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2020-01-10洪灵燕
文洪灵燕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极为广泛,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诉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应跟紧时代脚步,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水平,培养新一代的技术型人才。
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育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的教学中普遍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时,利用计算机使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了活动与任务的融合。为使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采用问题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探索能力及自主分析能力得到增强[1]。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起关键作用,在授课时,教师应将学习重点内容任务的形式派发给学生,并制定相关奖罚制度,使学生在探索任务的过程中提高集中力,并勇于进行问题分析,找出高效完成任务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例如,学习“信息及其特征”时,这一章的重点学习内容为对信息特征的认识及了解信息的含义,教师可将此作为课堂任务派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改善课堂环境,培养创新思维
在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制定相应教学计划,使学生构建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促使学生高效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对新知识的认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2]。高中时期的学生思维具有跳跃性,处于勇于探索且想象力丰富的年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高中信息化技术课程中所涉及的计算机编程有许多方法,为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教师应改善传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在课堂上自主分析。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发言,说出自身的见解,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将得到提高。在学生独立分析创造的过程中,教师应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充足,并适时地进行学习引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这一课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信息技术对自身或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展开讨论,也可组织学生建立讨论小组,互相阐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及产生的弊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操作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过早,而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仍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及基本知识,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降低,教学效率下降,造成大量时间浪费现象。为改变这一现状,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对老旧教学模式进性改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从书本上进行拓展,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新知识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对新事物的认知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在学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需要学生学会内容设计排版,教师可制定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内容制作及排版,引导学生扩大素材搜集范围,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资料搜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自信心以及操作能力。
(四)设立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所具有的引导能力对学生影响重大,在学生自主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探索[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设立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表格类型及表格用途进行探讨,根据学生的反应找出学生的认知不足之处,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表格的信息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进行表格信息加工时思路得以明确。
二、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巨大影响,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自我。为贯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更新,并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技术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