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0-01-10冯国利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中庸儒家

冯国利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但同时,核心价值观又需要由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如果离开我们国家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缺乏生命力的。所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论文试图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连接点,并尝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引起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又能增强我们的价值自信,从根本上增强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伟大的设想,这是跟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对应的,因为任何一个社会要稳定、要发展、要和谐,都需要有价值来支撑,如果没有价值支撑,一个社会就很难做到稳定、发展与和谐;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以展开论述,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从其性质、作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加以推进这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其性质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作用是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全党、全国人民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个强烈要求,就是能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浓缩出、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顺应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这方面的要求。特别是总结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吸收全党智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做了论述,提出了三个倡导。就国家层面而言,是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社会层面而言,是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公民个人层面而言是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高度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将之称为是兴国之魂,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软实力,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众所周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论是道路、还是制度,都需要有精神支柱加以支撑,这个精神支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兴国之魂,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及时找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支撑点作为我们的兴国之魂。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之间的关系是魂与体的关系,它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而同时,核心价值观又需要由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离开了我们国家固有的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核心价值观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缺乏生命力的。所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作为文化软实力重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二、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它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根本的依靠,也是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立国之本,是千百年来每一个家庭和睦兴旺的法宝,是从古到今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指导原则。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核心代表应该是儒家、佛家和道家,这三家号称儒、释、道。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古典文化从它一开始就是世界文明轴心时代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曾经提到,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个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则有孔子、老子等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个时间在中国刚好属于先秦时代或者叫做中国的古典时代,即从公元前770年西周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由此可见,中国的古典文化从它一开始就是世界文明轴心时代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这是一个足以令我们国人无比自豪的重要信息。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文化那样呈现出如此历史悠久而又波澜壮阔的独特景象。更令人欣喜的是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早在1982年,全世界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联合国举行会议,共同商讨21世纪化解人类种种灾难的最好方法,他们的一致结论是,人类必须要回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当中找到解救的方法。如今,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这也足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截至2014年7月,中国已在全球122个国家合作开办了457所孔子学院和707个孔子课堂,事实上,正是儒、释、道思想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才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公认的最灿烂的文明之一,有如此有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后盾,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增强价值自信,从而进一步增强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事实也充分证明,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跟我们的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国访问,发表演说的时候,也都会提到到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跟世界各国的文明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史实。

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能更好地增强我们的价值自信

仔细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其许多内容与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对公民提出了如此高的要求,基本上都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可借鉴的理论依据,而其中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就是“道”:无论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易经》,还是儒家、道家思想,都将“道”作为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作为其理论体系的总原则,“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道”是世界的本源,它先于天地,自本自根,从终极意义上说,大道是完满自足的。所以,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的时候,都应该依“道”而为,以最终实现一种达“道”的理想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总体而言就是努力让我们的社会迈向理想的境界。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而这些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其实就是体现了一种符合大道的理念,在以“道”为本的总纲领之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会自觉地以高标准或高目标来要求自己。

在此,特别想强调儒家的“天人合一”之说,这个观点为我们强调“人道”找到了极具说服力的本体论依据。在儒家思想中,社会意义上的“天”是以“天命”的形式提出来的,后来,“天命”的意思就逐渐演化成为用来表示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必然性和最高依据,含有普遍性之道德原则的意思,认为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天命”成了人类之本性,道德之本源的意思。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儒家认为人既然生活在人群中,就必须遵守人伦法则,否则社会就会失去正常的秩序,而人道是天道作为最高实在者在人身上的体现,人的生命本身就具有绝对的神圣性,所以,人道是生命的根基,是人之为人的神圣而又可靠的根据,于是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推论: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必须做有道德的事,这不仅表达了你的真实存在,而且做有道德的事是向生命本质的一种回归,人生命的价值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做有道德的事反而是为自己带来生命境界的提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途之人可以为禹”,所谓的圣人就是那些遵循天道的人,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依据这样的理论,作为人,做有道德的事,不仅是理所应当的,而且能为自己带来莫大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冯友兰先生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高的境界。”所以,儒家认为,“天”是人的内在德性以及人道之神圣而至上的形上根源,儒家修身的至善境界,就是达到与天地合一之境界,这种境界才是至善的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所以,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从道德层面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个体注重修身养性,最终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道”,这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党的十八大何以在公民个人层面要确立这样高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儒家“天人合一”观的仔细解读,我们找到了中国传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资源汲取丰富的思想养料,增强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一个能自觉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其特别强调的就是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道的过程就是培养德行的过程,即,要注重道德修养,最终上达伦理意义上的“天道”。《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也就是成年人修养德行的过程,通过明明德,亲民,其最高目标是“止于至善”,也是上达“天道”的意思。《论语·学而》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总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些都强调了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且同时也告诉我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每一个个体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在可能性,因此,人生在世,一定要努力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在此,特別想强调一下儒家的“中庸”之道,因为“中庸”的境界其实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中庸”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中庸章句集注开篇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章句集注》又云:“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冯友兰先生在他写的《道中庸》一文中特意用很长的篇幅纠正了人们对“中庸”这个词的词义的误读,比如:有人认为“中”是不彻底、模棱两可,“庸”是庸碌或庸俗等,他明确指出:“‘中就是无过不及,即是恰好或恰到好处的意思。有过或不及,都不是恰到好处;‘庸就是天下之定理,定理者,即一定不可移之理也。”所以“中庸”的意思是恰到好处,并且将之视为定理,不能随便改变。而这个“定理”又不是僵死的理论或教条,而是随时随事而变的,真正的“中庸”之道是随时变易,因事而化的,所以《中庸》第二十七章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庸之道是一种极高明的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努力贯彻“中庸”之道,必能让自己的修养达到更高的境界。宋代大儒张载把人生的最高理想定位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儒家的人生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生观。

四、小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体论依据,更能增强我们的价值自信,并因此而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作为一个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我们既有历久弥新的深厚文化底蕴,又有与时俱进的令世人瞩目的中国梦,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若能从本体论的高度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能使中国更好地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中庸儒家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知命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茶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