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医医病书》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2020-01-10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群体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1]。医务人员医德素质低是医患关系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中最重要的原因[2],想要在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就要从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入手[3]。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不仅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需要[4]。清代医家吴鞠通在他的著作《医医病书》中指出医者之“病”并严厉批判,这对规范后世医家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当代中医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作用。正如黄寿衮所云:“若欲救病者之病,不得不先医医者之病;欲医医者之病,则吴氏之书不得不急行。”
《医医病书》对医者行为的规范
一要以德统才。吴鞠通在《医德论》篇中阐述了“德”与“才”的关系,他说:“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有德者,必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油然而出,必力学诚求其所谓才者。”以德统才,才能正确地运用“才”,并能促进“才”的增长。
吴鞠通还批判了当时存在的杀人求利、恃才傲物、不听取意见的不良医风,这也适用于当代。“妄抬身分,重索谢资”,却不能起死回生,指责他们“以是谋生,人竟由是致死,清夜自思,于心安乎”?这种“以市道论,杀人以求利”的行为“有愧商贾远甚”(“时医俗医病论”篇)。还有门派之争,自恃才高盛气凌人,不能听取他人意见,“又误大事,做成庸医杀人”(“名医病论”篇)。“只为自己打算,不为病人打算”,把自己没能力治疗的病人拦在手里,贻误了治疗时机(“答病家怕不怕论”篇)。
二要学识广博。吴鞠通引山阳汪瑟庵先生的话:“医非神圣不能……愈知医之难且深也。盖医虽小道,非真能格致诚正者不能。”(“非上智不能论”篇)表明做好医生就要有渊博的知识,指出医生的大病就是“不读古书”,势必会导致知识面狭窄,不能理解深奥的医理,临床不能灵活运用,甚至连一些医案的用意都不能领会,特别是叶天士的医案引经据典最多(“不读古书论”篇)。再如“五运六气之理,天地运行自然之道”。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五运六气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病理,“精通气运之理,有先知之妙……临症自有准的”。否则“梦梦处方,张冠李戴,民命何堪”(“气运论”篇)!所以“医不备四时五行六气之学,万不能医四时五行六气之病”(“医必备四时五行六气论”篇)。
另外,吴鞠通还认为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除了博学通达以外还须“果”和“艺”,即“诊治的果断”和“运用知识的才能”。他说:“果者不达不艺,岂非一卤莽之夫,何事不坏,……设使达者不艺,虽知其事,而无以处其事,亦未见其能了事也。达者不果,徒达而已矣。艺者不果,亦犹达之不果也。艺者不达,艺于何加?”(“果达艺三者缺一不可论”篇)
三要博学精专。吴鞠通批判 “满眼书集,各家议论,万有不齐。胸中毫无要领,务博而情不专”的行为,指出这是学医人的大病。他认为“医家之书亦不少,而要紧之书,亦只有《内经》《难经》《玉函经》《临证指南》”,关于其他医书的阅读他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好博而不务精详论”篇)。
四要师古不泥古。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一直被后世尊为经典,吴鞠通认为《伤寒论》所著年代是建安纪年下元甲子,当时气候寒冷,是为伤寒而作,批判那些不根据天时而教条地使用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四时之病的错误做法,他著《温病条辨》的目的也是为了改正“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失”,告诫后世医家师古而不泥古,“岂可执一家之书以医病哉!”(“三元气候不同论”篇)
五要治学严谨。吴鞠通从查病因、辨兼症、治疗选方几方面来阐明治学严谨的重要。他说《素问》的“天元纪”“六元正纪”诸篇就详细记载了燥邪致病,但“自唐以后,皆未识燥症,不讲燥症。……甚至有云燥不为病者,谬之至,愚之甚也。”这就是读书不能周密的缘故(“医不明六气论”篇)。
病人的症状十分复杂,有主症有兼症,他要求医者一定要条分缕析仔细诊察,否则“一有遗漏,必有后患”。疾病有旧病有新病,要先治新病后治旧病,即使同为新病,也有先后缓急之分,如果不仔细严谨地辨别就不能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势必影响疗效(“看病须察兼症论”篇)。
临床治疗选方时一定要明了每方的深奥用意,“如八味丸专为摄少阴而设,专治妇人肾虚转脬,故名曰肾气丸,非为泛治水肿臌胀而设。”他批判当时医生不辨病情的寒热虚实,一概用八味丸治疗水肿臌胀等的错误做法,而应“对症细参,斟酌尽善”(“用古方必求其立方之故论”篇)。
《医医病书》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中医的立身之本。中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关怀的内涵。“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医者“仁心”是对医学人文价值生动的概括。中医学古往今来始终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在诊疗过程中贯穿着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态度,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素问·疏五过论》与《素问·徵四失论》均提示医生警戒自我的过失、重视磨练意志、营造仁心道德的氛围[5],中医历代医家的高尚医德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吴鞠通在书中具体指出了不良医风,告诫后世医家引以为戒,只有“以德统才”才能正确地运用才能去服务患者。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中医的成才之路,优秀人才是任何一个行业永葆青春、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医学更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涌现,才能让这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继续造福人类。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是当今中医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中医成才的有效途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历代医家的成长之路就是我们最好的典范,他们都是通过博览群书,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最终由博返约形成自己的学术理论,成为一代名医的。吴鞠通在书中也是这样劝诫后学要博学而精专,还要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师古而不泥古。
综上,医德和医术对于医者是缺一不可的,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向内严格自我要求,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积极有效地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