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都脱贫记》
2020-01-11张天清,李滇敏,张晶等
【作者体会】
张天清江西日报社总编辑
李滇敏江西日报社副刊部副主任
张晶江西日报社总编办副主任
一年多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我们走过的那些“最红”“最穷”的地方,记得我们采访过的那些干部、群众,记得我们看过的那些安置点、产业园……
在黄柏乡龙湖村村路旁的脐橙园里,我们跟着邓大庆干活。老邓很高兴,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当年因病致贫的无奈,被定为贫困户的愤怒和羞愧,之后在扶贫干部帮助下,咬紧牙关奋力脱贫的艰辛……老邓的豪言壮语和灿烂笑容特别可爱,在阳光下像一首抒情诗。
为了采访拔英乡林珍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邱新发,我们翻山越岭,来到隐蔽在拔英乡大富村珠长洞小组后山上的竹林鸡舍。邱新华不喜多言,我们就跟着他在小溪边、树底下、草窠里捡鸡蛋,闲闲地聊。我们注意到他胸前佩着党徽,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些年他被市里乡里村里的党员干部感动了,写了入党申请书,一年前也成了一名新党员。“世上还有谁会把别人过日子的事情看得比自家的日子更重要呢?也只有中国共产党吧!”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中透出来的那种真挚,让我们现在想起来仍然感动。
十多天时间里,我们没黑没白地忙。有同事说,井冈山脱贫在前,“第一个”才是最有新闻价值的。一般而言,确实如此。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瑞金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意义。它是红都,新中国就是从这里出发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都脱贫,意义何其重大!
同行点评
虞金星《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编辑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六篇报纸副刊作品,包括四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副刊中显得最“新闻”的体裁之一。毕竟,文学领域的“报告文学”与新闻领域的“通讯”体裁的论辩,一直是学界、业界的热门“理论题”。今年获奖报告文学的明显特点,是自时事中取材。《红都脱贫记》《小红旗的故事》《老兵》《地震孤儿的10年回家路》或以瑞金为对象写脱贫攻坚,或以上汽大众为对象展现合资企业的党建,也有写的是战功赫赫的老兵退伍回乡后隐功蛰居三十七年、持守信念的故事,或以对震后公益项目“安康家园”的回访,写汶川震后十年更广泛意义上的修复与重建。这些题材,虽不是今日事明日见报的即时新闻,却都在近年甚至今年人们关注的焦点视野里。
不过,话说回来,题材的选择见功力,也重要,却未必是报告文学作为副刊体裁的竞争力所在。新闻体裁对时事题材的选择更是当行本色。甚至文学手法的使用也未必是报告文学的专属了。近年来,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技巧提升阅读接受效果的,不乏其例。在新闻奖的领域中,报告文学的优势在体量和形式的结合上——短则四五千、长则七八千字的体量,辅以文学视角观察、解析时代的加成。从这个角度来说,把大事写小,把小事写好,是报告文学作为副刊作品体裁真正比拼功力的地方。回想起上一届获奖的部分报告文学作品,《高山仰止》对文学语言的张弛使用,《洄游中国》见人所未见地关注当下的“海归潮”,《生命的选择》关注人们了解较少的器官捐献移植,不能不说,我们还可以对未来的副刊报告文学作品有更多题材选择与品质上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