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剑乔治疗痹证经验

2020-01-10王晨瑶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痹症痹证正气

王晨瑶 刘 芳 刘 婧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3

方剑乔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医3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痹证的中医针灸治疗中,屡起沉疴,笔者有幸跟随,收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1 治疗总则

1.1 首要扶正:所谓正气,是指人体对疾病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能力,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所组成,与肾,脾胃,肺脏器有关,流转全身,是抵御邪气的重要物质。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方师指出正气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作用,在痹症的发生、病程的发展及预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还是后天机体失调正气匮乏,在诊查中必须小心顾护。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虚之处,便是受邪之所”。《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对体质极虚患者,应在祛邪的同时,慢慢调整,“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治疗时把握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避免矫枉过正,犯虚虚实实之戒。正气充沛则百脉俱通,气血旺盛则邪毒难以在经络中停滞瘀积,正气通调可使皮、肉、筋、脉、骨髓气血运行畅通,机体能量恢复平衡。

1.2 辨因祛邪:病因指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病邪之源,只有辨明疾病发生的原因,才能准确有效的诊治疾病。《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简单的阴阳分类,为痹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石。《素问·痹论》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神农本草经》载“痹,湿病也”。严用和曾提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之邪而成痹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言:“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表明风寒湿等外感及内伤均能损伤机体正气,盛衰有偏,影响气血流转,邪驻经络肌肉关节而成病证。此外,方师指出痰浊瘀血亦能成因,痰瘀为阴邪,是痹病发展中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痹病发生的因素,停留机体,气机受阻,不通则痛。辨清痹证之因,有的放矢,方能有效祛邪。

1.3 遵循病程:痹证的病程往往久长,初起卫外不固,内里亏虚,而致痹痛,《素问·五脏生成》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灵枢·五变》中提到:“粗理而内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诸痹门》有载“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气湿气而成痹也”“风为百病之长”,痹痛呈现游走性并遇风加重;寒主收引,其性凝滞,侵袭人体,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易阻遏气机,流注关节,出现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风、寒、湿痹日久易化热伤阴,形成久热不解。到后期邪却而正更伤或邪盛正衰,痰瘀互结。方师指出了解痹症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早治疗而防变,有效控制病情恶化。

1.4 标本同求:“标本”是中医诊治疾病时分析各种病证,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症状的治疗理论。《素问·标本病传论》有载“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痹证治疗中尤为重要,《本草经疏》中说“受邪为本,现症为标;五虚为本,五邪为标。”方师强调,治病求本是正气通调、阴阳平衡、血气贯通的根本,痹证之邪源因体虚,标为痛及活动障碍等经脉阻碍之症,治疗中切勿一味宣痹通络,根据病情缓急配伍关元、足三里、太溪等调补穴位。

1.5 补泻有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疾去正安。《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虚则补之”即将机体衰退的机能兴奋起来;“实则泻之”是把亢进的机能“抑制”下去,从而达到维持机体机能的相对平衡。方师指出在痹症的治疗中应遵循“先补虚、后泻实”的原则,若实过强,如实热偏盛,痰瘀阻滞等则应泻补同施,以泻为主,穴取曲池、内庭、血海等,以重插轻提手法为主,可配合刺络拔罐法,但应用时切记要辨证准确,勿犯虚虚实实之误。

1.6 另辟蹊径:肥胖与痹症有一定关系,极度肥胖者,常易合并痹症。肥胖多责之脾肾,脾主肌肉,肾主骨,“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易阻碍气机,运化失健,加速痹症的发展。且体重过大,导致关节负荷加剧。方师指出治疗时可适当减脂,辅助用穴,补气化湿,以利病情好转,缓解肌肉关节的压力。

1.7 长期守方:守方即医者辨证准确,治病所用之法及所用之主穴不变或少变,守之长久,往往运用于慢性病中,比如痹症,病程长,非短期可愈;传变非速,即无论实证、虚证或虚实相兼之证,多在某经、某状态长期表现,因此需要坚持治疗,长期守方,积累针灸之效应,调节体内环境,才能使病情得缓,进而向愈。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痹证诊治中尤其如是,方师指出,痹证的辨证以寒、热、瘀、虚为主,痹证包括行痹、着痹、痛痹,虽同有关节疼痛,但各有特点,行痹表现为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可取风门、风池、大椎配血海、三阴交以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着痹伴有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症状,灸丰隆;痛痹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宜用电针及局部阿是穴灸法。热痹可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取大椎、曲池以泻热。痹证日久,多成痰瘀、虚证,致顽痹,可取丰隆、膈俞、百会、关元等配合拔罐或灸法。

2.2 辨病施治:分述如下。

2.2.1 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又称肩凝症、冻结肩,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无菌性炎症,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肩凝症的辨证可分为风寒湿型、瘀滞型及气血虚型,其中瘀滞型肩凝症患肩疼痛以夜间为甚,逐渐加重。取穴当以肩部局部取穴及远道取穴为主,如肩髎、肩髃、臑俞、肩前及外关、合谷穴,以疼痛为主可施用泻法或平补平泻,选用电针2/100Hz连续轻刺激加强治疗;以肩关节活动不利为主,可选用灸法温通经络。

2.2.2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侵犯小关节,常为对称性,病程缓慢,常伴有多系统损害,乃自身免疫疾病。方师治疗上强调针刺手法的运用,比如齐刺法、傍针刺,《灵枢·官针》有载:“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可治疗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深的痹证针刺方法。“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此法多应用于痛点明显,固定不移,日久不愈的痹证。是先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正傍配合,痹证得缓。并施以补法为主,捻转补法尤宜,可通调经络深部气血,平衡自身免疫。

2.2.3 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病程绵长,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缺陷有关,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患者多寻求针灸治疗,针灸是缓解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该病病位在督,肾主骨生髓,多肾阳亏乏,临床治疗中,方师常用夹脊穴及骶部八髎穴排刺,配合风池、肾俞、绝骨、阳陵泉等通阳益肾化瘀通络,并选用夹脊多穴以温灸,温通助阳以祛痹邪。

3 验案举隅

林某,女,57岁。2018年7月10日初诊。患者因“反复双膝疼痛3年,加重1月”就诊,X线片显示:双膝膑骨软化、脂肪垫钙化;膝关节周围韧带钙化:关节间隙变窄、不等宽以左膝为甚。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刻诊:双膝关节内外膝眼压痛+,左膝屈曲75°外旋15°,右膝屈曲95°,外旋10°,下蹲明显受限。膝软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辨证属痹证(虚痹),予以补益脾肾,通络止痛。取穴以局部结合远道为主,方拟:双侧内、外膝眼、鹤顶、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绝骨。施以输刺法,以捻转补法为用,足三里、三阴交以温针灸,内、外膝眼穴电针疏密波,连续刺激30分钟后起针。针灸后患者疼痛有所缓解,隔日1次,7次为1疗程,经过2个疗程治疗患者双膝关节疼痛乏力均有明显改善,又坚持治疗1个疗程,症状不明显。按:患者证属本虚标实,虚痹,肾气亏乏之像,患者年事已大,脾肾耗伤,加之病程日久,闭阻经络,无以濡养骨脉,而致经脉失养,不通则痛。方师在治疗时遵从整体观,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取内、外膝眼、鹤顶穴疏通经络;久病致瘀,选用血海穴活血;三阴交、足三里、绝骨穴补益脾肾,益气升阳,并电针、灸法镇痛温通。诸穴诸法,相得益彰,疾病得愈。

猜你喜欢

痹症痹证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uling Powder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清风正气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中药秦艽治疗风湿痹症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