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化意义和其影响

2020-01-10梁岩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玄奘

梁岩

摘 要:玄奘毕生奉献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不管是从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顶峰,译论虽少但精华灼现,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本文以玄奘的为终点剖析对象来讨论研究探索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

一、玄奘翻译历史背景及其深渊

玄奘(公元600-664年)经过西行17载,回国后潜心研究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佛教大小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万多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历史上的高峰,被誉为 “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并为中国古代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玄奘精通语言又申通佛理,译文似为天成之作,正如梁启超评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从翻译历史上看,玄奘并非实践第一人。但玄奘在译经繁荣、译家辈出的时代超凡脱俗终生献与佛经事业。

佛经翻译始于汉代,佛经译论开篇当为三国时期支谦《法句经序》,在中国佛经译论诞生初期,就已经有直译、意译之争,支谦在直译洪声中,既有随附也有抵抗,其译文“辞旨文雅,曲得圣义”《高僧传》。曾经当时也有众多译家引用老子和孔子之言为其直译观辩护,这一现现象明我国现状从一开始便深植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文化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弃文求质” 是中国翻译早起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因为早起的佛经翻译不仅受制于译者的双语水平,还受到了文化的阻隔,再加上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不足,经文质朴而旨圣,译经“畏惧失实”应该“得本缘故”(道安语),力求符合原文原意。由此得出,中国开篇议论孕育在直译占主导风向的土壤中。随着佛经文化的渐入,异质之言或径入或文本饰,国内的佛经翻译家也注意到佛家经典与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学术思潮的融合进入社会的必要性,译文多为“滞文格文”直译观。鸠摩罗什(344-413)以意译为代表的“宗匠”其译经质量受到很高的评价,从文本来看趋文饰,注重表现原文的文体和语趣,被享有誉名“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赞宁语参与《宋高僧传》)随着历史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其后的高僧对于“文”、“质”两者之见,多执中用两,中国古典译论已从论述翻译方法扩展到对翻译主体的关注。

由此可见,玄奘所处时代已是译事兴盛,各家译论纷呈。玄奘在这一背景下致力于佛经翻译成就千秋伟业,为中国翻译历史上创建了标志性的里程碑。接下来,将对其思想核心进行剖析,探究其译论方法与原则精华。

二、简析玄奘方法与原则

佛经翻译至玄奘时已经异彩纷呈,各家观点各有争议但不相互排斥。在直译意译相互转换的带领下,各显千秋。主要是以“质”者存其真而近与理,“意”者得其体而隐与形。佛经翻译从古译、旧译、新译到鸠摩罗什的一个新时代,又到玄奘将佛经翻译引领到一个鼎盛时期。因为玄奘梵汉精晓,佛理深通,他所翻译的译文顺理成章,一气呵成。而在此之前的译经都是以梵文逐字搬译后再由汉语语法加以改写修正,最后由笔人润色。当中文字辗转传递,加上个体之间认知和阐释的差异,必定会造成语词增减,原意走失。

印度学者伯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对玄奘的翻译理论和方法进行过专门研究,在针对仔细对比研究《集论》、《俱舍论》后,总结出来6种翻译技巧: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玄奘翻译方法丰富,但其论述留存极少,从后世零散整理出来的材料中归纳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在这场直译意译的争论中,玄奘既不偏“质”也不过“文”,因为“文过则艳,质甚则野”《大唐西域记》。玄奘翻译擅长在于融化原文中的义理,熟练巧妙地运用一家之言来贯通原本。如果我们把旧译比作是古译的突破,那么玄奘开创的新理论译经则是佛经翻译新的里程碑。在后期他又制定了“⑤不翻”原则,更是对名词和名称的翻译作出了具体的指导,他的理论研究深渊可以追溯到孔子“明从主人”之说,实际上,玄奘常引用孔子、老子等人之语辩护,思想根植中国传统哲学古典文论。

三、玄奘翻译译论的现代意义

中国译论始于佛经翻译,在数百年的译经历史长河中,译家的丰富经验凝结而成的涓涓细流最终汇成各种理论大川,为现代译论的开创奠定了决定性的根基。传统译论是现代译论的奠基石,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传统译论的深刻反思便构筑成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宝库。在译经大师中,玄奘灿若星辰,尤其是在方法论上影响着后世极为深远。如果将其翻译理论原则置于现代,仍可见其光芒。现代翻译家严复“信达雅”原则,是对传统译论的总结升华,玄奘的“求真、喻俗”论及“五不翻原则”,在现代视野下,既有古樸忠实观,又有新颖的功能观,既强调存原文之原义,又注重译文之效果。玄奘译论虽不能与当今译论家大作相比拟,但其理论精华及思想灵魂却为后世依循探索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纵观他一生,坚强的意志、精深的知识和严谨的学风是其成就事业的关键,也是我们追思先贤、以古益今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2]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8.66-68

[3]张思洁.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4

[5]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10

猜你喜欢

玄奘
中国古代冒险家之玄奘
太宗&玄奘:西游前后的帝与僧
中国古代冒险家之玄奘
玄奘西行靠偷渡
拒绝的艺术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玄奘西行靠偷渡
玄奘
玄奘法师在玉华宫的最后岁月
玄奘 中国最伟大的“偷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