、重视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所难以匹敌的。保持独立、有着强大自由主义传统的文理学院,仍是非职业的、非预备的、非功利的自由教育最后和最好的希望。

向综合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是文理学院这一时期变革的主要基调,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文理学院整体呈现出向综合性院校转型的趋势,增加专业领域的学科教学,开设硕士、博士层次的研究生课程,许多院校也开始鼓励在职学生和其他非传统类型的非全日制学生注册学习,由此实现学生注册人数的增加和客户群体的多元化。随着美国高等教育与工商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职业化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文理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需求相协调,通过增加职业性的课程来满足社会和当地社区的需要。文理学院开始更多地提供商业、教育、护理、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学位,有些文理学院在职业领域的学位授予率甚至超过了60%,远高于其在文理学科领域学位的授予数量。在这场变革中,文理学院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之上整合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力图实现二者均衡发展或有所倚重,在招生边界和学位授予层次上也更加开放。这场变革延续了20世纪初期开始的课程综合化运动,是文理学院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变革。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文理学院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文理生的battle
黑夜的献诗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language policie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place of English
海盗学院(12)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那朵风干的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