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
2020-01-10王国栋毛荣华
王国栋,毛荣华
(浙江省江山市畜牧兽医局,浙江 江山 3241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又称坏死性胸膜肺炎[1]。急性病例死亡率高,亚急性和慢性病例常可耐过,但易导致生长迟缓,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具有流行性,在国内外规模养猪场都有不同程度流行。
2019年元月初,我市某规模养猪场陆续有猪发病,2天内有17头育肥猪死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及饲养员对病猪发病症状的阐述,结合对病死猪的剖检诊断,确诊此次疫情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结合药敏试验检测结果,采用综合疗法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1 发病情况
该规模养殖场核定能繁母猪20余头,存栏量200余头,2019年元月初,育肥舍生猪开始出现轻度咳嗽、厌食、精神沉郁等现象。次日对患病猪群进行体温测量,个别病猪体温达到41.5 ℃,临栏猪群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皮肤潮红、张口呼吸、喜卧扎堆,甚至部分病猪的鼻、耳、眼及后驱皮肤出现发绀等现象。病初场内采用头孢菌素、柴胡注射液及复合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随后数日,该场生猪开始发病死亡,直到笔者入场诊断,已死亡病猪28头。入舍诊治时还发现,场主曾采纳兽药推销员的建议,将猪舍门窗紧掩,采用含杀菌成分在内的药物对患病猪进行烟熏治疗,舍内空气混浊,弥漫着呛人的烟味。
2 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前期出现体温升高(一般在40.5℃到41℃之间)持续不退、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发病时间较长的病猪后期出现体温下降,呼吸困难,呈犬坐式呼吸,并可观察到鼻、眼、耳及后驱皮肤发绀,呈紫斑,随后因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更有病猪在应激情况下会突然死亡,死后皮肤苍白。
3 剖检病变
对4头病死猪进行剖检,主要病变存在于肺和呼吸道内,病死猪喉头、气管环充血并伴有泡沫状血性黏液,肺部两侧有纤维素性物质附于表面,与胸膜粘连,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间质增宽,切面有胶冻状渗出物,整个胸腔充满积液,并伴发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内膜有出血。肝、脾未见明显肿大,色泽较暗淡。
4 病因分析
据场主交代该场是其二次转手接盘的,在与前场主沟通时得知,本场生猪一直有该症状疫病发生,但仅是零星、分散发病,从未出现过有大批量发病现象。考虑到发病前,南方连续多雨将近40多d,时常伴有暴雨,而猪舍又建于较为低洼地带,加之饲养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做好通风保温,冬季昼夜温差又大,导致生猪感冒后免疫力下降,同时饲养员们常常相互串舍,消毒防疫意识淡薄,导致疫病爆发。
5 实验室诊断
5.1显微镜检查 取病死猪肺脏进行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观察到革兰氏阴性红色小球杆菌。
5.2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病死猪肺脏病变组织,用接种环取病料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观察。涂片染色镜检观察到革兰氏阴性、红色小球杆菌。
5.3药敏试验 根据细菌抑菌圈直径,主要高敏药物为青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替米考星、四环素、丁胺卡那霉素;中敏药物为恩诺沙星、泰乐菌素等;低敏或无效药物为土霉素、头孢菌素、复合磺胺、链霉素等。
6 预防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抵抗力,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合理搭配饲料,保障猪群营养均衡,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并注意饲养密度,防止过于拥挤。及时隔离发病生猪,做好日常的消毒防疫工作。
6.2紧急免疫接种,由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血清型有许多种,免疫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对未发病猪群进行免疫接种时,可考虑采取本厂分离株制备的灭活苗进行预防,对产前4周母猪和2到3月龄生猪进行免疫接种,可有效控制胸膜肺炎的发生。
7 小结
在日常巡查中要多注意观察猪群,及早发现病猪,对症治疗,发现有体温在40℃以上,有呼吸困难等明显症状患病猪,要先及时肌注青霉素和氟尼辛葡甲胺,进行消炎退烧,再采用林可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联合用药,连用3 d以上;同时采用拌饲疗法,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强力霉素、替米考星等,连用一周。同时要做好通风换气,保证舍内空气清新,降低二氧化碳、氨气浓度,并且加强舍内污物清理,建立场内消毒机制[2]。
要加强疫病检疫,引种前要采用血清学试验严格检疫,新进种猪入场后要隔离观察一个月,及时淘汰阳性猪只,并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在隔离观察期间,注意补注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