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广西高校舞蹈教学与特有民族民间艺术开发

2020-01-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9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民间艺术舞蹈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4)

0 引言

民俗民间舞蹈来源于日常生活,是各民族道德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作为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广西有着珍贵的民族艺术资源,舞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特色文化,其中壮族舞蹈以其数量多、特色鲜明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进行保护和开发。优秀文化的弘扬需要教育的支持,面对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思想的冲击,如何保留本土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特色是当前高校的迫切任务。

1 民族民间舞蹈及艺术开发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体系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舞蹈和艺术课程的开发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美育思想,激活高校的艺术氛围,助力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部分少数民族人口锐减,民风民俗出现消逝的危机。受地形影响,部分少数民族与外界沟通不畅,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仍保留着原有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舞蹈艺术迥然不同,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也同样有着不同的追求。高校舞蹈教学受素质教育理念的冲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凸显审美观念,才能长久发展。民族舞蹈和民间艺术弥补了高校舞蹈教学体系的漏洞,使其更具有地区特色,形成独特的舞蹈风格。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开发既有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培育,也有利于高校舞蹈教学体制的改革,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奠定基础。

2 广西特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及艺术

2.1 壮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壮族的文化艺术源于对狩猎的模仿。喜爱依山傍水而居的壮族人民创作的舞蹈形式也与众不同,壮族的舞蹈元素通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紧密联系,意在消灾祈福。花山壁画中展示了壮族先民对蛙神的歌颂,此类舞姿形状模拟蛙形,动作粗犷有力,以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的舞蹈动作为主。目前已知的壮族歌舞主要有扁担舞、捞虾舞、翡翠鸟舞等,此类民间舞蹈大多模仿劳作过程,也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爱情、生活的美好向往。

2.2 毛南族

毛南族人民更善于利用舞蹈模拟形象或表达情绪,木面舞是毛南族特有舞种,其原是毛南族人民祭祀的形式,主要用来向神乞求风调雨顺,消灾祈福。例如婆王、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是典型的木面舞种。对毛南族人民而言,木面舞既可以连接神灵,又可以愉悦自己,因此,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毛南族人民创设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用来表达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毛南族独有的还愿仪式中,最著名的活动就是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摊戏,其面具神色各异,舞蹈粗犷有力,歌曲旋律轻快,是毛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形式。

2.3 瑶族

瑶族的艺术以鼓为主,因此在舞蹈中也包含了鼓的元素。瑶族舞蹈大多来源于农事、祭祀活动,利用大长鼓、小长鼓、中长鼓等歌颂爱情故事的舞蹈也有很多。长鼓舞是瑶族歌舞的典型代表,在表演时,鼓手需要用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左手动作边舞边击,主要有耍鼓、模拟动舞、祭祀等动作,再结合唢呐、锣鼓等伴奏,体现了瑶族人民纯朴的性格。大多数瑶族舞蹈都包含着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使舞蹈文化更具有情感价值。

2.4 京族

京族人民历来重视舞蹈和歌曲的表演,京族语言中“哈”即为歌,因此,人们把表演歌舞的节日又称作“哈节”。京族人民历来以捕鱼为生,因此特别钟情于镇海大王,歌舞内容也大多围绕迎接神灵,膜拜祖先。例如《进酒舞》中,舞蹈者需要反覆以双膝微颤的三角步行走于神案前,以表达京族人民对诸神的爱戴。京族人民在祭祀过程中,既有舞蹈表演,又有歌词助兴,使人们真正与神灵共同享受节日的快乐。

2.5 仡佬族

处于大山深处的仡佬族人口稀少,大多数高校在编制民族民间舞蹈时,忽略了仡佬族的舞蹈元素。仡佬族人民更喜爱在节日或祭祀时表演舞蹈,歌舞大多歌颂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的善良质朴,其舞蹈种类有顶翁罗、打亲敬酒舞、踩堂舞、祭山神舞、祭田娘舞等,舞蹈队列变化多样,动作主要以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为主,展示仡佬族对神灵的崇敬和生活的热爱。

3 新形势下高校开发民间舞蹈艺术的重难点

广西地方高校具有多种特色民间舞蹈资源,地理优势将大大提升高校舞蹈课程的实践性、系统性。广西拥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多样,风格各异,来自不同民族的娱乐形式也不同,艺术风格不受现代文明的制约。目前广西特有的民间舞蹈元素还未完全被开发,高校的教育体制深入少数民族,针对少数民族节日风俗,生活习惯等挖掘舞蹈元素。高校需要保持民间特色艺术的自然性,结合教学体制处理特色的民间文化,呈现最完美的舞蹈表演。广西民间舞蹈具有丰富民族特色,在改革舞蹈体制时高校需要尊重民族风俗,保留民族文化特征,将原始舞蹈特色融入教学中。高校在调整教学设计时,可以加入民族乐器、民族服饰、民族语言等,提炼各少数民族的精华元素,使舞蹈动作更具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4 高校开发特色艺术形式的思路

4.1 结合民俗特色,优化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理论基础,也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参考资源,高校在开发特色民间艺术和舞蹈时,需要结合各民族的民俗特色,将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信仰等编制成理论性教材,帮助学生感悟民间艺术,提升学生传承民间艺术的兴趣。例如民间舞蹈教材中,学校可以利用舞蹈元素+舞蹈理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创新意识。学校可以深入民间活动中广泛收集各种民间舞蹈的典型手位、脚位、体态、律动,并介绍不同民族常见的舞蹈表演形式,让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自主编排舞蹈组合,形成实践化的舞蹈教材。

4.2 结合民族文化,改革教学手段

民族文化的展现形式不仅有舞蹈,还有故事、歌曲、诗词、戏剧等,学校需要结合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充分掌握各民族的特色风格,还可以将民族课程区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教材内容加强学生对民族的认知;实践部分可以以舞蹈、歌曲、戏剧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高校可以联合民俗管理机构、其他舞蹈机构联合举办艺术活动,以歌舞汇演、艺术晚会等活动使不同院校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与碰撞,探索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

4.3 结合舞蹈元素,丰富艺术创作

随着时代发展,民间舞蹈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形成系统的教学课程,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韵律,因此,在教学舞蹈课程时,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尽量使民族的舞蹈风格与现代审美理念融合。在创造新的舞蹈组合时,可以保留民族舞蹈情感的基础上,探索不同舞蹈元素的背景,寻找最真实的艺术元素,与高校的办学风格高度融合,创造符合院校发展的民族舞蹈课程,提升办学特色和专业价值。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下乡采风活动,帮助师生寻找能够反映民族心理和情感的动作、语言,与专业的舞蹈知识有效联系,形成独特的艺术形态,在传扬民族舞蹈艺术的同时完美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5 高校艺术开发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式

在规划高校艺术教学体制时,学校需要结合本土文化,爱惜、尊重与自身认知不同的民族理念,接受民族信仰,不断寻求民俗艺术中的教学元素。在挖掘艺术时,学校需要有前瞻和创新精神,以动态的视觉感知新的民俗元素,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支撑点,努力将民俗艺术与教育理念统一融合,提升民俗艺术的教育价值。引导民俗艺术走向专业的同时,学校还应该认真思考艺术开发中的影响因素:

5.1 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影响民族艺术与教育体系的融合程度,因此,教师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探索民间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鉴赏力,教师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管理反思民族文化教学的不足。教师自身需要意识到学生的兴趣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影响,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表达形式,分析各类民俗活动中的艺术元素,提升艺术鉴赏水平,对发掘的艺术元素进行合理创新,不断研究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5.2 原生态的民族艺术

民间艺术伴随时代的发展,逐渐呈现统一化趋势,现代审美理念更趋向于技术美、动作美,导致民间艺术逐渐放弃特色,一味追求现代化。民间舞蹈由于结合大量的西方舞蹈元素,失去传统文化的滋养,逐渐走向没落。学校在开发民间艺术时,需要继承民间艺术的形式,保留原生态元素,结合各民族的文化积淀体现民间艺术的特色。学校可以有效借鉴西方优秀艺术形式,合理把握民间艺术与西方艺术的融合程度,避免脱离民族风格。例如学校在引入民间舞蹈时,可以参考西方舞蹈元素处理舞台呈现形式,同时需要保留民族独特的舞蹈韵味,展现民间舞蹈的标志,以民间舞蹈传递民族情感,提高观赏者的民族自信心、认同感。

5.3 现代市场的认可度

从舞蹈的审美特征来看,市场更认同现代舞,部分民俗文化没有合理开发,舞蹈数量少,动作技能不突出,很难形成独有特色,观赏性逐渐降低。观众在欣赏艺术时,更专注于艺术的形式美,因此,学校需要挖掘民族艺术的表征,使其更符合观众的审美理念。广西少数民族众多,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校需要根据不同民族的地域环境、文化信仰、生活习俗开发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提高市场对民族艺术的认可度。有部分少数民族日常习惯与节日习俗有所不同,在挖掘艺术资源时,学校需要把握时机,选取带有民族精神的艺术元素。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艺术资源,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急需被开发、保护。高校需要结合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活动寻找最具特色的艺术元素,结合现代审美理念,教育理念充实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为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艺术人才奠定基础,为继承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民间艺术舞蹈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冰上舞蹈搭档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我和舞蹈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