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蕴星扶正驱邪宣痹针刺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浅谈*
2020-01-10韩德雄马睿杰
李 阳 韩德雄 马睿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浦蕴星主任中医师系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六十余年。浦师继承了奚氏针灸特色,重视督脉背俞的学术思想,临证擅长运用古代针法。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丰富,疗效确切。总结如下。
1 析病机,立法道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近代称之为“尪痹”“顽痹”等。《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经生方·诸痹门》载“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述“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久而为痹”。故“虚”“邪”“瘀”乃本病基本病机。浦师承袭奚氏观点,认为本病疾病初起或急性发作之际,邪实正虚,风寒湿凝聚,关节失养,经筋拘急,则关节疼痛肿胀;风寒湿郁而化热,或风湿热邪侵袭,湿热胶结,关节红肿热痛。若疾病长期处于活动期,正虚邪恋,湿凝为痰,血停为瘀,复与外邪相合,则关节肿痛反复发作。日久正气虚损,病邪深入筋骨,则关节僵硬畸形,渐成顽疾,久可及脏腑。故浦师常以扶助正气、驱邪宣痹贯穿治疗始终。
2 选经穴,重刺法
在选经选穴方面,浦师重用督脉及背俞穴以扶助正气,同时“以痛为腧”祛邪宣痹。督脉乃“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常用督脉穴位有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且取肾俞、脾俞调补先后天以化生气血、扶助正气。对于邪偏盛者取小肠俞补中有泻,正偏虚者取关元俞以扶助正气。病变局部“以痛为腧”,如掌指关节多取三间;腕关节取阳池、阳溪、阳谷;肩关节取肩髃、肩髎、肩贞;膝关节取膝阳关透曲泉,内外膝眼、血海、梁丘、鹤顶、阳陵泉、阴陵泉;踝关节取商丘、丘墟及受累关节局部阿是穴等。同时结合奚氏针灸经验,发现上肢、下肢关节病变严重者,天宗、秩边两穴处多有压痛,故选二穴通利上下肢经脉。重用《黄帝内经》之刺法,是浦师承袭奚氏针灸治疗本病的关键,以结合上述经穴进一步扶助正气、驱邪宣痹。包括《灵枢·官针》“五刺法”“九刺法”“十二刺法”及《灵枢·五乱》“导气”针法。即督脉及背俞穴采用浅刺,轻捻补法,以强督阳,固卫气,扶正气;天宗穴、秩边穴行“五刺法”之输刺以宣骨痹,通经脉;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者,可于大椎穴或局部腧穴行“九刺法”之络刺以泻热通痹;关节痛甚肿不显者,于局部腧穴行报刺、关刺以宣痹止痛;肿痛明显者,行导气针法以通痹止痛;关节功能障碍者,行恢刺以解筋痹,利关节。
3 医案举隅
患者吴某,女,61岁。2014年3月20初诊。因“反复多关节肿痛7年余,进行性加重1年余”来院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指间关节肿痛,外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间断治疗。1年余前右膝肿痛逐渐加重,双侧掌指及近端指间关节肿痛反复,2012年5月8日查右膝关节MRI提示:右股骨外踝软骨磨损伴软骨下骨变性;右膝关节腔内少量积液。2012年12月14日查类风湿因子459.0IU/ml。经治疗效欠佳,故来诊。专科检查:右膝活动轻度受限,肿胀,皮温升高,膝周及膝眼压痛+,右掌指关节肿胀,双侧掌指关节压痛+,双膝及近端指间关节变形,双侧浮髌试验-。刻下:右膝肿痛,右掌指关节肿痛,畏寒,胃胀,小便多,大便质稀。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尪痹病,证属寒湿入络,郁久化热。治以扶正泻热,宣痹止痛。取穴: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脾俞、肾俞、小肠俞、秩边、天宗、太溪、阳池、三间、右手阿是穴、膝阳关透曲泉(右)、合阳(右)、梁丘(右)、鹤顶(右)、膝眼(右)、阴陵泉(右)、足三里(左)。刺法:大椎穴三针同刺,出针时摇大针孔,再拔罐以放血数滴;余督脉经穴与背俞穴均采用浅刺轻捻补法;天宗、秩边采用输刺,天宗贴骨刺向肩峰方向,秩边直入深刺,针感向四肢传导为佳;膝阳关透刺曲泉;余穴行导气针法,平补平泻。俯卧留针10min,仰卧留针15min。治疗后患者立觉疼痛缓解。2014年3月24日复诊:患者疼痛好转,肤温降低,胃胀。上穴去小肠俞,加关元俞、中脘、太冲。刺法同前。同法每周针刺2次,1个月后患病变关节肿痛缓解明显,症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