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山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2020-01-11高志霞胡小萍

中国蚕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霍山县蚕室蚕种

高志霞 胡小萍

(1霍山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安徽霍山 237200; 2霍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霍山 237200)

霍山县是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山区县,位于大别山区北麓,北纬31°03′~31°33′,东经115°52′~116°32′,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2 ℃,非常适合栽桑养蚕。霍山县蚕桑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七五”“八五”时期的快速发展,茧丝绸产业在全县经济结构中逐步确立了支柱地位,特别是1999年在全国率先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改革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进入21世纪以后,受国际茧丝绸产品价格波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蚕桑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霍山县桑园规模及蚕种饲养量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据霍山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统计,全县桑园2 000 hm2,蚕农1万户,正常年份,农民年饲养蚕种3万盒,生产鲜茧1 400 t,户均养蚕收入6 000元,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仍然较高。可是近年来,霍山县在蚕茧生产过程中频繁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特别是2018年中秋蚕期最为严重,经统计,全县1 470盒蚕种发病,占全县秋蚕饲养量的10.5%,平均盒种产茧量仅24.5 kg,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频繁发生,成为制约霍山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霍山县蚕桑技术推广部门分析总结了霍山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了霍山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控措施,于2018年秋季在霍山县的下符桥镇示范推广,2019年在全县推广,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供同仁参考。

1 血液型脓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消毒防病不规范

霍山县养蚕小户(年饲养蚕种5盒以下的)消毒意识差,养蚕前不消毒,领种后才消毒,甚至拖到1、2龄小蚕时才消毒,而且消毒时只重视蚕室(大棚)、蚕具的消毒,而忽视室外及养蚕大环境的消毒,使蚕室(大棚)内沟缝、瓦缝、篾缝、拐角等成为消毒死角,加上消毒后不能保持半小时及以上的湿润时间等;养蚕中消毒不规范或消毒药品因保管不善,导致消毒作用降低;养蚕结束后不进行回山消毒或回山消毒不及时,造成病原扩散;蚕沙堆沤不充分不彻底,病原未被完全杀死就倒入桑园作有机肥等等,造成养蚕环境中始终存在病原。

1.2 蚕作处理不规范

据我们调查,霍山县养蚕农户95%以上都是小蚕大蚕自育自养模式,而且除蚕桑大户外,大部分养蚕农户都是劳动能力较弱或年龄偏大的老、弱、妇等辅助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养蚕新技术的能力差,蚕作处理不规范。一是领种后不进行补催青,春季如遇低温多湿环境,极易造成蚕卵孵化不齐,秋季如遇高温干燥环境,极易出现蚁蚕顶壳等现象,小蚕用叶老嫩不一、扩匀座不及时、将眠蚕止桑偏早、不提青分批、“等等齐”[1]等易造成家蚕体质下降;二是饲养人员进蚕室前不消毒,喂叶前不洗手,清扫蚕室灰尘“满天飞”以及多批次养蚕前后批重叠等易造成病原菌扩散和传播;三是添食药品方法不对或用量不准,养蚕农户这些不规范的蚕作处理极易造成家蚕感染病原,发生蚕病。

1.3 不良气候条件诱发

一方面,家蚕是变温经济昆虫,饲养适温在20~28 ℃之间,当外温偏离家蚕的饲养适温范围,家蚕体质下降,抗逆性降低,易感染发生血液型脓病。经测试,如果在高温(37 ℃)和绝食(24 h)同时作用下,家蚕体质严重下降,对血液型脓病的抵抗力下降1 000倍以上[1]。另一方面春用蚕品种是适合春季气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饲养的家蚕品种,具有茧型大、产量高、茧层率高、丝质好的特点,但体质较弱、抗逆性差,春种秋用,遇不良气候条件,易感染发生血液型脓病[2]。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区北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近年来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夏季高温炎热天气来得早去得晚,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极易遭遇高温多湿、高温干燥或高温闷热等不良气候条件的侵害,造成家蚕体质下降,抗逆性降低,即使感染少量病毒,家蚕也会发病,不良气候条件成为血液型脓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霍山县自2007年秋季在大化坪镇试养春用品种菁松×皓月获得成功,至2018年全县每年95%以上农户饲养该品种,其中2017年秋蚕5龄期遭遇持续高温干燥天气,衡山镇、下符桥镇部分农户发生血液型脓病;2018年中秋蚕3龄前后,遭遇连续7 d的35 ℃以上高温闷热天气,黑石渡、下符桥等外畈区乡镇大面积发生血液型脓病,大化坪、漫水河等山区乡镇偏西晒的蚕室也发生血液型脓病,发生血液型脓病的养蚕农户,平均盒种产茧量仅20余kg,少数农户甚至颗粒无收,给蚕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4 桑园害虫交叉感染

血液型脓病的多角体病毒致病力非常强,在常温下经过2~4年仍有致病力,部分农户将堆沤不彻底不充分的蚕沙或未经处理的蚕沙直接倒入桑园作有机肥。一方面,存活的多角体病毒经风吹落在桑叶上,再用污染的桑叶饲喂家蚕后直接引发血液型脓病;另一方面,存活的多角体病毒会使桑园中野蚕、桑蟥、桑螟等害虫感染发生血液型脓病,感染发病的虫体排泄物、尸体也会污染桑叶,如家蚕食下被污染的桑叶后就易感染发生血液型脓病。

2 血液型脓病防控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防病水平

一是加强蚕病防治技术培训。聘请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的蚕桑专家,基层蚕桑技术干部,蚕桑能人大户组成蚕桑专家组,分批分期为全县养蚕农户举办以防治病毒病为主的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班,详细讲解病毒病等蚕病的病原、传染途径、致病机理及防治措施,并将培训内容编印成册,分发到千家万户,供其随时查看学习,提高养蚕防病技术水平。二是加强蚕技干部服务考核。把蚕桑技术干部服务范围内,发生蚕病的养蚕农户在下一季的蚕茧生产中是否有改善、平均盒种产茧量是否有提高,所有养蚕农户的技术服务满意度作为该名蚕桑技术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充分调动蚕桑技术干部服务养蚕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实行能人大户帮扶制。鼓励有帮扶需求的养蚕农户有偿聘请蚕桑能人大户作为自己的技术帮扶人,根据当季蚕茧产量的高低给予适当的帮扶报酬。

2.2 加强消毒工作

生产上血液型脓病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只有通过杀灭养蚕环境中的病原或控制病原的数量在其抗性范围内,才能获得蚕茧的稳产高产。一是加强养蚕前的消毒。要求对养蚕大环境、蚕室蚕具等同时进行消毒,于每期养蚕前10 d左右,对养蚕大环境进行1次清扫消毒工作,特别是养蚕相对集中的地方,养蚕农户在完成自家蚕室蚕具清扫洗刷的同时,对周边的环境、道路和阴沟也要进行清扫、疏通,然后用新鲜石灰粉普遍消毒1次,重点是对蚕室(大棚)、贮桑室、蚕具的消毒,宜采用2次消毒法,即先用含1.00%有效氯的漂白粉液浸渍消毒1次,自浸渍开始到结束,根据消毒液的消耗情况适时适量添加药品,以保证浸渍药液的有效浓度,不能浸渍的进行喷雾消毒,但要喷湿喷透,并保持半小时以上的湿润时间。过3~5 d后用含0.30%有效氯的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消特灵)液重复上次的消毒,然后再用复方聚甲醛烟熏剂(蚕用)根据蚕室空间按4 g/m3计算实际用药量密闭消毒24 h,做到彻底消灭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二是加强养蚕中的预防。小蚕期要做好蚕体蚕座、蚕室及桑叶3方面的消毒工作,即每次喂叶前交替用固体聚甲醛粉(蚕用)或二氯异氰脲酸钠粉(蚕座净)对蚕体蚕座消毒1次,蚕室地面每天用含1.00%有效氯的漂白粉液或含0.30%有效氯的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消特灵)液拖地消毒1次,当天饲喂的桑叶用含0.50%有效氯的漂白粉液或含0.15%有效氯的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消特灵)液进行叶面消毒1次,或在桑园中进行叶面喷洒消毒;大蚕期蚕体蚕座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消毒1次,蚕室地面及走廊每天拖地消毒1次,重点防控不良气候条件的突然袭击,遇高温干燥时,搭凉棚、吹风扇,中午室内地面洒井水降温补湿等;遇高温多湿或高温闷热时,要排湿防闷,加强室内通风,禁吃水叶,增加给桑次数,减少每次给桑量。三是及时做好养蚕结束后的消毒。每批次养蚕结束后,应及时处理病死蚕,及时清理蚕沙,及时对蚕室、蔟室、蚕具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以防止病原的扩散。另外,还要关注饲养操作注意事项。如换鞋入室,洗手喂叶;消毒后的蚕具包括桑叶采、运、贮用具不落地,直接入蚕室,防止二次污染;发现病、死蚕要及时淘汰、隔离和消毒,蚕沙不能随地乱倒,要就近用薄膜覆盖堆沤;家蚕3眠后,要及时清理消毒小蚕用具。

2.3 规范蚕作处理

规范饲养是家蚕健康生长,获得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一是调节好温湿度。1龄控制温度26.0~27.0 ℃、相对湿度95%,2~3龄控制温度25.5~26.0 ℃、相对湿度85%~90%,4龄控制温度25.0 ℃、相对湿度65%~75%,5龄控制温度24.0 ℃、相对湿度60%~70%。二是做好桑叶的采、运、贮工作。以早晨露水将干时采叶为主,少量可在傍晚时采;采下后要松装快运,进贮桑室后尽快抖松,防止蒸热。三是做好扩座、匀座工作。良桑饱食是家蚕体质强健、发育整齐划一的重要保障,只有及时扩座、匀座,甚至是提前、超前扩座、匀座,才能保证家蚕全部饱食,防止家蚕因觅食而互相抓伤导致病菌入侵。生产上1盒蚕种蚕座的适宜面积是1龄1 m2、2龄2 m2、3龄6~8 m2、4龄20~22 m2、5龄40~45 m2。四是做好眠起处理工作。见眠70%~80%时加眠网,做到饱食就眠,严格提青分批,淘汰病弱小蚕,高处饲养提青蚕(温度高);眠中保持安静,光线偏暗,空气新鲜,防止强风直吹和阳光直射,防止震动和高温,更不要移动眠蚕;眠起适时饷食,避免长时间饥饿,降低家蚕体质。

2.4 加强桑园管理

一是加强桑园的肥水管理。按季节、适时进行除草、施肥等桑园管理工作,施肥以复合肥和农家肥等有机肥为主,以提高叶质,提高蚕体抵抗力。二是加强桑园虫害的防治。一年四季对桑树造成危害的害虫种类很多,同时不少害虫也是血液型脓病病原的共同寄主,如野蚕、桑螟、桑蟥等,因此,要严格控制桑园害虫的发生,可在桑园安装害虫诱捕灯,诱虫黄板等措施减少虫口数量,并根据植保部门发布的虫情预报,及时进行药物防治,特别是“白拳”期(夏伐后至桑树发芽前)和秋蚕后桑树顶稍的防治,宜用残效期长的农药进行彻底杀灭,以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三是注意桑树养、用结合。夏伐宜早,施足肥料,及早疏芽,促进有效枝条生长;晚秋采叶结束,枝条顶端要留叶3~4片,保养树势,积累养分,以保证来年春叶优质高产。

2.5 调整养蚕布局

目前,霍山县的养蚕布局主要是1年春、夏、秋3季7批~8批,即春季分早、中、晚3批,夏季1批,秋季分早、中、晚3批,有的农户再加1批晚晚秋蚕。饲养的蚕品种除夏季外,以蚕茧产量高、丝质优、出丝率高的菁松×皓月为主。全年饲养量以春、秋季为主,春季以中春为主,秋季以中秋为主。春季因气候条件适宜,桑叶叶质优,蚕茧产量高,很少发生血液型脓病;夏季因饲养量少,管理精细,饲养抗病抗逆性强的蚕品种,也很少发生血液型脓病;晚秋季因温度下降、天气干燥,吃桑树枝条上部优质桑叶,家蚕发病少,蚕茧产量高,茧质优。血液型脓病主要集中在早秋和中秋2批。鉴此,一是调整各季饲养的蚕品种。春季、晚秋季推广蚕茧产量高、丝质优、出丝率高的春用品种,夏季、早秋季、中秋季推广体质强健、抗病力强的夏秋用品种。二是调整秋蚕各批的蚕种饲养量。早秋、中秋适当少养,晚秋适当多养。三是大力推广“十天养蚕法”[3]。鼓励支持养蚕能人大户开展小蚕共育,共育至4龄起蚕发放到各养蚕农户饲养,大多数蚕农仅需饲养4龄、5龄大蚕,解决了部分农户小蚕饲养水平低下的问题,减少了蚕病感染机会,该做法是蚕桑产业发展中分工细化、发挥特长、降低风险、提高效益的新举措。

3 血液型脓病防控取得的成效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霍山县家蚕血液型脓病最严重的中秋蚕期发病率明显下降,鲜茧平均盒种产茧量明显提高,据我们调查统计,霍山县2018年中秋蚕期饲养蚕种14 005.0盒,其中有1 470.0盒蚕种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达10.50%,平均盒种产茧量40.1 kg;2019年中秋蚕期饲养蚕种10 886.0盒,其中有152.5盒蚕种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仅1.40%,平均盒种产茧量45.0 kg,同2018年相比霍山县全县中秋蚕期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下降了9.10个百分点,平均盒种产茧量提高了4.9 kg。特别是霍山县下符桥镇庙岗集村,2018年中秋蚕期饲养蚕种154.0盒,其中有52.0盒蚕种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达33.77%,平均盒种产茧量仅有27.7 kg;2019年中秋蚕期饲养蚕种106.0盒,其中有6.0盒蚕种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仅有5.66%,平均盒种产茧量达42.4 kg,全村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率下降了28.11个百分点,平均盒种产茧量提高了14.7 kg。

4 经验与体会

霍山县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实践告诉我们,家蚕蚕病防治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具体工作中,一要加强蚕桑技术培训、技术辅导,提高广大养蚕农户的养蚕和防病技术水平;二要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三要认真做好蚕作处理、防范不良气候灾害、桑园培管等技术措施,增强家蚕体质和抗病力;四要大力发展小蚕共育或小蚕公司,实现小蚕、大蚕分开饲养,减少感染概率;五要加强抗病毒蚕品种的研发力度,推广使用抗病性、抗逆性强,丝质优的蚕品种。

猜你喜欢

霍山县蚕室蚕种
霍山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小小书画廊
沼气养蚕的技术
农村养蚕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寒山区水稻科学施肥的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