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文字消息圆桌研讨

2020-01-11陆先高,蔡小伟,陈昌凤

中国记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奖消息文字

嘉宾

陆先高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本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组评委兼召集人

蔡小伟福建省记协主席、本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组评委兼召集人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本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组评委

林治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本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组评委

李宣良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副社长、上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习近平首次沙场阅兵号令解放军向世界一流军队进发》作者之一

翁浩浩浙江日报全媒体政治新闻部主任助理、本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作者之一

莫自才青海日报社总编室主任、本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组评委

主持人语

耿欣新华社总编室值班室副主任

每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具有示范和标杆作用,既是当下中国新闻报道整体水平的反映,也是未来中国新闻发展的方向。采写消息是记者的基本功,消息虽短,但难写。究竟什么样的文字消息能得中国新闻奖?从获奖作品可以看出,不仅新闻性与时效性高人一筹,贴近性和创新性也表现突出,通讯化写作、故事化表达、全媒体呈现渐成“标配”。全媒体时代,有专家提出用“消息+”来应对新媒体挑战、适应媒体融合发展。

主持人: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类参评作品共计62件,获奖作品21件,获奖比例为33、87%。如何评价这一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类参评作品整体情况?文字消息类作品评选标准是什么?根据今年新的评选办法,较往年有哪些不同?

蔡小伟:这一届文字消息参评作品质量整体较好,舆论导向正确,题材涵盖面广,反映的事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理念和新鲜事物,语言生动鲜活,细节刻画到位。当然,少数作品也存在一些瑕疵。

文字消息类作品的评选标准,就是《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写明的,一方面是中国新闻奖评选总标准,另一方面体现消息特征,如新闻性、时效性强,文字简明,逻辑清晰,当然还要有规范的电头等。

今年的评选办法不再强调作品要在传统媒体上首发,这是符合当前传播态势的好举措,是新闻奖评选实事求是的体现。比如获得一等奖的两篇文字消息《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和《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都是先在新媒体上部分发表,次日再在党报上发表。重要消息第一时间在网络媒体和新媒体上碎片化抢发,是为了抢时效,先声夺人。次日再在纸媒完整刊发,仍能产生巨大影响。

主持人:这届文字消息获奖作品有哪些特点?或者说,什么样的消息能够获奖?好消息最终比拼的是什么?

蔡小伟:评委们认为,这届文字消息获奖作品有六大特点:一是导向鲜明,且引导有力,用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倡导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二是新闻性强。这是消息的根本。获奖消息均能迅速采写新闻事实,第一时间传播,抢占舆论制高点。三是题材重大。反映中央重视、百姓瞩目的热点,如深化台海交流、改善营商环境、绿色发展、重大科技进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典型事例。四是切口好。对好的题材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报道,实现小切口、大背景的报道效果。以简洁语言准确报道事件,三言两语画龙点睛。五是文字精炼。从标题到副题、导语,乃至新闻人物语言的引用,均体现简明扼要、生动有力的要求,反映参评作品创作者具备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六是融合传播。获奖作品传播形态多样,除了传统的消息配评论、配图片等做法外,比较突出的是融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直接、间接推动社会发展。

文字消息的比拼,是“四力”综合水平的比拼,根本上说比拼的是思想,是记者的思维能力,脑力要强,思考要深,思路要活。新闻工作者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前沿事物、矛盾焦点,时刻思考新闻报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这样才能灵敏地捕捉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鲜事物,迅速、准确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主持人: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有不少参评作品围绕这一宏大主题展开。面对同题采访、同场竞技,怎样能把消息写好、写出新意,在时代和历史变迁中留下印记?

陆先高: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我们已阔步迈入新时代。好的消息作品会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因为它为我们保留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记忆。比如,一等奖消息作品《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记述了两岸通水的历史性时刻。新闻场景的背后,有主题立意的高度、有历史纵深的厚度、有真挚情感的温度,读来快哉。

随着媒体形式和消息体裁的创新发展,消息作品在形式和结构上更“新”,倒金字塔结构、时间叙事结构、悬念展开式结构等等,但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新”。同一个主题、同一个新闻场景,有的作品能高人一筹,靠的是记者深邃的眼光。很多从业经历丰富的记者会感到,相比其他新闻体裁,消息虽短但难写,要抓到“活鱼”不容易,要做到“真实、及时、精炼”需要敏锐嗅觉和深厚积累。

蔡小伟:面对同题采访,要脱颖而出,我感觉要做到几点:一是立意高。比如本届二等奖文字消息《新疆最长铁路桥合龙贯通台特玛湖特大桥建设不留一点垃圾在湖区》,从大桥合龙现场挖掘到工程建设不留垃圾在湖区这一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先进做法,记者的新闻敏感和机动灵活采访令作品卓然不群。二是挖掘深。好的文字消息也需要精彩和关键的细节,以及新闻人物的心声。是否挖掘到这些细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优劣。三是积累厚。记者能力的提升,对新闻题材的熟悉程度、把握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本届获奖文字消息中,多位记者都是对新闻事件长期追踪,有的几个月,有的长达数年。

李宣良:如何在同题采访、同场竞技中脱颖而出,我认为除了采访深入、写作精良、故事化讲述等要求外,最关键的是稿件的高度和立意的深度上超人一筹。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的作品《习近平首次沙场阅兵号令解放军向世界一流军队进发》就是在重大主题的同场竞技中凭借深度和高度胜出。稿件抓住了习主席讲话中的关键号召,吹响了人民军队向世界一流军队进发的战斗号角,充分体现了国家通讯社的专业和权威。深度和高度,其实就是角度的具体体现。只有深度、高度达到了其他同题作品未曾达到的程度,角度自然就不一样了。

翁浩浩:把消息写好、写出新意:一是切口小。越是宏大主题,越要找小切口,力求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二是讲故事。情节鲜活、情感丰富、表达生动。三是突出人。人物是透射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最佳视角之一。借助人物的人生轨迹,可以生动反映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和时代意义。

对一则优秀消息报道来说,新闻价值是核心要素,社会价值则是其生命力的决定因素。只有当新闻事实既“值得传播”又“易于传播”,才能真正让受众“喜闻乐见”、感同身受。一要事先策划。不一味追求“新、奇、特”,遵循正确价值取向。二是换位思考。采写时要多从受众的角度,提供受众“不知道想知道”“乐意看看得进”的新闻事实。三是群众语言。切记官话套话、高高在上,多用群众语言,让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主持人:这届获奖文字消息题材广泛,涵盖时政、经济、科技、民生、生态保护、军事等。其中有哪些作品让您印象深刻?有哪些体现“四力”的佳作?

陈昌凤:文字消息类作品总体而言仍是坚持对政治导向、新闻价值的把握,对时代感、贴近性等方面的敏锐判断,入选中有非常优秀的作品。评委们也感受到消息类作品受到网络文体、社交媒体的影响,从写法上不少消息没有按照传统的“消息体”写作。地方媒体深入基层、密切联系实际,抓到的“活鱼”非常生动吸引人,说明大家还是期待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江苏盐阜大众报的报道《农民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五条岭烈士墓70余载收集836名烈士资料替98名烈士找到亲人》,记者多次深入村镇采访,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内容朴实感人、信息量饱满、精神内涵丰富,评委们一致叫好。

蔡小伟:能给评委印象深刻的作品,基本上新闻事件能让人眼前一亮,而创作者的深度挖掘和高超手笔也是重要因素。一等奖的两件作品题材重大,采访、写作到位,获得评委高度认可。还有,《蓝田发现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因突破性科学发现和文字深入浅出抓人眼球。《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以一名卫计委主任主动兼职社区家庭医生的生动故事,阐释推进社区全科医生制度的魅力,胜在事例典型。其他获奖作品也都是“四力”强的结果。获奖作品中相当一部分的线索来自记者与采访对象聊天,如果没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就无法得到这些宝贵线索。

李宣良:我印象深刻的消息类作品有:《我科学家刷新暗物质探测灵敏度》《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突破亿户》《13名军长首次接受战役指挥能力大考》。这几篇消息或是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或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新趋势,都很好地体现了“四力”。以《13名军长首次接受战役指挥能力大考》一稿为例,记者得知陆军要“考军长”后,第一时间赶到考核现场,全程跟踪采访,真实记录了陆军在锤炼提高指挥员精准筹划与快速指挥处置能力上出实招、动真格、下狠劲、用真功的精彩瞬间,也展示了陆军机关以上率下、立起“练兵先练将”鲜明导向、大抓练兵备战的信心决心。无独有偶,另外一篇同样反映“考军长”的稿件《今天的考生是“军长”》获得了本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三等奖。

主持人:很多获奖作品采用通讯化写作、故事化表达的方式,当下消息写作还有哪些增加吸引力的技巧?

蔡小伟:消息的写作与采访紧密相关,写得好来自于采得深,也离不开不断创新。从本届获奖文字消息看,有几个采访和写作技巧值得借鉴:一是巧用新闻人物语言。用好权威专家话语,可以明确指出新闻事件的意义,两件一等奖作品都在结尾引用新闻人物语言,效果良好。在文中引用个性化人物话语,也能添彩。二是找好新闻由头。新闻事件一般持续一个时期或者时段,消息就要善于捕捉并撷取精彩的片段、镜头。找好新闻由头,能增强消息的时效性。三是追踪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如小岗村、苏明娟、大运河、马克思手稿等等,因为这些事和人自带影响力,自带流量,同样的事情,可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四是善于深入浅出。对于专业性强的题材,新闻报道一定要善于向普通受众解释,解释得好不好决定了受众能不能接受和认可作品。

翁浩浩:一是精心制作标题。正如联合国汤姆森基金会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数字本身极富视觉冲击力,给人极强的带入感。互联网时代,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为消息写作提供“炮弹”、增添亮色。

主持人:近年来,中国新闻奖中有越来越多的文字消息获奖作品来自地方媒体。今年21件获奖作品中,地方媒体作品有16件,占76%。这反映出什么变化?对地方媒体消息采写有什么好建议?

林治波:地方媒体获奖比例增加,反映央媒的同质化在加剧,而地方媒体以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和而不同的良好效果。地方媒体要想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扬长避短,不必大而全,不必和央媒比综合实力,而应当利用更接地气、更亲近民众的优势,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格的新闻。

蔡小伟:地方媒体对发生在本地的新闻事件具有贴近性的天然优势,要善于运用优势。一是注意拓宽眼界,找准新闻事件的全国性意义。二是注意积累。一方面来自长期的追踪,熟悉新闻事件过程,强化对重点的把握。另一方面是编辑记者自身能力素质的积累,注意锤炼采编人员的采写能力、深入基层能力、思考辨析能力。三是依靠团队力量。这次获奖的文字消息,不少是依靠采访团队的集体劳动、集体智慧。四是要有精品意识。在采访、选材、取舍、刊播版面等方面下足功夫,尤其写作上要精益求精,不要因为个别标点、字句使用不规范影响了评奖。

主持人:这届参评的62件文字消息作品中,舆论监督报道数量较少,且最终未能获奖。您对当下舆论监督报道有何评价和建议?

翁浩浩:全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强势地位面临新媒体的挑战,发挥的作用逐渐弱化。因此建议:一要重点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盯民生“关键小事”进行舆论监督;二要着眼于问题的解决,为党委、政府提供可行性决策参考;三要树立全媒体思维。传统媒体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提升传播速度、加强互动频率,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增加受众,使传播效果和传播速度实现最大化。

林治波:舆论监督,一定要选取民众关心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事项进行采访报道。鸡毛蒜皮式的舆论监督报道,没有分量,不可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好的舆论监督报道,不但选题好,而且要准确,有力度和尖锐性,并在共性意义上提出改进建议。

主持人:非网络时代,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与非网络时代相比,现在的文字消息在报道角度、表现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有哪些变化?

蔡小伟:一是要增强受众意识。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在写作上,要更有时代气息,通俗易懂;报道角度要符合时代要求,如低碳、环保、共享等。二是不断创新。尤其是表现手法上,融合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和空间,是消息和其他报道应该大力开拓的方向。三是增强信息量。主要是有效信息量,能服务受众生产、生活的信息。一些纯知识性而非事件性的报道,已经被证明广受受众欢迎,这方面传统媒体要加强,一方面加强精品意识,坚守政务新闻等阵地,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性信息的传播,增强融媒体平台的吸引力。

李宣良:现有新闻学教科书中关于文字消息的概念、写法等是与报纸时代的阅读方式相契合的,是“纸媒时代的消息”。今天,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载体已从纸媒为主转变为网络为主,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打造“网络时代的消息”。“网络时代的消息”至少要在几个方面比“纸媒时代的消息”有明显的变化:更快,消息以快见长,纸媒时代的快以天、小时计,网络时代的快以分秒计;更短,短小精悍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大信息量,千字文在报纸上算短文,在网络上就成了没有多少人有耐心看完的长文;更灵活,报纸适合严肃阅读,网络适合碎片化阅读,需要更灵活、更接地气、更具有互动性。

主持人:消息这一报道体裁对新闻性和时效性的要求非常高。在人人都是传播者、“万物皆媒”的新媒体时代,文字消息面临巨大挑战,有学者认为“消息被边缘化”,怎么看这一问题?在现代化传播手段挑战下,文字消息如何实现创新突破?

蔡小伟:即使在新媒体时代,好消息依然是稀缺产品。在政务消息上、在突发事件中,传统媒体的消息依然为社会所依赖。这是主流媒体必须大力加强的阵地,不能弱化,不能动摇。

个人建议,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挑战下,开展“消息+”和解读数据、解读事件,是文字消息,乃至传统媒体应对挑战可以有所作为的方面。“消息+”,即一篇或多篇消息,加上丰富多样的其他报道,如图片、深度报道、动漫、H5等等。解读事件、解读数据,是专业传播机构和传播者应对“万物皆媒”挑战的有力举措。在数据的收集如此便捷、数量如此丰富的情况下,新闻舆论工作者也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转型升级,向传播产业链的高处爬升,多提供权威、系统,富有思想性的报道,以独特的新闻价值提升报道吸引力、传播力。

李宣良:我理解,“消息被边缘化”并不是说消息不再被受众需要了,而是“纸媒时代的消息被边缘化”。文字消息在“万物皆媒”的新媒体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其实是传统报道形式在新媒体时代的共同命运。

在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人心情不可谓不焦灼、步伐不可谓不急迫,但也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文字基本功的缺乏。现在许多新闻采编人员从业之初即从事新媒体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字基本功的锤炼。也有不少新闻工作者,不能像以前那样沉下心来淬炼文字、打磨稿件。在今天这样信息膨胀、爆炸的时代,更需要新闻工作者对待稿件、对待文字的工匠精神。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情怀不急,基本功先捡起来。”

翁浩浩:新媒体的兴起,既改变了传媒格局,也改变着人们对新闻信息与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接收方式,给传统的文字消息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并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文字消息是对新闻事实最凝练、最精准的一种表达。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下,文字消息不仅不会被边缘化,相反还孕育着发展机遇——高质量的文字消息更加容易赢得受众青睐。

首先,要牢固树立融媒理念。全媒体时代,以前常说的“截稿时间”变成了“第一时间”。我们要保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工匠精神,但必须改变“两句三年得”的写作节奏。

其次,从互联网找线索、向大数据要独家。不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抓活鱼”,还要在电脑屏、手机屏“淘真金”,向政府部门的大数据要独家新闻,不断拓展消息写作的“源头活水”。

再次,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形成瞬时传播声势。比如《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的报道,当法规经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票通过的几乎同一时间,浙江新闻客户端和浙江在线发出消息《第一次!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并推送,客户端点击量达33.9万;新媒体产品《小浙漫评丨“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立法了》以漫画和述评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形成传播立体声。

还有,要增强用户思维。消息写作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文字运用,都要符合互联网时代受众习惯,为受众提供准确、鲜活的新闻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增强其阅读快感。

莫自才:实现文字消息创新突破,我认为有三点需要把握:一是融合发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秉持“导向为先、内容为王、技术引领、用户为本、人才为基”理念,推动理念、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经营等各方面的互联互通。二是人员转型。督促全体编采人员主动学习、掌握媒体融合知识和技能,推动主流舆论在融合发展中向基层拓展、向楼宇延伸、向群众靠近。三是内容提质。针对“报、网、端、微、屏”不同传播平台特点,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以内容生产供给侧改革赢得话语优势和发展优势。

主持人:这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评选是否留有遗憾?还有什么问题待解决?

蔡小伟:遗憾方面,主要是少数作品的时效不强,还有“近日”如何如何的报道。个别作品文字不够精炼,导语和开篇略显拖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经济类消息较少,这是多年以来的缺憾,是我们应大力加强的。

猜你喜欢

新闻奖消息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一张图看5G消息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消息
消息
消息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